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醜聞層出不窮 學術不端是個困擾全球學術界的麻煩

學術不端 是怎樣的一種全球麻煩

近日,美國國家科學院院長麥克納特等人在英國《自然》雜誌發文,提出維護學術誠信機制的低效問題,呼籲建立專門機構維護科研誠信。因揭露學術不端而全球著名的“撤稿觀察”網站共同創始人奧蘭斯基告訴作者:“我們統計的全球論文撤稿量已從之前的每年不足40篇,上升到2018年的約1400篇,其中約60%與學術不端有關。”

那學術不端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全球麻煩?

醜聞層出不窮

國際上學術不端醜聞連年不斷。最近的重磅醜聞則是2018年10月,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宣布曾在該機構任職的安韋薩有31篇論文因涉嫌造假而要撤稿。由於安韋薩曾被認為開創了心肌細胞再生的新領域,這一消息震驚了全球學術界。

再往前追溯,還有連累導師自殺的日本“學術女神”小保方晴子事件、2005年韓國曾獲“最高科學家”稱號的黃禹錫事件、2002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科學家舍恩製造“物理學界50年來最大的造假事件”。

“論文撤稿是學術不端的常見後果。‘撤稿觀察’網站中主要收集了來自英文國際期刊的超過1.8萬條撤稿信息。有些撤稿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甚至有一條在1756年。”奧蘭斯基說。“撤稿觀察”是目前國際上最大的撤稿數據庫,它顯示全球撤稿的數量一直在上升,不過由於論文總量也在增長,撤稿量在論文總量中的比例近年來維持在萬分之四左右。

雖然撤稿並不一定意味著學術不端,但奧蘭斯基表示,分析顯示從2000年至今,因各種學術不端問題導致的撤稿在撤稿總量中比例維持在60%左右,這說明學術不端一直是個困擾全球學術界的麻煩。

危害不止“腠理”

跟其他作假行為相比,學術不端的危害往往得不到充分認識。有些人覺得,無非是發了幾篇假論文,獲得“注水”的學位或榮譽,浪費了一些科研資金,不值得“大動乾戈”。

但是事實是,某些科研領域的學術不端很可能危及生命。在“撤稿觀察”的榜單上以96篇撤稿量排名全球第二的,是德國麻醉研究者約阿希姆·博爾特,他的一大“發現”是含有某種膠質物的羥乙基澱粉可用於靜脈注射。在相關論文沒有被發現造假前,一些醫學機構曾將此寫入注射指南。但實際上人體腎功能可能因此受損,嚴重時可致死亡。

從更深層次看,以各種手段“輕鬆”獲得學業成績或學術榮譽的造假者有可能會成為壞榜樣,最終損害社會誠信。

治理尚需協力

對於學術不端問題的治理,人們往往止步於關注對曝光個案的處理而忽視了全面的治理體系建設。麥克納特等人在2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發表文章說,過去在學術醜聞之後,常有人提議建立一個全面協調的治理體系,但往往又隨著新聞熱度的淡化而被擱置。

文章指出:“在美國,過去70年裡保護著研究質量和誠信的系統是破碎的、低效的、不協調的,”美國應建立一個全國性的、跨越各個相關領域的“科研政策董事會”來維護科研誠信。專家還認為,治理學術不端還要形成制度化的管理體系,比如從科研評價體系方面減少造假動機、加強科研誠信的教育和宣傳等。(新華社供本報特稿)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