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風控難、盈利難的虛擬信用卡,為何金融科技還搶著布局?

文 | 米格 零和

近來,一些金融科技公司開始做虛擬信用卡,還有不少平台在門外準備,即將進場。

在它們看來,這是一個低成本獲客、搭建自身場景的信貸產品,未來市場巨大。

但深入之後,它們卻發現,這片市場並不好開墾。

它的風控難,用戶黏性低,而後期的變現和盈利更難。

但即便難,依然有大量的金融科技公司前赴後繼,它們到底在布一局怎樣的大棋?

01必然趨勢

什麽是虛擬信用卡?

在過去,它指的是銀行信用卡中心發行的線上信用卡,用戶通過線上申請,只有卡號,沒有實體卡。

媒體報導顯示,交通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中信銀行等多家銀行,都陸續推出過虛擬信用卡。

這原本是銀行搶佔線上市場、對抗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的戰略布局,但如今,虛擬信用卡卻成為了金融科技公司搶奪的山頭。

早在2017年,馬上消費金融就推出了“安逸花”。

一些金融科技公司在去年布局,譬如360金融推出了虛擬信用卡業務,去年8月上線的小贏錢包,也與上海銀行合作推出了虛擬信用卡“小贏卡”。

還有多家金融科技公司表示,最近它們在考察市場,準備進入這個領域。

為什麽金融科技公司開始紛紛推出虛擬信用卡產品?

目前,金融領域最核心的兩款信貸產品,就是貸款和信用卡。

前者是給用戶授信,然後支付一筆現金給用戶;後者則是一個有支付場景、有授信額度的產品。

兩個信貸產品其實有本質的區別。

信用卡在刷卡的時候,可以知道用戶的消費場所和消費金額,這樣就能收集數據,對於了解用戶習慣和勾勒用戶畫像,很有幫助。

當然,最核心的一點,是它能監控資金的流動。

但貸款產品在給了用戶錢之後,完全不知道用戶把這筆錢花在了哪裡,比如,是否流向了黃賭毒。

另一方面,信用卡提供的是一個授信額度,如果發現用戶經濟狀況不好,可以隨時降額。

而貸款產品已經將錢都給了用戶,無法預測後期的風險。

所以,貸款產品注重的是貸前風控,而信用卡更注重貸中和貸後風控。

在過去,大多數金融科技公司都集中在做一些貸款、現金貸類信貸產品。

轉折點出現在2017年年底。監管在當時頒布的現金貸監管細則中,要求現金貸產品要有場景。

於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開始思考,虛擬信用卡是否是一個好的轉型方向。

“其實,在競爭的下半場,‘有場景’會變成核心競爭力。”某頭部公司虛擬信用卡產品負責人張小泉稱,他們在布局虛擬信用卡的時候,除了監管因素,還深入考慮了許多其他因素。

螞蟻的花唄、京東的收據,說白了,都是在它們自身場景下的“虛擬信用卡”。

給用戶一個授信額度,在自己的電商平台上使用,這和信用卡的底層邏輯極為相似。

“螞蟻有淘寶的消費場景,京東有電商場景,騰訊早晚也會做,它們的流量都在自身體系中產生。”張小泉稱。

但對於其他金融科技公司來說,缺乏場景時,就如無根浮萍,流量將成為挾製它們的軟肋。

與此同時,流量開始變得越來越貴,最近三年,很多金融科技公司的獲客成本都上漲了幾倍。

而信用卡,一直是一個獲客利器。

給用戶一個免息的授信額度,對於如此友好的產品,用戶的接受度很高。

因此,不管是主動突圍,還是被動轉型,金融科技公司都開始將眼光放到信用卡產品上。

國家規定,只有銀行才能發行信用卡產品,而金融科技公司最強大的地方,就是線上獲客,雙方合作“虛擬信用卡”產品,無疑成了最佳方案。

目前,金融科技公司的虛擬信用卡業務,都是和銀行合作的產物。

但兩者會有明確的分工:銀行負責髮夾,金融科技公司負責運營。

這個市場確實不小,足以攪動風浪。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國內人均持有信用卡數為0.47張。而這個數字,不足美國的十分之一。

最近,每年全國的信用卡髮夾量都上億,而交易總額在2018年就達到了28兆元,市場空間巨大。

發展虛擬信用卡,似乎成了金融科技的必然選擇……

02困難重重

從獲客和拓展自身場景出發的虛擬信用卡,發展得到底如何?

雖然叫著自建場景的口號,實際上,大多數的金融科技公司都缺乏獲取場景的能力。

“我們如果要一家家去拓展商戶,建立自己的場景,太困難了。”張小泉雖然考慮用虛擬信用卡圈更多場景,但發現實踐起來實在太難。

當年支付寶和微信支付曾在線下發動過一場跑馬圈地戰爭,但不是所有公司有決心和資金再來一次的。

“我們就通過支付寶和微信支付,綁定我們的虛擬信用卡支付。”張小泉采取的方案,就是將產品嫁接在兩個巨頭搭建的場景之上。

這個方法快捷,但短板也非常明顯。

“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只能返給我們極少的數據,最多可以知道用戶買了什麽,花了多少錢。”張小泉稱,這種方式收集到的用戶數據並不多。

如前所述,信用卡的風控邏輯是更重視貸中和貸後風控,比如對用戶的每筆交易進行實時反饋,不是風險交易才放行。

但因為不能控制場景端,數據不全,風控極難。

“你還不能讓客戶等待太久,如果支付一次需要等兩分鐘,用戶就會棄用。”張小泉稱。

一家虛擬信用卡團隊的風控負責人平遠透露,因為信用卡和貸款產品的邏輯不同,他們重新建立了一個風控團隊,“人力成本直接上漲一倍”。

同時,這種模式對兩大巨頭支付依賴性太強,這讓平遠非常不安。

假如有一天微信支付頒布政策,限制金融機構,他們的虛擬信用卡就會徹底癱瘓。

此外,很多用戶在他們的平台上申請完信用卡,立馬就“脫離”,直接變成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的用戶。

“黏性很差,基本不再登錄我們的APP了。”平遠感覺,自己在幫兩大巨頭支付做嫁衣。

風控難、數據少、用戶黏性差,平遠覺得,這樣的虛擬信用卡產品,幾乎快要喪失信用卡原有的魅力。

03盈利難題

在後端,等待他們的還有更嚴峻的問題——盈利。

先來看信用卡的第一個賺錢點:账單分期。

在中國,對於銀行來說,信用卡一直都不是一款用來盈利的產品。

因為按時還款的用戶都會享受免息,銀行不多的可賺錢機會之一,就是“账單分期”。銀行將後一類用戶稱為“循環戶”。

目前,銀行的账單分期用戶是10%左右,也就是說,其他90%的用戶並不能給銀行帶來收入,甚至要虧損。

金融科技觸達的用戶,會比銀行用戶稍下沉,其中會選擇账單分期的用戶,比例更高。

平遠透露,他們平台账單分期的用戶比例是20%。

但這個數字實在不高,“因為我們只有幾十萬的用戶,體量太小”。

多位銀行人士透露,因為存在邊際效應,一家銀行的信用卡業務要想盈利,髮夾量起碼要做到百萬級別。

對於金融科技公司來說,這個髮夾量,恐怕很難達到。

再來看信用卡業務的第二個盈利點:金融產品的再次推薦。

對於銀行來說,信用卡主要承載的功能,就是獲客。

信用卡就像是銀行的觸手,通過它接觸到用戶之後,銀行可以再給用戶推薦理財和貸款產品,從而獲得利潤。

“但我們沒法給用戶推薦理財平台,因為監管不允許。”張小泉稱,第一條變現途徑已被斬斷。

目前,向用戶推薦其他貸款產品,成了虛擬信用卡最關鍵的盈利點。

“我們還在測試,因為收集的用戶數據有限,所以未必能精準把握用戶的貸款需求。”張小泉稱。

平遠也測試過一段時間,發現因為用戶黏性低、對他們公司的品牌認知度低,推薦難度很高。

傳統信用卡的路不好走,一些虛擬信用卡玩家開發了新的玩法。

比如,提高利率。

通常銀行信用卡的利率是18%左右,公開資料顯示,麽麽錢包的年化利率超過了20%。

還有一些虛擬信用卡產品不設免息期,所有的消費金額直接強製分期。

儘管這樣會影響用戶體驗,但其盈利能力卻強了好幾倍。

假設一家平台的账單分期用戶佔比20%,他們全部強製分期,平台的收入起碼是原來的5倍。

行業有一個規則:對用戶友好的產品,獲客容易,但變現就難;掠奪性或投機取巧的產品,獲客難,但變現就相對容易。

這是金融產品的一個平衡。

有些對用戶不友好的虛擬信用卡產品,是否也在喪失獲客的魅力?

儘管在這條路上,金融科技平台走得跌跌撞撞,但對於巨頭來說,盈利從來不是問題。

“雖然巨頭們並不對用戶收取利息,但因為壟斷市場,話語權強,它們隨時可以從商戶那裡拿返點。”張小泉稱,巨頭也可以隨時擴大業務量,增加盈利。

“巨頭吃肉,我們喝湯。”平遠稱,他們的虛擬信用卡業務,每走一步都很艱難,感覺完全是在夾縫中生存。

有場景、手握流量入口的巨頭,幾乎壟斷著金融市場。

而其他的金融科技公司,只能從巨頭的牙縫中,擠出一點殘渣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