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伊琍的一條微博道出無數媽媽的痛點!

10號,馬伊琍發了條微博,截至昨晚9點,已經有14萬人點讚!

馬伊琍算是明星圈的育兒大咖了,她在微博發起過的母乳餵養,背奶媽媽,母嬰室等等話題,每次都是即刻引爆的節奏,前幾天,她在微博分享的一段關於孩子獨立性的小感慨,又一次戳中無數媽媽的痛點,截至目前被點讚都超過14萬了。

她提到的有一點我非常讚同: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獨立!所以,都急什麽呀,賴在身邊就賴著吧……

孩子的安全感問題我提到過很多次,尤其是3歲以前,父母的及時回應對他們來說,是大腦發育最重要的需求。但是很多父母擔心寶寶會不會因此而被寵壞越來越“熊”?我要不要“延遲滿足”一下讓孩子學會忍耐和等待?

其實,對於3歲以前的寶寶,“延遲滿足”的確可能會適得其反,寶寶覺得父母不愛他而用哭鬧搗蛋的方式引起父母關注,很多時候孩子犯熊,恰恰是因為沒有及時得到滿足。

“現在回想究竟在怕什麽?怕她跟我們睡一張床就太依賴?怕這種依賴會破壞了孩子長大後的獨立?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應的孩子,長大才會有安全感才真正獨立!”

我看了下留言,很多媽媽都站隊馬伊琍,認為不應該盲目按照專家言論為了所謂的獨立,而一刀切地強迫分床分房睡,要尊重每一個孩子成長腳步的獨特性。

不僅是分床與否的問題,會引發父母關於孩子獨立性的焦慮, 有一個讀者也和我說過她的困擾:

她覺得女兒太依賴父母,所以總是有意推她出去鍛煉獨立自主的能力。有次參加學校集體活動,遊戲環節輸的一方要表演節目,她為了“逼”女兒給大家表演節目以鍛煉獨立,一直故意輸掉比賽,結果女兒在大庭廣眾之下登台畏畏縮縮紅著臉低著頭看著她求助,她心裡很焦急但也都咬牙撇過頭不看女兒。

當時我只知道她的做法非常糟糕,甚至會適得其反,但我也不知道如何去幫助這位焦慮的媽媽,以及她不知所措的女兒。

直到後來我看到兒童心理學家陳忻的文章,才發現其實大多數父母,也包括我自己,都誤解了孩子依賴父母與孩子獨立之間的關係。

她說:“當孩子信任媽媽,才敢於去探索新世界,才能發展出獨立性。孩子都有好奇心,但是,在焦慮,驚嚇的情況下,他不能積極學習,這個時候他大腦的任務是確保生存。媽媽不要急著先去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你把孩子推開,急著讓他離開你去適應新環境,你覺得這是在鍛煉孩子,其實是在傷害孩子,傷害親密的親子關係。”

安全感的建立才是培養獨立的前提!

就像那位媽媽,急著培養女兒的獨立能力,將女兒推在眾人面前卻又拒絕提供幫助,但其實這舉動一方面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加重了孩子自我評價更低的心理;

另一方面也間接傷害了母女間的親密關係,狠狠推倒了孩子心裡的安全島嶼,可以說是非常糟糕的育兒誤區。

諸如此類這種對於培養孩子獨立的誤解,是非常常見的,就我自己而言,過去,我也簡單地將獨立等同於可以獨自完成某件事。

從長長一生來看,給孩子穩固溫暖的家庭環境,給孩子高品質的愛與陪伴,在孩子心中建設一座永不塌陷的安全島,才是發展孩子一切其他能力,包括獨立能力的沃土。

今天的這篇文章會告訴我們,如何用愛和滿足,養出一個懂規矩、高情商的娃。

需要守規矩時,怎麽請孩子配合

茲維卡(舞動導師),當年他大孫子5歲,他買了昂貴的音樂會門票。進場時孫子說:“爺爺我害怕。”茲維卡說:“哦,我看到你很害怕。那我們離開吧。”然後他說:“這不是錢的問題。”並給孫子買了最喜歡的玩具皮球,說:“你能勇敢表達自己,我為你高興。”

一個媽媽要去圖書館,之前跟女兒商量,圖書館這個地方,所有人都不能說話,如果有需要,趴在媽媽耳朵邊輕輕告訴媽媽,這樣你願意去嗎?女兒說願意。

圖書館裡,女兒悄悄告訴媽媽,要上廁所。媽媽帶女兒到廁所,對女兒說,寶貝兒這麽久都沒說話,也不能跑動,忍得挺辛苦的吧。現在有什麽話都可以大聲說出來哦。

我的一個來訪者,帶3歲孩子去電影院,去之前跟孩子說,電影院是所有人一起看電影的地方,大家都不能說話,你覺得可以嗎?孩子表示想去。

進電影院大門之前,媽媽說:如果進去以後覺得不可以,就拽一拽媽媽,媽媽帶你出來。看了一會電影,孩子有些害怕,媽媽就抱著孩子出來,坐在電影院門外耐心的安撫。

這些媽媽,不會說教孩子、管控孩子,只是單純的告訴孩子一個地方的規則,跟孩子商量,並且隨時關注孩子的感受,把孩子的感受放在第一位,這是真正的有教養的父母。

而這樣的孩子,自然不會動不動就各種場合犯“熊”。

飛機上遇到一個媽媽和雙胞胎兒子,隨行3個保姆。我問她,你平時都是帶3個保姆出門嗎?她說平時帶4個,1個孩子2個保姆。我問為啥,她說,保姆如果累了態度就會不好,不能夠及時回應孩子,所以要有個保姆輪換休息。

她說,養孩子我就知道一點,充分滿足孩子,及時給,所以孩子總是很滿足,極少哭鬧打架,特別好商量。他的兩個兒子確實人格很穩定,困了就睡,醒了要啥就清楚地表達,整個旅程沒有干擾到別人。

這一行人是剛從杜拜玩回國,女人漂亮、有力量。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她從未學過心理學但育兒理念跟心理學一致:及時回應,充分滿足。我猜是從小富養出來的自然結果。富養是父母願意及時回應,能滿足時痛快滿足,不能滿足誠實告知的心態。所以,窮人、富人都可以富養孩子。

飛機上另一個媽媽特別“懂禮貌”,不停輕聲跟孩子說話:飛機上要注意安靜,不要打擾到別人知道嗎?你要吃這個東西是嗎?媽媽給你剝開,這樣吃。你要喝這個是嗎,拿好別掉了。你要什麽你要跟媽媽說,噓,安靜!你看別的的叔叔阿姨需要休息。你看空姐都很忙我們不要給人家添麻煩……一刻不停歇的跟孩子說話。

同時也跟空姐多次禮貌致歉:不好意思麻煩到你了,不好意思孩子給你們添麻煩了,不好意思,孩子不知道為啥這樣尖叫……

她是真的不知道,為啥她的孩子無法安靜下來,總是不能專注,經常莫名其妙的尖叫。

所以,孩子為什麽尖叫呢?

孩子哭鬧、尖叫(排除生理原因)只有兩個原因,要麽是不滿足,要麽是被侵擾。

◆ 不滿足:比如想要親密陪伴,沒得到滿足;當下想要探索體驗某個事物,被製止。比如想要吃零食,被限制。

當下的不滿足帶來大哭大鬧,必然有長期不滿足做基礎。

大部分時候被痛快滿足的孩子,遇到某些不能滿足的情況,孩子會很通情達理好商量,不會哭鬧死纏。

◆ 被侵擾:父母不停地跟孩子說話,不請自來教育孩子該怎樣,越俎代庖替孩子做事情、做決定。

孩子無法專注在自己的太空裡不被打擾,所以很容易尖叫、暴怒、焦慮不安,無法專注。

如果一個孩子經常莫名其妙的尖叫,那麽他至少有一個撫養者,很喜歡嘮叨說教,經常沒完沒了的說教孩子。無論他說的內容多麽正確,語氣多麽溫和。

說教是家長把自己的焦慮不安扔給孩子的方式,孩子被家長的焦慮如潮水般包圍,肯定感覺要瘋,所以尖叫自保。

經常被滿足的孩子情商高

一位網友說,孩子要摘星星摘月亮的人,從來就沒有真的了解過孩子。

如果從小獲得及時滿足,他們會很清楚哪些是現實可行的,那些不可行,而且很好協商。

說要摘星星的大人,本來就假設孩子是惡魔,其實孩子是最真實的天使。

經常滿足帶來快樂,人性就這麽簡單。

也有微博網友說:純粹是胡說八道。我小時候就是要啥給啥,我感覺自己現在就是性格不獨立,懶,什麽都靠著家裡,任性。我周圍的有的富二代,飯都要媽媽遞過來,書讀不好,愛好就是打遊戲,賭博。我看得太多了,溺愛是最差的教育方法。養大的孩子都不成器。

幾乎每個愛無能的父母,都會說,我就是太溺愛孩子了。沒想到,還真有孩子信……

幸福的孩子,不會隨便“熊”

養孩子的幸福在哪裡?在孩子開心的玩著食物,手舞足蹈時,你看見了他,你被他的喜悅和臨在感染,你們相視一笑,就是幸福鏈接的時刻。媽媽的生命,被這樣擴展和滋養了。

孩子的幸福在哪裡?孩子的幸福在於自己手舞足蹈享受食物時,他被媽媽看見了!媽媽感受到他的開心,孩子的存在因此被確認。

養孩子的辛苦在哪裡?在於孩子專注玩食物時,媽媽對孩子當下的感受視而不見。媽媽睜著眼,卻是全盲,焦慮地活在頭腦想象的世界裡,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

他怎麽沒把杓子挖出食物放進嘴裡,他今天才吃了一個蛋怎麽就不吃了,他總是這麽玩,不成規矩,會營養不良的,我該怎麽訓練糾正他的不良習慣……

這樣養孩子,真是一場酷刑。對父母和孩子雙方,都是。

當一個孩子的感受經常被父母看見,被父母重視,這個孩子天然的就會懂得體貼他人的感受,同時尊重自己的感受。這樣的孩子,尊重規則同時溫暖流動不僵硬,情商特別高。

而總是被說教管控的孩子,到公共場合會控制不住的“人來瘋”,侵擾別人。

孩子的獨立,也許就是媽媽的一點一滴放手中鍛煉出來的吧。

孩子獨立從來不是一個孤立存在的問題。我們談獨立性,一定要先談安全感,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兩個方面的關聯,就容易走向兩個極端,為了保護安全感而給孩子密不透風的愛、又或者是為了鍛煉獨立性強行把孩子推向外部世界。

孩子的獨立不會一蹴而就,不是推出去表演了幾個眾人誇讚的節目,或者是一個人玩了幾十分鐘就培養出來的,真正的獨立,是孩子有能力為自己的人生做出選擇,並且有能力對選擇的生活負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