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全面放開生育或已不遠 你生嗎?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任澤平 熊柴 周哲 孫婉瑩 

  種種跡象顯示,全面放開生育或許已離我們不再遙遠,但是生育意願低迷難題該如何破解?

  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到來、人們生育意願低迷、放開二胎後出生率大幅低於預期,近期,全面放開生育信號頻現:2018年3月,“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取消;2018年6月以來,新建、遼寧、陝西、湖北等地紛紛頒布政策鼓勵生育;2018年8月6日,己亥年生肖郵票的“三隻小豬”引起外媒猜測;同一天,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呼籲以生育政策的落地和社會保障的健全來切實促進生育。種種跡象顯示,全面放開生育或許已離我們不再遙遠,但是生育意願低迷難題該如何破解?

  1 全面放開生育信號頻現:計生機構取消、各地頒布政策鼓勵生育、人民日報發文

  信號一:計生機構取消。2018年3月13日,國務院提請全 國 人 大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提出,“不再保留國家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3月17日,該方案經十三屆全 國 人 大一次會議表決通過。這是自1981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組建以來,國務院組成部門中第一次沒有“計劃生育”名稱。

  從機構改革說明看,組建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強調衛生健康、老齡化,對2013年組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時的“為更好地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等隻字未提。從主要職責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主要職責包含“負責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工作”,但刪去了2013年機構改革時的“擬訂計劃生育政策”等內容。這表明我國生育政策將發生重大調整,生育權有望從政府控制回歸到家庭自主,全面放開生育或已不遠。

  信號二:各地頒布鼓勵生育政策。2018年6月以來,新疆、遼寧、陝西、湖北等地頒布政策鼓勵生育,側重於產假、住院分娩補貼、增加托嬰機構供給、女性勞動權益保障等方面。

  信號三:生肖郵票引猜測。2018年8月6日,2019年(己亥年)生肖郵票公開,其中“五福齊聚”圖中含兩隻大豬和三隻小豬,引起海內外猜測。8月7日,英國《泰晤士報》網站文章在標題中稱“一張豬年郵票預示著中國將鼓勵三孩家庭。”。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報導稱,“一張擁有三隻小豬大家庭的郵票,提高了人們對中國可能進一步放開計劃生育政策的期待。”

  猜測源於2016年中國郵政曾於發行猴年生肖郵票,其中一張名為“福壽雙至”,圖案是一隻母猴抱著兩隻小猴。也就是在那一年,中國放開了二孩政策。

  隨即《乙亥年》生肖郵票的設計師韓美林對此予以否認。他稱這套郵票並沒有傳遞任何信號,並強調“藝術家不是政府政策的代言人”。之所以畫三隻小豬,是為了使構圖更加平衡。

  信號四:人民日報發文建議頒布實質性政策鼓勵生育。2018年8月6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了一篇題為《生娃是家事也是國事》的文章,歷數出生率低下對經濟社會的影響:中國的人口紅利基本已經用完,老齡化加劇,用工成本上升,社會保障壓力大,並稱“要解決這些問題,不能僅僅靠家庭自覺,還應該制定更為完整的體制機制。說白了,生娃不只是家庭自己的事,也是國家大事。”人民日報建議保證鼓勵生育政策的落地、健全社會保障,尤其是切實降低年輕人在教育、醫療方面的成本,來鼓勵生育。

  2 生育政策變遷:生育權歸家庭——計劃生育——計劃生育鬆綁

  中國生育政策歷經多次變遷。從建國初期“人多力量大”到1970年代“一個不少、兩個正好”。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政府雖在生育政策上有所變化、甚至反覆,但生育權一直歸家庭。建國初期,政府一度鼓勵生育,比如獎勵多子女母親、強調人多力量大;1970年代提倡“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因此,中國人口從1949年的5.4億暴增至1978年的9.6億。人口爆炸式增長給當時社會帶來了巨大壓力,體現在吃飯、穿衣、住房、交通、教育、衛生、就業等諸多方面,同時也為改革開放以後的人口紅利埋下伏筆。

  1982年計劃生育定為國策,但原本預期隻執行30年就調整。1978年,計劃生育被寫入憲法,“國家提倡和推行計劃生育”。1980年9月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呼籲一個家庭隻生一個孩子。1982年9月,計劃生育國策被寫入中共十二大報告,並在同年12月落實到憲法。自此,“嚴格一孩”計劃生育國策開始長期推行。

  根據1980年中共中央《公開信》,當時中央預期隻執行三十年計劃生育就調整,原文是:“到三十年以後,目前特別緊張的人口增長問題就可以緩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一些人口學者在1990年代中期就提出2000年為調整生育政策的最佳時點。但是,因為種種原因,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時期被大大延長。

  2013年末計劃生育政策開始鬆綁,但“單獨二孩”“全面二孩”均不及預期。2013年機構改革中,衛生部與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合並為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同時將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研究擬訂人口發展戰略、規劃及人口政策職責劃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這種機構和職能調整顯然不只是出於大部製改革的意圖。同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於2014年啟動“單獨二孩”,但因效果不好,2016年推行“全面二孩”。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是2000年以來的生育高峰,出生人口1786萬,比2015年多出生191萬人。根據此前有關方面的判斷,全面兩孩的政策效果體現有滯後性,應該在2017年之後逐步顯現,也即2017年出生人口數量會明顯高於2016年。但在2017年出生人口僅為1723萬人,較2016年減少63萬人,不及有關方面預期。這種情況或是本次計生機構取消的催化劑。

3 生育率現狀:中國總和生育率極低、老齡化速度極快

  3 生育率現狀:中國總和生育率極低、老齡化速度極快

  在多年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下,中國總和生育率極低,老齡化加快,未來人口紅利消失,用工成本上升,社會發展動力堪憂,社會養老壓力和社會保障壓力巨大。

  1)中國總和生育率極低,2015年為1.62,2028年前後或迎來約14.4億峰值,之後人口規模將開始下降。總和生育率是指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數,一般在2.1可保證一國人口世代更替,即總人口保持不變。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0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18,2015年為1.05。不過,由於在人口普查或抽樣調查中存在對低齡人口的漏登,人口學者一般認為總和生育率在1.4-1.6左右。但即便如此,中國的總和生育率在全球仍處於超低水準。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5年中國總和生育率為1.62,低於全球平均水準2.45,也低於高收入經濟體的1.67。當然,中國還是高於日本的1.46,但其人口總量在2008年達峰值,然後逐漸減少。根據中國生育率和年齡結構,中國人口大致在2028年前後達約14.4億峰值,然後開始減少,2050年降至13.6億。

  2)中國老齡化速度快、規模大,在世界各國當中前所未有。一般認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在7%以上為老齡化社會,14%以上為深度老齡化,20%以上為超級老齡化。從老齡化過渡到深度老齡化,法國用了126年、英國46年、德國40年、日本25年(1970-1994年);從深度老齡化到超級老齡化,德國用了36年(1972-2008年),日本用了21年(1995-2006年)。

  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歷了三次人口出生高峰(1950-1957年、1962-197 3年、1982-1991年),遵從人口發展的慣性規律,六十多年後必然形成三次人口老齡化衝擊波。中國2001年進入老齡化社會,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17修訂版)》預計中國將用24年、即於2025年前後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再9年後即2034年前後進入超級老齡化社會,2050年達26.3%,到2060年後逐漸穩定在30%左右的水準,老齡化速度前所未有。並且,由於人口基數大,中國老年人口規模前所未有。201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6億,預計到2050達3.6億,屆時每4個人就有1個65歲以上的老人。

4 生育意願調查:12.3萬人參與調查意願生育率僅為1.7 3

  4 生育意願調查:12.3萬人參與調查意願生育率僅為1.7 3

  “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後,二孩出生數量有所上升,但一孩出生數量大幅減少。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7年全國出生人口1723萬人,比2016年減少了63萬。其中一孩724萬人,佔比43%,比2016年減少了249萬人。二孩883萬人,佔比51.2%,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這意味著80後90後生育願望趨弱,而70後二孩生育願望雖一次性釋放,未來二孩數量也可能會減少。一孩的生育主體是80後、 90後,一孩比例下降說明中國新生代的生育願望趨弱,同時這一類育齡婦女 人口數也在大幅度下降。這意味著在目前的人口政策下,中國人口出生基本上不具備可持續性,未來中國的出生人口還將繼續快速下降。目前二胎增加主要是等待生育第二胎的70後、80後夫婦在政策改變後馬上利用了該政策,2016年出生人數 突然上升很可能是一次性的,可能會集中在二孩政策放開後的兩三年,此後這類生育行為將逐漸減少。因此,未來二孩數量有可能大幅度減少。

  如果全面放開生育,民眾願意生嗎?針對這個疑問,2018年3月,我們在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微博發起調研,12.3萬人參與生育意願投票。

  調查結果顯示,意願生育率為1.7 3左右,生育形勢不樂觀。不考慮“不生”選項意願生育率約為2.04;考慮“不生”選項不生孩子比例超預期,意願生育率約為1.7 3。根據我們的直接調查統計,生1個、2個、3個、4個孩子及以上的意願比例分別為33%、39.9%、17.3%、9.7%。粗略計算,意願生育率為2.04,大致相當於1.7的實際生育水準,與1.8-2.1的適宜生育水準仍有一定差距。在含“不生”選項的某平台上有高達26.7%的人選擇不生,這大大超過我們的預期,據該樣本計算意願生育率僅為1.5。從現實看,不生孩子的情況主要包括不孕不育、不婚同性戀、丁克家庭、單身主義等。當前中國已婚夫婦不孕不育發生率高達12.5%-15%,規模約4000萬-5000萬,大部分在於後天原因,比如環境汙染、過度熬夜、工作壓力、不良習慣等。雖然不孕不育可通過藥物治療、試管嬰兒、人工授精等得到部分解決,但多數仍難以治療。此外,加上部分同性戀人群、丁克家庭、單身主義群體等,保守粗略估計不生的比例可能在15%左右。因此,結合其他調查數據,在考慮不生情況下,不生、生1個、2個、3個、4個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15%、28.11%、33.89%、14.74%、8.27%,由此粗略估計的意願總和生育率約為1.7 3。

  1.7 3的意願生育水準大致等於1.4左右的實際生育水準,生育形勢非常不樂觀。生育意願與生育行為存在鴻溝,且意願生育水準高於實際生育水準的幅度隨著年齡變小而逐漸變大。根據中國社科院人口學者王廣州等2016年的研究,意願生育水準與終身生育水準有0.2-0.35的差距。所以1.7 3的意願生育水準對應著1.4左右的實際生育水準,這與中國當前1.4-1.6的總和生育率基本持平,與1.8-2.1的適宜生育水準存在很大差距。

  大量“澤平巨集觀”的讀者朋友表示生育意願不高源於三大原因:教育成本高、房價高、時間精力成本高。女性的生育期一般在15-49歲,最佳生育年齡一般在23-30歲,最好不超過35歲。70後已具備一定物質基礎,生育二孩意願強烈,但女性、男性均已錯過最佳生育年齡,成功妊娠並生育的可能性較小。80後90後作為當生育主力,面臨贍養4個老人的壓力,在生育問題上因經濟成本(教育、房價、醫療等)、時間精力成本等想生不敢生。

  5 政策建議:盡快全面放開生育政策

  隨著平均收入水準上升,總合生育率將先升後降,鼓勵二孩並全面放開生育的必要性、緊迫性上升。根據國際經驗,人口總和生育率呈倒U型規律,即隨著平均收入水準上升,總和生育率先升後降,這就是為什麽歐洲、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反而生育率低。個人生育意願和生育行為受到很多複雜因素的影響,包括經濟能力、撫養成本、年齡、生育偏好等等,政策對生育行為的影響具有不確定性。日本、德國、俄羅斯等一些國家早已頒布了鼓勵生育政策,包括生育補助、稅收優惠、產假延長等,但目前只有少數國家效果明顯,生育率明顯回升。

  我們建議,盡快實行鼓勵二孩乃至全面放開生育政策,提升中國人口生育率回歸至1.8-2.1的適宜水準。

  1)考慮給予家庭個稅減免、分娩補助、落實產假等激勵。根據生育水準與收入的U型曲線,低收入和高收入人群的生育率較高,而中等收入人群的生育率較低。在全面二孩政策放開背景下,鼓勵二孩生育的重點很可能在於中產階級,鼓勵政策也應更加聚焦於中產階級。建議對二孩生育給予個稅減免、孕期保健補助和住院分娩補助等政策激勵,並進一步推動落實產假、哺乳假等制度,妥善解決延長生育假、配偶陪產假等獎勵假的待遇保障。

  分娩補助、產假落實等政策已經見於各地的鼓勵生育政策之中,未來大概率會在全國更大範圍內得以落實。但個稅減免尚未落地,2018年6月的全 國 人 大公布了個人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到“子女教育支出”一項的扣除。不過草案並未對“子女教育支出”做詳細說明。

  2018年8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醫療衛生領域中央與地方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方案》,提到“將計劃生育扶助保障項目明確為中央與地方共同財政事權。中央制定計劃生育扶助保障補助國家基礎標準,並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逐步提高。”並從2019年1月1日開始實施。這意味著計劃生育扶助從原本的地方事權為主變成中央和地方共同事權,未來有望提高計劃生育補助保障標準和加大發放補貼的力度,給予二孩家庭更多補助傾斜。

  2)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建立長效機制,實施“人地掛鉤+金融穩定”。中共十九大提出,堅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管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根據我們房地產周期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分析框架,應根據城市地產庫存去化周期采取不同的供地節奏,並強化常住人口增減與土地供應的“人地掛鉤”,保持貨幣中性適度。

  3)提升教育醫療社保保障房等財政民生支出比重,並優化支出結構,解決托嬰難問題。比如,加大學前教育投入,大力增加公立幼稚園供給,並將九年義務教育延伸至十二年義務教育,降低教育成本,並推進人力資本提升。同時,解決托嬰難問題,鼓勵0-3歲兒童托嬰機構的設立,減輕年輕夫婦尤其是職業女性對於養育幼兒佔時間精力成本過高的顧慮。

  不可否認,近十年來中國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支出比重明顯上升,合計佔比從2007年的29.2%增至2017年的34.3%,其中2017年教育、醫療、社保支出佔財政比重分別為14.9%、7.2%、12.2%。但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儘管發展階段和發展模式存在差異,相關民生支出比重提升太空依然較大。以美國為例,2016年美國政府在教育、醫療和收入保障方面的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分別為13.6%、21.7%、21.3%,合計56.6%。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政府也需要從增長型政府轉向公共服務型政府,更加注重民生。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巨集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巨集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