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台北故宮不可不看的八件國寶級古玉

台北故宮不可不看的八件國寶級古玉……

鷹紋圭

長30.5公分,最寬7.2公分,最厚1.05公分

一面牙黃泛灰色玉,另一面上半部牙黃泛灰,下半部赭紅色,刃部近黑色。窄長梯形,平直正刃。刃線上頗多使用崩傷痕。柄端也有傷缺、一圓孔,孔壁光滑。圭之中段的兩面,均淺浮雕神秘的花紋。上下段又加琢了乾隆的禦製詩和璽文。清宮中加配木座。 用美玉琢製的斧鏟,主要是象徵統治者的身份地位的禮器,在禮製中稱為「圭」。在典禮中,要將它的刃部朝上捧握。這是一件距今約4300至3800年間海岱地區的玉圭,住在那兒的先民就是文獻中的「東夷」。所以在這件玉圭的中段,都雕琢了東夷人信奉的神祖像。不過浮雕的花紋非常輕淺。圭的一面雕琢著有大漩渦眼、頭戴「介」形寶冠的神祖,「介」形寶冠兩旁還插著飄逸的鳳羽。另一面雕琢向上衝飛的鷹鳥,整隻鷹鳥構成象徵通天的「介」形。在寬約1公分的窄邊上,還雕琢一個戴圓耳環的長髮女子,可能是東夷母后「常儀」。不過十八世紀的乾隆皇帝不了解花紋的神秘性,就將刃部向下地,在光素的器表加刻了禦製詩與璽文。

玉版

長37.4公分,寬35.8公分,厚0.8公分

玉版玉質的摩氏硬度為6.5,光澤溫潤,顏色則赭紅帶黃綠,並有大大小小的斑點,有如天際星雲銀河。其外形非正方,而是呈梯形,上下緣均塗有深褐色顏料以掩飾新切口的痕跡,厚度則由中段向左右兩側緩降,推測此玉版原為新石器時代大形玉刀的半成品,流傳至清乾隆時,經宮廷作坊重新修整、配座而成屏風。編號為「呂」字號,表示曾陳設於養心殿。 玉版原為光素,清高宗時加琢禦製詩二首。由詩看來,高宗認為此玉版「嶷嶷逾尺」、「閱幾滄桑」、「色得元黃之正」、「質具圭璋之素」,其堂皇、長遠、正統、禮製的特質,完全符合帝王彰顯皇權所需的象徵意義。一度自信如乾隆皇帝者,面對這件稀珍瑰寶也曾「自審臨池腕力醜」,因「虞壞其質」而未將十一年春所寫的詩刻於器表,僅是囑咐學士張若靄代為書鐫於紫檀木架上,可見對此收藏的萬般寶愛。不過八年後,即乾隆十九年(1754),高宗又為之作詩詠讚,且乘興親自書寫前後二詩交予玉匠鐫刻,玉版遂不複素淨的原貌。

玉琮

良渚文化 高15.7公分,寬7公分,深7公分

距今約四、五千年前,在長江下遊的太湖流域,發展了良渚文化。玉琮正是良渚居民用以祭祀神祇祖先的重要禮器。良渚玉琮的基本造形為略呈上大下小的方柱體,有上下貫穿的大圓孔;外壁以四個轉角線為中心,上下垂直堆棧地雕琢「面紋」。這件深淺交雜的褐色玉琮,是典型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外壁分為六節,每節以轉角線為中心各琢一小眼面紋,全器共有二十四個面紋。每個面紋以刻有並行線的長橫棱象徵神祖所戴的「羽冠」;以同心雙圈刻繪出眼睛,還刻有代表眼角的短線;象徵鼻子的短橫棱上,則刻繪兩端方轉的單線。因為年代久遠,這些刻紋都已模糊。

玉琮

高 47.2公分,上端寬 7.7-7.8公分,下端寬6.8公分,孔徑4.2-4.3公分,5850公克

這件大玉琮應是在十九世紀入藏清宮的,所以在它的器表沒有乾隆皇帝的題詩,因此保留了它的原貌。它是以深碧綠色泛深淺赭斑的閃玉(Nephrite)琢成。表面還留有最初切璞時的圓弧形凹陷痕。高方柱體,略呈上大下小。中孔由兩端對鑽,接合處有不整齊的台階面。上射口略外撇,下射口較直。以四個方轉角為小眼紋的中心,自上而下,雕琢十七節小眼面紋,所以在這件玉琮上,共有六十八個小眼面紋。到了良渚文化晚期時,已少見如上一件良渚文化時期玉琮上所雕的小眼、大眼面紋的組合花紋。而常以多層小眼面紋取代。且有時在這類高琮的上射口處,以極輕的、斷續的細陰線,刻出神秘的符號。如這件玉琮的上射口上,就有這樣的符號。其中之一為每條邊線都略呈內凹的菱形;相對的另一邊,則刻一上大下小的立柱,下方接著五個小圓圈。其內涵或與當時人們信奉的「神鳥」有關。

龍冠鳳紋佩

長11.35公分,寬5公分

玉螭紋觿

長7.4公分,寬1.3公分

「螭」是龍的一種,幾分像虎。此件玉觿器面微泛褐紅,是傳世器特有的「盤紅」色澤,刻做成轉首側身形態,頭與軀體的銜接方式與本院藏的龍、鳳玉觿同,乃是戰國時代玉匠處理此類動物玉雕的一慣作法。

玉辟邪

高9.3公分

辟邪,是想象中的神話動物,顧名思義,是人們希望藉助它的法力,來避除邪惡。流行於漢代的辟邪,多為帶翼的四足獸,其造形可能傳自西亞。常以巨石雕刻,立於陵墓前。也用美玉琢成,作為極高貴的陳設器。這件玉辟邪以青白玉琢成,昂首張口,似在低吼。跨步遊走,雙翼雖貼於身側,卻做蓄勢待發狀。頷下長須垂胸,長尾曳地,器宇非凡。因曾經深沁熟盤,甚至再被染色,所以表面多有深淺褐斑。這是目前所知的漢代玉辟邪中,體積較大的一件。它的口吻較長,有似馬臉,與常見的短口吻似虎臉的辟邪不相類似。卻與近年在內蒙古出土的西漢中、晚期銅灶上所加飾的動物頭像,頗為神似。學者多稱銅灶上的動物為「龍頭」。故宮的這件玉辟邪,曾為帝王重要的收藏。辟邪的胸前刻有禦製詩。宮中還配有雙層紫檀木座,上層刻有「乾隆禦玩」,下層刻有與辟邪胸前相同的禦製詩,刻字的部分還嵌有銀絲。

玉龍紋角杯

高18.3公分,寬10.1公分

青白玉質,全器作角杯形,器表浮雕一龍蟠繞,龍體矯健有力地凸顯漢代工藝品特有的雄渾氣勢。此型角杯作為飲器,來自中亞,是漢代與中亞文化交流下的產物。

單把杯

高12.3公分,口徑4.7公分,足徑3.1公分,重115公克

這件美麗秀雅的玉杯,是以瑩潤半透明的青白色玉雕成。杯體略呈細長的圓錐體,有高足與單柄。自口緣至高足上,以五條橫飾帶圍繞器表,飾帶中淺浮雕各式雲紋、四瓣葉紋。口緣處、柄之外側、高足至器腹下端,都因接觸銅鏽而沁成藍綠色。其中以口緣處的沁色較為偏藍,這或是因所接觸的銅器,是用藍銅礦中提煉出銅來鑄造之故。古人相信美玉富含「精氣」,更相信物質會產生感應作用。漢代的貴族特別重視玉製的容器,他們希望玉的精氣能滲入所盛裝的水或酒中,令飲者能成仙得道。﹝史記?漢武帝本紀﹞記載,元鼎二年(公元前一一五年)時,漢武帝曾以銅盤玉杯承接露水,用以調和玉屑服食。近年來,曾於廣州南越王墓曾出土成套的銅盤玉杯,應即是﹝史記﹞所記載,夜間承接露水之物。若與南越王墓出土的玉杯相比,故宮博物院的玉杯多了一個造形似英文字母a的單柄,這種單柄也常見於漢代的玉卮之上。

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