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明朝為何守不住遼東?先別急著怪後金,看大明怎麽把一手好牌打爛

明朝的天時地利人和

正統年間,由於韃靼瓦剌等少數民族不斷襲擾遼東,威脅明王朝的統治,朝廷下令修築了具有防禦功能的遼東邊牆。史料所載應為遼西、遼河套地區的邊牆,史稱"西牆"。自山海關鐵場堡起,至開原鎮北關,全長1248裡。

從正統七年開始陸續修建,主要為防止兀良哈三衛等部的南襲。史稱"東牆"的遼東一段邊牆修築於成化三年,自開原鎮北關至九連城江沿台堡,全長520裡,主要為了防止女真族的進攻。在邊牆上或者邊牆外面設有墩堡,墩堡排列緊密,互成犄角之勢。

洪武五年五月十七日,太祖致書高麗,質疑"自縊"說法,警告高麗勿要因小失大,並限制高麗人京進貢次數。同時,嚴格限制高麗人入遼東境內。朝鮮半島至南京的路線中,由旅順口入海,抵達登州,由海或由內陸運河南下京師較為安全。明初,高麗希望從遼東金州、複州入海,經渤海海峽,抵登州入內陸運河,赴京朝貢。

明對遼東的措施

元末,高麗趁機佔領了鴨綠江東岸、雙城一帶的遼東半島與朝鮮半島接壤的過渡地帶。明與高麗確立宗藩關係後,高麗並沒有減緩向遼東地區拓邊的步伐。洪武三年正月,李成桂引兵渡鴨綠江,襲擊元時東寧衛(朝鮮半島西北部,與以慈悲嶺為界),城中二十餘女真頭目率眾出城投降,其它各城萬餘戶人口、兩千頭牛、百餘匹馬皆歸高麗。

洪武五年以後,納哈出等元朝勢力在遼東已無法與明軍抗衡。明軍控制遼東後,勢必就邊界問題對高麗提出要求。高麗一方面與納哈出合作,協助其與明軍對抗,同時,暗通北元,國內親元勢力抬頭。洪武七年九月,恭湣王為其男寵洪倫、宦者崔萬生殺害。其養子辛禍在權臣李仁任的擁戴下即王位。在李仁任的建議下,辛禍王與北元親和。

同年十一月,納哈出之子哈刺不花入高麗獻駱駝兩頭、馬四匹等財物。高麗密直副使金義殺明使蔡斌,拘扣林密,逃往北元。這一事件使高麗與明朝的關係更為緊張。洪武九年,高麗遣使通聘納哈出。洪武十年正月,納哈出遣使入高麗獻羊、馬。洪武十年二月,高麗複行北元"宣光"年號,接受北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冊封,入北元賀節日。但高麗君臣深知北元實力遠不及新興的明朝,仍盡力維系與明朝的宗藩關係。洪武七年十一月,高麗遣使入明京師告訃、請賜諡、承襲。洪武八年正月,高麗遣崔源入京師告喪、請諡及承襲。同年三月、九月、十二月,高麗遣使人京師獻貢馬、賀正。

次年,高麗繼續派使人京師、定遼衛朝貢、通好。洪武十年九月,北元要求高麗發兵夾擊遼東定遼衛,高麗以"天寒草枯"為由委婉拒絕。洪武十一年三月,高麗遣使入明京師謝恩、請諡、承襲。同年七月,北元遣使高麗告之:昭宗去世,其子脫古思帖木兒即位。辛禍王稱疾不迎。九月,複行"洪武"年號。

熊廷弼對遼東的守禦

"實內固外""以夷製夷"是遼東防禦的戰略方針。"實內固外"可以使明朝解決好內部事務,便會使自己處於不敗之地;"以夷製夷"讓努爾哈赤的前進勢頭得到遏製,無法擴充在遼東的軍事勢力和影響力。

熊廷弼在任巡按禦史期間,在屯田築城方面,建糧倉十七所,三年之內積谷屯糧二十八萬餘石,修建邊牆七百餘裡,增修了清河、熊嶽等七城的邊池,並修築了一百餘台墩台;在整肅軍隊方面,撤換未盡職責的軍隊首領,割除弊端,改變了軍隊貪腐的風氣,充實了軍營隊伍;在對外關係方面,改善了與南邊蒙古各部、北關葉赫部落的關係。

熊廷弼在遼東的三年"杜饋遺,核軍實,按劾將吏,不事姑息,風紀大振"使明朝的邊疆得以暫時的穩定,這也迫使努爾哈赤不得不採用退縮策略,退還明朝的土地,緩和與明王朝的關係。但是在後期朝廷將熊廷弼調走了,於是這些衛遼方略也無人實行了。

正是原本明朝在遼東明明有著依據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好情形,有著熊廷弼精心設計的防衛措施,但是由於政府的腐朽統治,使得這些優點完全喪失,最終就落得個國破家亡的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