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魔都觀眾愛上意大利“第二國歌”

  《納布科》演出劇照晨報記者 邱儷華

  作為上海大劇院20周年慶典系列演出之一,上海歌劇院聯合上海大劇院全新製作呈現的威爾第名作 《納布科》 昨晚起至明晚首演於上海大劇院。昨晚,魔都觀眾被有“意大利第二國歌”之譽的 《納布科》第三幕的“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合唱深深打動。這首大合唱連唱兩遍,觀眾反響熱烈,掌聲久久不息。

  威爾第的成名之作

  意大利“第二國歌”

  1842年3月9日歌劇《納布科》首演於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幕布落下時,一位世界大師誕生了。”——威爾第自此一舉成名。

  176年後的今天,這部四幕歌劇仍是全球頂級歌劇院的保留劇目,然而它的誕生卻純屬偶然。

  威爾第的藝術生涯並不平坦,第一部歌劇《奧貝爾托》收益微薄,嘗試喜劇作品《一日國王》又慘遭失敗,心灰意冷之下打算放棄寫作歌劇。《納布科》可說是在斯卡拉歌劇院經理的逼迫下完成的。威爾第曾表示,自己起先完全不準備接手,回家便把腳本扔到桌上,但偶然看到第一頁的一行歌詞“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正是這句話給了他創作的激情與靈感。

  《納布科》的劇情取材於《聖經》 所載公元前6世紀時巴比倫(亞述人)與希伯來(猶太人)之間民族衝突的故事。吸引作曲家的那句歌詞正是源於從耶路撒冷被擄到巴比倫的希伯來囚徒在流放途中的合唱。而這正應和了作曲家創作的時代背景和心境——19世紀40年代的意大利處於反侵略鬥爭中,威爾第將當時民眾對於自由、獨立的渴望幻化到音樂中,用大合唱“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鼓舞當時的意大利人保衛祖國、獲得自由。從1842年3月問世到是年年底,《納布科》僅在斯卡拉歌劇院就演了不下75場;兩年間,該劇在意大利約40個劇場輪番上演。

  直至《納布科》首演後的第19年,意大利才真正獨立。此後十年間,經過第三次獨立戰爭,意大利實現了全境統一,於1871年定都羅馬。可以說作曲家的創作黃金期都是和民族獨立統一運動相伴的,在這期間,他寫出的《弄臣》《吟遊詩人》《茶花女》《假面舞會》《奧賽羅》《阿依達》 等都成為了歌劇藝術的永恆經典。二戰後,被炸毀的斯卡拉歌劇院重建,並在“飛吧,思想,乘著金色的翅膀”合唱聲中盛大開幕。自此,這首大合唱被譽為“意大利第二國歌”。1901年,威爾第去世,米蘭28萬人哼著這支悲壯的歌曲為其送行。

  全新製作上海首演

  大咖雲集實力加持

  此次,作為上海大劇院20周年慶典系列演出的一部分,全新製作的《納布科》,不僅邀請到意大利的皮爾·路易吉·皮茲與馬西莫·蓋斯帕隆擔任藝術顧問和導演,以色列指揮家丹尼爾·奧倫執棒,更有一眾國際頂尖歌唱家傾情加盟。

  指揮奧倫和上海大劇院早早結下了“歌劇情緣”,2012年的《波希米亞人》、2013年的《阿蒂拉》、2014年的《曼儂·萊斯科》……這些鴻篇巨製都給上海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昨晚登台的《納布科》是繼2017年新年音樂會後奧倫與上海大劇院的最新合作。

  建築師出身的導演馬西莫·蓋斯帕隆則通過不同以往的舞台布景設計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以明豔華麗的色調重塑古巴比倫王國和兩河流域文化的巨集偉壯麗。他不僅運用雕像來呈現不同的宗教世界,並且以貫穿全劇的戲劇性和行動性串聯起不同時空的經典歷史元素。“我希望能夠帶給觀眾們一個兼具美感、戲劇性和行動性的製作。但‘美’是我所追求的第一目標。”馬西莫·蓋斯帕隆如是說。

  此次演出陣容既涵蓋了上海歌劇院一眾人們耳熟能詳的明星歌劇演員,如張峰、宋倩、余楊等,也邀請到了國際力量前來助陣。其中包括第二場演出中飾演納布科的蒙古國歌唱家阿馬圖維希·恩科巴特,第一、三場中飾演阿碧凱利的斯洛文尼亞女高音歌唱家裡貝卡·洛卡爾,以及在第一、三場中飾演撒迦利亞的美國男低音歌唱家雷蒙德·阿塞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