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鑼“榴”量江湖

原創出品 | 「創業最前線」旗下「子彈財經」

作者 | Autumn

策劃 | 蛋總 楊博丞

網紅,正在改變商業社會。

從“網紅人物-傳播載體-經濟模式”,意味著從網絡流量的增長到資本市場的變現成為日漸成熟的商業路徑,“網紅”的內涵每天都在發生不同的變化,網紅經濟領域正不斷擴大。

從娛樂到美妝、從知識分享到培訓、從分享美食到開店、從電視購物到直播電商、從線上走向線下……網紅們緊隨大眾潮流而作出改變,持續地創造出網紅店、網紅品牌、網紅代銷品等新商業模式。

所有的機遇都來自矛盾和變化。當小鎮青年逐漸成為新一代互聯網消費主力軍,網紅們推助流量與產品向三四線城市轉化傾斜時,網紅經濟在2019年又將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深刻影響?

「子彈財經」正推出「新時代下的網紅經濟」特別報導,我們將以獨特的視角帶領大家去發現網紅經濟背後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樂,這或是網紅們在2019年最真實的一面。

一條南鑼巷,半部網紅史。

800米古巷800年歷史,南鑼鼓巷中每天都在上演著不同的商業故事,同時也在上演著人生的千姿百態。

從普通百姓們生存的街巷演變成具有北京風格的商業街,從柴米油鹽店演變成網紅打卡聖地,社會的變遷造就了這條街巷與眾不同的歷史風格與人文風格。

從2000年商業化過後,越來越多的商家聚集於此,經過近20年的滄桑變化,其中的一些商家早已不複存在,但留給我們的是依稀不變的商業氛圍。

南鑼在商人就在,如今的南鑼雲集著眾多網紅店,不時有一些“吃播們”到此一遊,他們大多出於兩個目的——真正的體驗食品和為了獲得更好的流量。而這條街巷中的網紅店也像這些主播一樣,換了一輪又一輪。

今天,隨著南鑼鼓巷榴蓮餅店的興起,它再次成功地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網紅拍客們。

這裡不僅是網紅興起之地,更是網紅小吃興起之地。

一塊榴蓮餅引發的暴富商機

18:00

人聲鼎沸

從“南鑼鼓巷”地鐵站E出口上來,剛往左轉,一股榴蓮特有的“香臭味”立刻撲鼻而來。

與這股香味一起飄來的,還有數以千計慕名而來的年輕人,他們的目標是這條街上各有特色的網紅店。

他們的目標明確且耐心十足,寧願在擁擠的人潮中排上半個小時的長隊,也要吃上一口近期風靡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台的新晉網紅食品——榴蓮餅。

齊哥是他們中的典型代表。

通過快手刷到榴蓮餅的他,果斷把北京之行的第一站定在了南鑼鼓巷。

齊哥從距離北京700公里的河南來京旅遊,他拖著行李箱等了將近30分鐘後終於拿到熱乎乎的榴蓮餅。

當「子彈財經」問到“口感如何、還會不會再來?”的時候,他用頻頻點頭和拉出長絲(因為榴蓮餅中有芝士)代替了回答——光顧著吃沒有嘴說話了。

“濃鬱、餡兒足,下次來北京一定會再打卡的。”在5分鐘飛速消滅完一整盒餅後,齊哥心滿意足地拉著行李箱離開了南鑼鼓巷。

而此時,南鑼鼓巷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才剛剛開始。伴隨著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此起彼伏的吆喝,榴蓮餅的獨特氣味彌漫在這條擁有著800年歷史的狹長古巷裡。

榴蓮餅的火爆還要從去年12月講起。

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氣味與口感的水果,榴蓮在商業上一直廣受關注,此前的榴蓮披薩和榴蓮甜品就是很成功的案例。

如今,榴蓮與芝士和餡餅的結合,獨特的賣點再加上在短視頻等社交平台上的傳播,榴蓮餅能成為新一屆網紅似乎也不足為奇。

在北京擁有數家餐廳的劉廣富憑借多年的餐飲經驗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他於今年1月迅速在南鑼鼓巷的北端開了第一家榴蓮餅店——貓王榴蓮餅,並在開業第一天門口就出現了排起長龍的火爆場面。

隨後,慕名而來的各路“吃播們”輪番上陣,並在短視頻平台上掀起了一股“榴蓮餅”熱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前來打卡拍照,而那些買不到榴蓮餅的網友們只能在視頻另一端咂摸著嘴,調侃著連刀都不想放過:“請把切餅的刀寄給我嗦嘍嗦嘍(舔一舔)。”

供不應求。

這是劉廣富感受最為深刻的四個字。而後,他又在同一條街上開了第二家店。

礙於首家店面的局限性,這次劉廣富選擇了面積更大、位置更靠近地鐵口的中段商鋪,甚至連人員配備和烤盤大小方面都是之前的兩倍。

除了北京南鑼鼓巷,他又在河北和西安等地連開了四家連鎖店,看樣子是鐵了心要在榴蓮餅上大賺一筆。

隨著劉廣富榴蓮餅店的序幕拉開,南鑼鼓巷的同行們也不甘示弱,短短一個月內,又有三家榴蓮餅店火速開張。

一時間,這條長度不足800米的胡同裡,已經有了5家榴蓮餅店同台競爭

每每到了晚上,各家店門口都排起長龍,打卡的年輕人們在排隊的30分鐘裡,看著店員們將榴蓮果肉和芝士一同包進薄薄的面皮裡,然後再放進烤箱,這些食客們在焦急地等待著,但這些情緒都會在拿到榴蓮餅的頃刻間迅速消散。

他們帶著些許雀躍的興奮先拍照再上傳朋友圈,完美踐行了當代年輕人的“餐前禮儀”。

同樣開心的還有各家店的老闆和員工們。

“做到100萬的營業額我們每個人就會有1000塊的提成,這一點都不難。”貓王榴蓮餅二店的員工宇光在來這家店之前已經通過了藍色港灣一家餐廳的面試,“但這邊工資更高所以就過來了。”他一邊飛速地切著榴蓮餅一邊略帶驕傲地對「子彈財經」說。

宇光為我們算了一筆账。“按照37元的單價,每天只需要賣900個就能完成達到目標,但平常我們一天就可以賣出1500多個,五一的時候每天甚至賣出了2000多個。”

“說實話,在南鑼鼓巷,什麽火就賣什麽,你隨便賣什麽都賺錢。”王平激動地對「子彈財經」說道

王平14歲時離開了他的家鄉安徽蕪湖,來到北京從事與美食相關的工作。王平在南鑼鼓巷深耕了十餘年,曾賣過臉譜、茶缸等老北京物件,也一路緊跟各路網紅美食的腳步。而他現在又多了一個身份——蓮蓮不忘榴蓮餅的店長。

“這其實是個暴利生意,除去房租和人力成本,一個榴蓮餅的成本大概是13.9元,再加上它最近這麽火,南鑼鼓巷人流量這麽大,開業第一天就盈利很正常。”

在南鑼鼓巷「子彈財經」發現,在剛剛過去不久的那個冬天裡,幾乎所有做榴蓮餅生意的人都得償所願:老闆賺到了錢、員工漲了工資、顧客吃得開心。這番看似多贏的局面到底是誰的功勞?

如果將其歸結於“榴蓮餅”的走紅,那麽這股網紅熱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又能持續多久?

一百個“榴蓮餅”引發的迭代狂潮

12:00

日漸冷淡

“我們已經在準備下一個產品了。根據考察,很有可能會推出網紅包,現在正在考慮的是和榴蓮餅一起賣還是撤下榴蓮餅單獨賣。”

榴蓮餅激戰正酣,王平所代表的戰隊為何要棄賽?為何放著賺錢的生意不做?

王平對「子彈財經」透露,蓮蓮不忘的老闆光在南鑼鼓巷就有十多家店鋪,經營著各種品類的美食和小物件。在南鑼鼓巷這麽多年的作戰經驗告訴他們:榴蓮餅不是長久之計

榴蓮餅看似很火,但它並不具備任何技術壁壘。

一張面皮、一杓榴蓮、一把芝士,再加上一個烤箱,一塊新鮮的榴蓮餅就出爐了。各家的產品區別也只在於原材料和操作過程的不同,這會導致各家口感略微差異,但並不明顯。

此時,如果還有人想進來分一杯羹,並不是一件難事。一個鋪位、兩台機器、三四個員工,就可營業。可以預見的是,原有商家的客流被搶走也不是件很意外的事

經營壓力也是懸在王平頭上的一把刀。

一間不到9平方米的小門面,在寸土寸金的南鑼鼓巷年租金卻高達110萬,這對王平來說,一天不進账或者少進账,將會引起極大的焦慮。另外,他們店內隻銷售榴蓮餅這一種單品,生命力相較於其他綜合性店鋪,當然也要弱得多。

最重要的一點是,王平們深知:榴蓮餅不會火太久

“網紅產品的周期一般是三到四個月左右,最長半年吧。”王平的同事無憂說出這個結論時甚是篤定,他在南鑼鼓巷已經工作了六七年,住在附近的他每天都會在這條胡同裡來回穿梭,對街上流行的變遷、店鋪的更迭再熟悉不過了。

“就說近的吧,從去年夏天開始,鮮切水果突然火了,這條街上一下子就開了五六家店;暑假過後,鮮切水果的店關了,緊接著火起來的是賣大薯條、大香腸的店,很快又多了五六家類似的店;到了冬天,榴蓮餅成了網紅,到現在又已經有了五家店。”

「子彈財經」實地探訪了無憂所說的歷任網紅們,然而一路尋覓下來,那些曾經的網紅們幾乎都已難尋蹤影,隻留下改頭換面的新網紅們打著“抖音紅店”“美食聖地”的名號在枝柳搖曳中招攬著顧客

一聲歎息。

王平的棄賽選擇是對的,這恰恰表明了多年經驗帶給他的先見之明。但96年出生、剛到北京兩個多月的宇光,卻對榴蓮餅有著年輕人特有的樂觀。

“我覺得榴蓮餅不會這麽快就過氣。”

“我們之前還因為排隊的人太多被強行閉店(兩小時)了兩次呢。”

“你看,這些一來就買10個20個的人都是我們的回頭客。”

儘管宇光依舊看好榴蓮餅,但一些事實連他也無法否認。

最明顯的則是親眼目睹南鑼鼓巷第一家榴蓮餅網紅店逐漸陷入危機。

貓王榴蓮餅一店位於南鑼鼓巷的最北端,離地鐵較遠,人流量遠不如南端和中段,由於該店鋪面積較小,人多時就要等很長時間,隨著其他店鋪的崛起,哪怕曾經是引爆南鑼鼓巷的榴蓮餅網紅第一店,也不得不面對生意日漸慘淡的現實。

為了解決困境,一店也進行了一番努力。“他們已經可以在口碑上點外賣了”,言語間宇光似乎還夾帶著對一店的一絲隱憂。

由於榴蓮餅的火爆,線下購買已經需要排隊等候,而外賣員想在限定的時間內拿到餐食幾乎不可能,因此其他店目前都還是線下銷售模式,沒有接入外賣。而一店無奈開通的外賣渠道則無疑表明:榴蓮餅並非很緊俏了

二店儘管生意依舊紅火未見明顯頹勢,卻似乎也無法避免相似的難題。

“五一之後的這幾天的生意真是慘呀。”宇光站在店鋪門口,看著稀稀落落的人群不無感歎,“最近每天大概只能賣出500個左右,再這樣下去,估計就要裁員了。”

除了工作日的因素外,他還把五一分流也歸結為銷量下滑的原因。“五一期間該吃的想吃的都已經來過了,但我覺得後面人還是會慢慢再多起來的。”宇光的樂觀似乎成了他最後的倔強。

一條古巷承載的千年歲月

7:00

重歸平靜

清晨7點的南鑼鼓巷,沒有了霓虹閃爍的繁華和摩肩接踵的喧鬧,才逐漸顯露出它本來的樣子。

青灰的院落,歪斜的古樹,帶著悠遠記憶的石板路,三兩個仍然居住在此的老人家不緊不慢地走在街上,手裡拎著油條端著豆漿,互相寒暄,各道家常。

錢學光在這條胡同裡已經生活了二十餘年,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居民,同時他也在位於巷子南端的中戲執教多年,對於南鑼鼓巷這些年來的商業化發展,可謂是一位難能可貴的歷史見證者。

在他的經驗裡,南鑼鼓巷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最開始是2000年之後文藝文化的爆發階段

“大概15年前,南鑼鼓巷當時並不算繁華,活躍在這裡的主要都是一些中戲的學生以及從事音樂、繪畫等藝術創作的文藝青年,僅有的商業也大多是為這群人服務,經營的產品也都以藝術衍生品為主,如樂器、文創產品等。”錢學光對「子彈財經」回憶起那段往事。

在他的回憶裡,那個時候街上吃的很少,但都各有特色。如現在依然堅挺的北平咖啡,其老闆娘是一位從國外留學回來的插花藝術家,憑借獨特的審美和布置,再加上食物的搭配,前來打卡消費的新老顧客從未間斷。

“這是現在街上正火的那些榴蓮餅店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的。”在他看來,不管什麽產品,如果想要長久立足,必需要具備一種別人無法模仿和超越的核心競爭力。

但同時,錢學光也不否認這些速成小吃等網紅產品對南鑼鼓巷原有商業業態的影響甚至是打擊。

隨著現代創意產業的發展、文化酒吧等時尚元素的融入,古老街巷塵封多年的歷史文明,一夜間成為眾多國際媒體熱門推薦。

世界各地的遊客紛至遝來,在這條石板路上感受著中國文化、皇城文化、胡同文化,南鑼鼓巷也搖身一變,成為國內外遊客熱捧的“京城新名勝”和“文化休閑新驛站”

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辦使南鑼鼓巷的商業發展達到頂峰。

由於知名度提升,南鑼鼓巷的流量呈現爆發式增長,同時也造成了一次行業大洗牌:租金的水漲船高慢慢把之前的藝術家們逼到了昌平和順義的農村,隨後進場的是香港的小吃大佬們。

他們帶來的雞蛋仔、章魚丸等港式小吃憑著產品單價低、製作時間短等特點迅速俘獲了遊客們的胃和錢包,再加上對產品的包裝和宣傳,整條街幾乎都要被香港人“佔領”了。

“有一個香港老闆請來了知名美食家蔡瀾為其’月台’,這位可以被稱作’網紅鼻祖’的影響力可想而知;還有一位老闆到電視台花錢為自己的品牌’講故事’,引得眾多信徒前去膜拜……”

錢學光回想起當時的情景,一度有些恍惚。“當時甚至連街上的服務生都是香港’空運’過來的,聽著她們用粵語交談,你差一點就分不清到底身在北京胡同還是香港中環。”

如果說蔡瀾“月台”以及店鋪“講故事”是中國網紅行銷的雛形,那這一模式在近幾年的運用幾乎達到了高潮。

像榴蓮餅一樣的網紅產品越來越多,前來打卡的排隊隊伍越來越長,但同時店鋪改頭換面的速度也越來越快,網紅“紅火”的時間也越來超短。

“還是十年前賺錢賺得開心哪,雖然利潤不是很高,但畢竟也沒現在這麽大壓力。”眼看榴蓮餅“期限將至”,王平不由得心生感慨。

喧囂過後,一切重歸平靜。但南鑼鼓巷裡的每一棵樹都明白:平靜過後,繁華依舊

結語

南鑼鼓巷,這條800米、寬8米的老胡同,歷經元明清三代,穿越近800年的時空,歷史上曾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和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都在這裡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經歷了本世紀初那股文藝氣息的洗禮,這條寂靜的古巷開始被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人流帶來了繁華,但同時也讓“墮落”在這裡悄悄生了根。

如今,各類風格百變的個性店鋪開始越來越趨同、精巧時尚的私房小館也被各類網紅小吃所替代,當個性開始消失,盲目和跟風成為主旋律,曾經自帶獨特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南鑼鼓巷也開始變得和全國任何一條商業街越來越相似。

輕輕的春風,寂寥的街巷。沒有遊客的南鑼鼓巷,在寥寥晨曦之中顯的異常安靜。沒有人聲鼎沸,也沒有燈影霓虹,有的只是無盡的期許。

時光在這裡老去,也依然在這裡回蕩。

注:齊哥、劉廣富、宇光、王平、無憂、錢學光均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