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社區生鮮成了“香餑餑”

市民在河北省邯鄲市一家超市的“肉菜補貼惠民銷售點”選購蔬菜和肉類。

史自強 郝群英攝影報導

工作人員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一家超市整理蔬菜。

胡高雷攝(人民視覺)

從盒馬鮮生、7FRESH、超級物種到京捷生鮮,許多社區生鮮超市在城市大街小巷冒出頭來;從京東到家、每日優鮮、本來生活到最新推出的“美團買菜”等,人們在手機上可以選擇的生鮮電商品牌也越來越多,較長一段時間以來,消費者買鮮肉蔬果的“菜籃子”需求成為傳統商超和電商等企業爭相探索的焦點。

不僅如此,記者採訪發現,來自供應端和零售端等不同背景的企業也在合作探索更多社區生鮮模式。生鮮市場怎麽突然變成了“香餑餑”?多方分析指出,隨著消費升級和消費需求的變化,生鮮成為市場供應短板。同時,由於“菜籃子”需求與城市生活類服務緊密相關,也成為不少城市鼓勵發展的重點。但是生鮮生意有著安全、新鮮等特殊要求,更好的商業模式還在摸索之中。

便利店盯上生鮮屋

“突然之間,社區生鮮超市一下多了起來。雖然品牌不同,但店面標識一般以橙色、綠色、黃色等貼近健康生活的色調為主,他們點綴著街道,城市也變得更鮮活可親了。”生活在北京朝陽區的白領王逸發現,這兩年,大街小巷冒出不少生鮮超市,從她家到公司大概3公里的路上,就陸續開出好幾家不同品牌。

社區生鮮的確是近兩年的熱門。縱觀當下社區生鮮超市的格局,主要以傳統商超轉型和電商品牌的探索居多。前者如北京地區京客隆的京捷生鮮、城鄉倉儲超市的118鮮時匯;後者如京東到家、每日優鮮、本來生活,還有新近推出的“美團買菜”等。

不僅如此,更多類型的企業還在紛紛入局。外資便利店也看上了社區生鮮這片“黃金地”。日前,北京首農食品集團有限公司旗下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與羅森(中國)投資有限公司在北京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宣布將攜手進軍社區生鮮便利零售事業。

據了解,雙方將圍繞社區居民一日三餐需求,開出成百上千個“惠民社區生鮮店”,提供包括肉禽蛋奶果菜等基礎食材以及半成品、製成品、鮮食,輔以日常必需的便利商品。還將圍繞社區生鮮便利業態,進行物流中心、鮮食加工中心、中央廚房、城市物流等基礎設施的規劃和建設。

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副秘書長王洪濤注意到,過去的合作往往是零售商找零售商,但這次合作不僅涉及開店,還直接涉及到後端的供應鏈價值整合。便利店行業現在仍是明星業態,行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勢頭不減。根據《2019中國便利店景氣指數報告》,中國超過80%的便利店品牌今年開店計劃高於去年。

作為“明星業態”的便利店為啥看上了社區生鮮?“社區生鮮之前就有許多商家和資本在嘗試,市場需求在那兒,他們是最敏感的,我們也是進行一些探索。”羅森(北京)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車文煥對本報記者說。

“菜籃子”還要補短板

那麽,社區生鮮的市場需求從何而來?

來自業態的升級變遷。近幾年,隨著城市疏解整治工作的開展,百姓“菜籃子”也在更新迭代。“不合規的菜攤兒、菜場陸續疏解了,髒亂差的環境有了提升,但菜肉糧油還是得買呀。”正在北京一家生鮮超市挑選晚餐食材的郭女士說,有一陣子挺發愁上哪兒買菜,但好在社區裡生鮮超市陸續開起來,購物環境變好了,買的菜也更讓人放心了。

來自消費者結構變化。在許多大城市,家庭結構呈現年輕化、小型化的趨勢,他們和傳統中國式大家庭在需求上的明顯差異,正是商家捕捉的商機。一家正在探索轉型的連鎖超市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許多現代家庭人口更少了,夫妻雙職工的多,消費觀念和實際需求也與以往不同。他們更偏向清潔、方便、小型包裝的食材,同時對食品安全、品質也有更高要求,購物體驗上希望更節省時間。商業業態需要作出針對性改變。相比下了班逛大超市排長隊,小型社區生鮮超市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在市場機甲狂潮需求的同時,許多地方政府也鼓勵提升社區生鮮等生活性服務業品質,著力在消費市場上補短板。

北京市商務局局長閆立剛介紹,北京消費市場巨大,去年北京市實現總消費額2.54兆元,同比增長7.4%,其中,服務消費增長超過11%。但與此同時還存在明顯短板。例如,發達國家社區消費佔整個社會消費零售額的80%左右,而北京只有50%多。“這說明老百姓在社區的消費還是不夠方便,社區消費在北京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閆立剛說,便利店和生鮮是北京重點推進發展的領域。

盈利模式仍存挑戰

但是,在近兩年社區生鮮店不斷湧現的同時,許多店面倒閉的消息也不時傳來,這也突顯社區生鮮的運營在當下仍面臨不少難題。

如何吸引客群是挑戰之一。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王逸的生鮮蔬果採購都是在線上平台完成的。線上下單、線下2小時送到的服務對她來說頗具吸引力。當然,有研究表明目前生鮮消費市場仍以線下為主,但這些“年輕”的社區生鮮業態未來要真正成為百姓“菜籃子”,引來年輕消費者,仍是一個問題。

可持續盈利模式也是目前的行業難題。從傳統商超轉型推出生鮮超市到在便利店基礎上搭載生鮮銷售,社區生鮮正以不同模式推出,但業內人士表示,整體來看,還未出現可被大規模複製的盈利樣本。社區生鮮競爭背後,是後端成本降低、效果提升,前端管控、源頭直采,內部供應鏈共享融合等多項實力的競爭。

對於這次首農與羅森的合作,首農食品集團董事長王國豐表示,合作背後是首農食品集團豐富的物流資源、食材供應資源與羅森的供應鏈及門市開發、管理、運營能力的結合,是零售端與供應鏈端縱向整合的一次重要嘗試。但據了解,雙方對於具體的商業模式、商品結構、客群定位、運營標準等尚在研究之中。

“羅森前期在中國開店很慢,生鮮店相信也會是這樣。”車文煥說,目前對社區生鮮店服務內容有大體思考,但還沒有具體到商品,需要非常深入細致的調研,比如顧客群體是誰、消費場景是什麽?然後再確認商品結構,保障做到安心、安全,同時還要突出差異化。

“好的盈利模式現在還是很少,怎麽能打造社區生鮮店的好模式,這是關鍵。”車文煥說。作為一家老牌便利店,羅森在每家店鋪開業前都進行精確的盈虧平衡測算,這次社區生鮮怎麽做?他們還在探索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