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衝在一線,他們是抗疫中的硬核力量

武漢是國內高校科研力量比較雄厚的城市。在這次抗擊疫情的鬥爭中,武漢高校中的臨床醫學和科研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大學。這兩所高校的幾家附屬醫院,都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重點醫院。同時這兩所大學還發揮學校綜合學科的專業優勢,迅速集結多學科研究團隊,進行應急科研突破,為一線抗疫提供科技支撐。

在同濟醫院光谷院區的ICU病房,一場給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植入人工膜肺ECMO的手術正在進行。人工膜肺ECMO相當於要給患者植入人工心髒和肺髒,這幾乎是搶救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最後的有效手段。

生命通道連接成功,患者的血氧飽和度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在改善。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同濟醫院是一家曝光率很高的醫院。它收治的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超過2000名,是武漢市集中收治重症患者最多的定點醫院。其實,同濟醫院的全稱是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武漢市有一批大學附屬醫院發揮了突出的作用。像華中科技大學,它附屬的同濟醫院、協和醫院等10家醫院全部奮戰在抗疫的最前線。它們總計投入醫護人員33000多名,投入床位8900多張,累計收治重症和危重症患者接近5000人。還有武漢大學附屬的兩家知名醫院,人民醫院和中南醫院,也投入醫護人員超過17000人,投入病床8600多張。

武漢大學副校長 唐其柱:武漢大學是一個綜合性大學,具有完整學科體系的醫學院,也有水準很高的幾家附屬醫院,特別是人民醫院、中南醫院。所以理所當然我們應該首當其衝,義不容辭地承擔這次防疫的主要任務。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邵新宇:這些醫護人員就是武漢的英雄,像插管小分隊,我認為他們是插管“敢死隊”。這項工作是非常危險的,他們在短短二十多秒之內完成操作,而且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下,這是對於生命的挽救和尊重。

在這次抗擊疫情中,這兩所大學的醫護團隊不僅守住了12家附屬醫院的主陣地,而且還連續作戰,接管了武昌方艙醫院、武漢客廳方艙醫院、江漢方艙醫院等多家醫院。特別是武漢大學中南醫院還被賦予接管雷神山醫院的重任。以中國速度建成的雷神山醫院,共設床位1500張,匯集了來自全國的12支醫療隊,涉及230多家部門,醫護人員總數達2300多人,如何讓這所臨時醫院科學高效運轉起來?對於負責接管的武漢大學中南醫院來說,這是一個隻許贏、不許輸的挑戰。

一個多月來,雷神山醫院運行有條不紊,先後收治了2000多位重症和危重症的新冠肺炎患者,現在已經有1499名患者治愈出院。這個過程中,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除了在臨床一線全力以赴救治病人,這兩所大學還充分發揮多學科和醫科相結合的優勢,為一線抗疫提供科技支撐。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分子病原檢測團隊經常會一天幾百,甚至上千次面對危險的新冠病毒陽性患者的標本。在這次抗擊疫情中,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是全國最早開展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工作的機構之一。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主任 李豔:當時是采取兩班倒,隨著後面疫情的需要,我們就四班倒。機器不停,人可以休息,最高采集量可以達到一天1704個,現在大概測總量超過3萬。

核酸檢測是篩查是否被新冠病毒感染和患者是否痊愈的重要手段和依據。如果核酸檢測結果不準確,有可能影響疫情防控和對患者的及時救治。為了給常規熒光定量PCR核酸檢測方法增加保險系數,李豔他們依托武漢大學雄厚的科研力量,與藥學院劉天罡教授團隊等機構組建聯合研究團隊,開始了爭分奪秒的科研突破。

納米孔基因測序儀,應用了武漢大學聯合研究團隊最新開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對於那些用常規熒光定量PCR核酸檢測方法,疑似結果屬於假陰性的患者,用這台儀器增加一次檢測,可以大大提高檢測結果的精確度。

據介紹,常規熒光定量PCR核酸檢測方法僅針對病毒基因組上2到3個位點進行檢測分析,而武漢大學聯合研究團隊研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將檢測範圍擴大到9個基因、12個位點,能夠全面覆蓋病毒基因組上毒力相關的重要基因,檢測範圍提升了100倍,能夠顯著提高檢測的敏感性和準確性。

據了解,新的檢測方法還有一個明顯優勢。除了能夠快速檢測新冠病毒,還可以同時檢測常見的十種呼吸道病毒,包括博卡病毒、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毒等。

在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一套最新研發的基於人工智能技術的CT影像量化分析系統,正在為全國幾十家醫院的新冠肺炎患者提供肺部精準檢測。按照傳統的檢測方法,患者的一份CT影像要被切成三百到四百張切片,醫生通過肉眼檢測,最快也要半個多小時,而這套人工智能系統的應用,可以把檢測時間縮短到幾秒鐘。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主任 鄭傳勝:人工智能AI輔助診斷,可以讓診斷醫生不漏掉病變,毫米級的都能夠發現,保證精準診斷;第二個方面,能夠算出肺的肺炎病變的體積量化,在早期病毒侵犯了肺的百分之幾十,過了幾個禮拜又侵犯了百分之幾十,住院期間不同的時間段能夠量化。這樣就可以判斷疾病的進展,或者治療效果究竟怎麽樣;第三個方面,能夠減輕人為因素的誤差和大量的工作量。

人工智能輔助醫學影像量化分析系統,正是由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聯合華為雲等團隊成功研發推出的。

為了抗擊疫情,這次華中科技大學緊急投入5000萬元經費,動員30多個科研部門參與疫情防控科研項目,重點在新冠肺炎病毒溯源、快速檢測救治、臨床藥物篩選、疫苗研發等方面加大突破力度 。例如,華中科技大學基礎醫學院迅速開展了“老藥新用”抗新冠病毒藥物篩選的研究。他們針對新冠病毒的多個靶標蛋白進行了超大規模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從8500多種已經上市或者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中,找到五種可能對新冠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藥物,供相關研究機構和製藥企業進一步藥物研發參考。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基礎醫學院教授 李岩:正常的新藥研發,據統計可能需要十年的時間,超過10億美元的投入,才能夠讓藥物上市。在目前疫情緊張的情況下,時間有限,希望能夠快速找到一個藥物,讓它起效。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書記 邵新宇:科研和臨床一直強調要很好地結合起來,臨床中會有很多問題,應用基礎問題,機理問題,可以到科研的科學層面來研究。而科研的很多成果,也可以通過臨床途徑得到應用推廣。所以現在有一批醫學科學家,他可能是一個很好的臨床醫生,做手術不錯,做科學研究也非常棒,複合型醫學科學的道路是值得堅持的。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史,人類同疾病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學技術,人類戰勝大災大疫離不開科學發展和技術創新。新冠肺炎作為一種新型傳染病,我們對它的傳播途徑、致病機理、救治藥物等很多方面都還沒有完全搞清楚。戰勝疫情離不開科技支撐。只有依靠科學,發揮包括高校在內的科學人才優勢,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鍛造更多的抗疫利器,我們才能打贏這場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