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陳傳席《紫砂小史》,一本書通讀紫砂前世今生

《紫砂小史》

陳傳席 著

世紀文景2019年3月

一本書通讀紫砂前世今生,

1000年紫砂演變,60位製壺大師,139件紫砂名作,盡顯紫砂韻味與文心。

尋找最早的紫砂壺

明代蔡司霑在《霽園叢話》中說:“余於白下獲一紫砂罐,有‘且吃茶,清隱’草書五字,知為孫高士遺物,每以泡茶,古雅絕倫。”“白下”即今之南京,距宜興不遠;“紫砂罐”即紫砂壺,古人常稱紫砂壺為紫砂罐、紫罌、紫甌等;孫高士即元代隱士孫道明,他博學好古,喜飲茶,其居處又叫“且吃茶處”。如此看來,紫砂壺至遲也在元代就存在了。 但元代的紫砂壺並不是最早的紫砂壺。

南宋劉松年《攆茶圖》局部

據文獻和考古雙重證明,紫砂壺在宋代就被大量生產且傳之甚遠。北宋詩人梅堯臣《宛陵集》卷十五中有《依韻和杜相公謝蔡居謨寄茶詩》,其中有雲 :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

另外,卷三十五《答宣城張主簿遺雅山茶次其韻》中有雲:

雪貯雙砂罌,詩琢無玉瑕。

梅堯臣,字聖俞,宣城(今安徽宣城)人。宣城 古名宛陵,故人稱梅宛陵。他詩中說的“紫泥”“砂罌”即今之紫砂壺。

宋代陶茶攆

梅堯臣的友人歐陽修有一首《和梅公儀嘗茶》,其中有雲 :

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

歐陽修晚年自號六一居士,也是好品茶的名士,詩中“紫甌”即紫砂壺。

北宋畫家米芾《滿庭芳·紹聖甲戌暮春與周熟仁試賜茶,書此樂章》,末雲:

窗外爐煙自動,開瓶試一品香泉。輕濤起,香生玉塵,雪濺紫甌圓。

宋人詩詞中還有一些紫砂壺的記錄。這裡不再一一列舉,以上足以說明紫砂壺至遲在北宋已出現的事實。

有故事的羊角山

最能說明問題的還是考古發現。

宜興市丁蜀鎮蠡墅村西北,有一座不太大的石土山,名叫羊角山,與盛產甲泥(紫砂和日用缸器等主要原料)的黃龍山余脈相接。羊角山東北端有座龍窯。1976年7月,宜興紅旗陶瓷廠於基建施工時,挖掘出一座古代紫砂窯址,其寬約十米,長約十米多,南北走向,在當時屬小型龍窯。窯側有兩排用磚砌成的垛子,其磚經測也是北宋中期的磚。從這座古龍窯遺址中發掘出大量早期紫砂壺殘片,其中有的還可以複原。經考古證明,很多紫砂壺屬宋中期之前燒造。

羊角山出圖的松原殘陶碎片

羊角山古窯中發掘出的主要是紫砂壺遺物。原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宋伯胤先生研究認為:

第一,論其質地,原料是從蠡墅附近黃龍山采集的甲泥,胎質較細,是經過選擇和精煉的。這種紫泥含鐵(三氧化鐵)量達9.11%。

第二,論其形狀,根據碎片複原主要是壺形器,還有少數缽子。壺大小不一,有帶把手的,也有提梁的。壺把還可以分為雙系把和單系把兩種。壺蓋亦有平蓋與罩蓋之分,平蓋似是早期的形狀。早期的壺身渾圓,晚期就出現了六角形的壺身。

第三,論其製法,主要是手製,且經過打磨。羊角山紫砂藝匠最突出的工藝是對壺嘴與壺身、提梁與壺身粘接處理的技術,其採用了鑽孔塞泥法,到晚期則出現了用竹刀刮削的技術。

第四,論其裝飾,壺身基本是素面無飾,顯得十分潔淨和素雅,只在壺嘴部分飾以獸頭一類的圓雕,也有用貼泥手法來裝飾器腹上部的。

第五,論其燒成,紫泥因含三氧化二鐵量高,所以燒成溫度較低,約攝氏一千二百度左右。在廢窯基內沒有發現匣缽,可以斷定它是直接與平焰火接觸燒成,還原氣氛較重,器胎斷面呈紫黑色。

根據實物考查,這五點總結是完全正確的。

南宋周季常等《五百羅漢圖》局部

北宋的紫砂壺和明清直至當代的紫砂壺比較,一般顯得胎質較粗,製作也不若後代精細,而且都是較大型,很少有明清近代小巧玲瓏式,其實用性大於欣賞性。這些紫砂壺多用作煮茶或煮水,既不是幾案上的陳設用具,也不是用於泡茶,因為北宋人飲茶雖已漸近於清茶,但和後來的泡茶方式仍有別。

還要補充說明,北宋紫砂壺的製造主要是繼承越窯系統的成型工藝,其中包括宜興的均山窯瓷器工藝。紫砂壺的很多形式在晉代的青瓷中皆可見到,有的類似商周的青銅器。當然,青瓷的製造也吸收了青銅器的形式。總之,其造型基本上來源於傳統器皿的形式,而不是憑空創造。

揭秘東坡提梁壺

“蘇東坡提梁壺”乃是清人摹古之作,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明清迄今,這類壺不斷出現,都叫“蘇東坡提梁壺”。壺身有時有異,但凡稱蘇東坡提梁壺者,必備一個最主要的特點:上有彎彎的三叉梁。此壺壺身作球形,上有款字 :

“時在壬午孟冬之吉,立信陶廠出品。逸公氏摹古並鐫。”逸公是何人 ?尚不敢確定。清朝乾隆至道光年間有一位惠逸公,是當時壺道高手,尤善造大壺,泥色沉著奇特,壺形古樸可愛,刻鐫亦佳,皆和此壺相類。但此壺內蓋上卻有“郭記”一印,也許是監製者或預購壺者的印,因同時類似的壺中也有“郭記”印。如另一提梁壺乃“陳昇和製”,蓋內亦有“郭記”印,亦是仿古之作。此壺上注明是 “逸公氏摹古”,可知非自創。其提梁、壺嘴、蓋紐皆作樹枝狀,用綠泥製作。

蘇東坡提梁壺

這種造型傳為蘇東坡設計,絕非完全無因。蘇東坡曾四次到宜興。我們現在常能見到蘇東坡墨跡《楚頌帖》,很多書法家都臨寫過,其內容便是敘述蘇東坡到宜興的愉快心情,以及他在宜興“買一小園,種柑橘三百本”的事。蘇東坡對宜興太留戀了,以至於最後在宜興買田置宅。他喜愛宜興的山水花草,亦喜愛宜興的名茶,其詩《次韻完夫再贈之什,某已卜居毗鄰與完夫有廬裡之約雲》說 :

柳絮飛時筍籜斑,風流二老對開關。

雪芽我為求陽羨,乳水君應餉惠山。

竹簟水風眠晝永,玉堂製草落人間。

應容緩急煩閭裡,桑柘聊同十畝閑。

北宋宋徽宗《十八學士圖》局部

其中毗陵、陽羨都是宜興,雪芽是宜興茶中的名品。蘇東坡請人在宜興買田的信箋至今仍存於故宮博物院。蘇東坡於元豐七年(1084)被命遷汝州團練副使(按:在此之前,他因為烏台詩案被捕入獄,出獄後,謫至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於是離開黃州北上,九月間到達宜興。元豐八年正月,東坡行至泗州,乃向神宗上《乞常州居住表》,要求回宜興休養。其中有雲:“臣有薄田在常州宜興縣,粗給饘粥,欲望聖慈,許於常州居住。”宜興隸屬常州,“許於常州居住”即在宜興居住。神宗準許了他的請求。同年五月,蘇東坡到了揚州,住竹西寺,馬上就要到宜興家中,他寫了三首詩,名為《歸宜興留題竹西寺》。正因為他在宜興有田,才在詩中說 “此去真為田舍翁”。其弟蘇轍為蘇東坡寫墓志時也說:“常州人為公買田。”蘇東坡在宜興品茶,曾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之句,人們便想象,蘇東坡用的茶壺是提梁壺。再從考古發現來看,北宋也確實有提梁壺。於是,這種特殊的提梁壺便被稱之為“東坡提梁壺”。

本文節選自陳傳席著《紫砂小史》第三章“濫觴的紫砂壺——宋代”

目錄

自序(一)人無癖,不可與交

自序(二)

緒論 中國人和紫砂壺

第一章 品壺六要

第二章 紫砂壺的文化背景

第三章 濫觴期的紫砂壺——宋代(960—1279)

第四章 興起期的紫砂壺——明萬歷(1573)前

第五章 成熟期的紫砂壺——明萬歷至明末(1573—1644)

第六章 發達期的紫砂壺——清初至中後期(1644—1851)

第七章 衰落期和複興期的紫砂壺——太平天國至民國(1851—1949)

第八章 新生期和鼎盛期的紫砂壺(1949至今)

名家與名作索引

陳傳席:學者。

本名陳鵬飛,筆名棄病、伯子,江蘇睢寧人。

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導,

兼任中國佛教藝術研究所所長、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委員會副主任、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

- END -

出品

扔書編輯部

版權聲明

歡迎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本文使用圖片源自網絡

如有使用不當,請與我們聯絡以妥善解決

聯繫方式

微博:扔書編輯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