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保監猜想:混業監管助推混業經營 大金融時代來了

  中國保險家

  導言

  對於保險業的人士,銀保監會成立無疑是一重磅,牽動著大家的神經,那麽銀保監會成立對於保險公司來說,會帶來什麽影響呢?

  混業經營的發展推動了銀保監管合並,而銀保監管合並將為混業經營解除監管條塊分割的枷鎖,創造廣闊的太空。在未來的五年,保險公司與銀行之間的控股,合作,協同將達到前所未用的緊密,屬於保險公司的大金融時代到來了!

  當保險公司受困管道不足時,銀行有近20萬網點,保險業資產不足,而銀行業卻數倍於保險業,保險業客戶有限,銀行卻有全國人民客戶,而保險公司的產品和高價值客戶等優勢也是銀行所青睞的。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時代,以資本或合作為紐帶,保險企業將獲得銀行所賦予的能量,獲得重大發展機遇,銀保走向深度融合,將創造出美妙的化學反應,甚至改寫競爭規則。

  當然,從政策和監管層面,銀保監管的合並首先是為了應對和化解金融風險,正如國務委員王勇所說,為深化金融監管體制改革,解決現行體制存在的監管職責不清晰、交叉監管和監管空白等問題,強化綜合監管,優化監管資源配置,更好統籌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逐步建立符合現代金融特點、統籌協調監管、有力有效的現代金融監管框架,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但是混業監管從另一意義上說,將為混業金融創新提供更大的靈活性和更豐富的土壤。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徐忠局長曾撰文寫道。“長期以來,我國分業監管體制造成體制內金融壓抑,才出現體制外風險失控。分業監管體制封建割據色彩濃厚,為減控轄內風險普遍實施嚴格的準入管制,體制內金融壓抑把社會融資需求逼入地下,而監管部門對這些非監管部門批準的、體制外高風險融資活動視而不見、聽之任之,最終導致體制外金融“三亂”猖獗風險失控。”

  混業經營之勢不可逆轉

  “綜合經營成為金融業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也因此帶來對分業監管體制的挑戰,分業監管體制下監管機構各司其職,跨行業金融監管專業人才匱乏,很難實現與綜合經營相適應的混業監管。”

  就對國內的混業經營而言,它的影響不亞於美國的《金融服務現代化法》(雖然它們具體內容和性質還是有很大區別的)

  1999年11月4日,美國參眾兩院分別以壓倒性多數票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實現了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的轉變;實現了金融監管從設立嚴格準入限制到推行功能監管的改變。它的頒布標誌著20世紀作為全球金融業主流的分業經營模式已被21世紀發達的混業經營的體制所取代。

  從全球看,混業經營大勢所趨,隨著互聯網等資訊技術的迅速發展,銀行與保險協作成本的降低,以及客戶對於銀行,保險、證券等一體化,綜合化金融需求日益強烈,乃至利率,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推動。進入21世紀以來,在世界各國範圍內,混業經營趨勢不斷加強,在這種趨勢下,監管逐漸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也避免監管割裂與減少監管套利,這也為銀行、保險等的混業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土壤。21世紀以來,混業經營成為全世界不可逆轉的潮流。

  在我國也是如此,1999年來我國銀行、證券、保險業分別試水各自邊緣業務。2002年,國務院批準中信集團、光大集團和平安集團成為綜合金融控股集團試點。21世紀前十年,一大批銀保系公司崛起。2015年,中國人保財險收購德意志銀行所持華夏銀行全部股份。2016年,中國人壽終圓銀行夢,收購廣發銀行,成最大股東。

  近年來,在互聯網資訊技術快速發展背景下,銀行、證券、保險等傳統金融業態和電子商務等非金融業態有機整合在一起,形成“一站式”滿足客戶消費、投資、融資、理財等全方位需求的綜合性金融業態,超級混業金融應運而生。它本質上是跨界混業金融,是通過融入零售、電子商務等非金融業態,在更大範圍內實現一系列服務需求的整合協作。隨著大型一站式互聯網平台的崛起,混業經營趨勢進一步增強,目前無論是螞蟻金服,還是騰訊、京東金融,都通過投資、自建等方式,控股或持股一批支付、銀行、保險、基金等企業。

  混業經營企業的良好業績和強大競爭力有目共睹,前日晚間,在保險公司業績一度低迷的態勢下,中國平安發布了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去年,中國平安集團實現淨利潤999.78億元,同比增長38.2%;實現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890.88億元,同比強勁增長42.8%。本次年報還首次引入營運利潤指標,剔除短期波動影響後的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營運利潤947.08億元,同比增長38.8%。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不斷提升的業務中,保險與銀行之間的交叉銷售佔據了相當大的比例。

  混業監管將推動混業經營

  但是之前,銀行,保險監管分立,條塊分割,各自為政在為監管套利提供便利的同時,也在制度、要求和審批等方面,為銀行保險之間的融合帶來了很大的壁壘,銀行控股保險公司,保險公司控股銀行,乃至銀保合作都需要層層的審批,嚴格的要求。隨著銀監會和保監會的合並,監管的統一,割據的消除,銀保間信任度的提升,內部的協調和額溝通成本會迅速降低,這種玻璃牆將逐漸打破,隨著監管的融合,以後會有越來越多的銀行與保險的混業經營主體,或者合作模式湧現。

  一旦保險企業參與到大金融盛宴,將為自身產品的銷售管道,自身的資產規模,以及自身的效率帶來巨大的提升。銀保業務的深度合作和更新轉型,發揮出“1+1>;2”的協同效應。

  正如在國壽收購廣發時,一位高管說,“將有望使廣發銀行與中國人壽在規模、客戶、業務等方面形成較大協同效應。對於中國人壽來說,收購廣發銀行能夠顯著提升中國人壽的綜合競爭實力,有助於為客戶提供一體化、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對於廣發銀行來說,該行將受益於中國人壽在客戶資源、網點分布、業務交叉銷售、品牌影響力、行業地位、融資管道等方面的優勢,加速業務發展及不良資產化解步伐,盈利能力將逐步得到提升,形成正向循環。正如一位專家所說。”“銀行和保險本來聯繫就很緊密,包括資本籌集、行銷管道、資金運用、產品競爭等都有密切聯繫。”

  對於保險公司而言,應該抓住大金融時代的機會,提前儲備銀行領域的人才,研究進軍銀行業或者與銀行業深度合作的戰略,銀保合並將帶來銀行和保險業更深入的化學反應,創造爆發式的機遇,大金融時代已經到來,就看您是否有著這個戰略意識。

  目前,國際上主要的混業經營模式主要包括兩種:即全能銀行與金融控股公司兩種模式,分別以德國和美國為代表。全能銀行模式19世紀中葉起源於德國,是最為徹底的混業模式,它是指提供全面的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服務的法人實體,服務涉及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具體業務包括存貸款、金融衍生工具、外匯及其衍生產品、投資管理、保險、證券承銷與經紀等業務。美國銀行經營模式實際上經歷了從混業至分業再回歸至混業經營的演變過程。與德國全能銀行模式相比,美國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的金融創新和風險防範能力都比較強,但其綜合化收益低於全能銀行模式,混業經營深化程度也低於全能銀行模式。

  受金融監管一度分割和目前金融業發展水準,我國一度將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作為混業金融核心模式。但是隨著金融監管的逐步統一和密切協同,以及金融發展與監管水準的提升,未來是否可能會有全能銀行模式湧現?這將對於保險公司帶來什麽影響和機遇?

  從世界範圍看,未來不同混業經營模式的融合趨勢將越來越明顯,尤其是在通信技術和金融創新的支持下,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銀行作為兩種混業模式,將不斷融合,實現優勢互補。以匯豐銀行為例,匯豐集團經歷了經營性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純粹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組建發展成在世界範圍內影響力較大的全能銀行型金融控股公司。

  大金融時代,風險控制更是硬道理

  在今天,面對強大的銀行跨界競爭,面對著一站式互聯網金融平台的降維打擊,唯有抓住大勢,抓住時代機遇,開展混業金融,活著參與到混業金融中去,否則就是自己封閉自己。事實上,目前很多保險公司的生態戰略中,都沒有將銀行作為主要考慮因素,當然這和保險公司現實條件與市場環境有關,但是在大金融時代,銀行將逐步成為保險公司生態戰略的核心要素。

  但是我們也要牢記,在這個過程之中,更要狠抓風險控制,因為在混業經營時代,保險集團的業務將逐步多元化、多樣化,相對純粹分業經營的模式,風險管控難度加大,風險呈現出獨有的特徵。一方面,風險隱蔽性強,複雜程度高,主要由內部關聯交易和複雜股權關係引發。另一方面,風險傳遞性強、疊加效應顯著、危害性大,集團內部由某個企業因為關聯交易、長期關係、破產救助等帶來的危機會迅速傳導、擴散,並影響其他企業的正常運營,進而引發巨大危機。當然,只有很抓風險控制才能適應嚴監管時代,並確立企業的永續競爭力,這也是監管的初衷。

責任編輯:楊群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