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如何看待新三板的摘牌潮

明眼看市

衡量市場是否成熟、有效,主要是看掛牌公司品質及市場為之提供融資、流通功能以及定價功能是否完善。

桂浩明

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新三板掛牌公司主動摘牌的數量逐漸增加,到了今年這種狀況越演越烈,形成了摘牌潮。與此同時,新掛牌公司的數量每況愈下,以至經常出現一天中有十多家公司摘牌,卻沒有一家公司掛牌的局面。

前年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數量超過一萬家,創出證券市場一個全新記錄。去年,不斷有公司摘牌,但掛牌公司數量沒有再像前兩年這樣持續增長,基本維系在一萬多家的水準。到了今年,由於摘牌公司數量眾多,新掛牌公司數量有限,使得新三板市場掛牌公司數量開始減少。有人估計,用不了多久,掛牌公司數量就跌破一萬,未來減至8000家以下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

其實,對於證券市場來說,掛牌或者上市公司數量的多少,並不是最主要的。衡量這個市場是否成熟、是否有效,主要還是看掛牌公司的品質以及市場為之提供的融資、流通以及定價功能是否完善。在這個角度來說,新三板掛牌公司無論有沒有一萬家,都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從當年很多中小企業爭相到新三板掛牌,到如今大家紛紛選擇主動摘牌,這裡的原委還是要搞清楚,因為從中折射出來的,既是新三板發展中所暴露的問題,也表明中國在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路線上所遇到的問題。

企業為什麽要來新三板掛牌?簡單來說,無非是出於這樣一些目的:能夠實現資產證券化,讓股權在流通中獲得合理的定價,使得創業投資者有一個合理的退出管道。與此同時,還能夠實現公司資產的增值以及提升公司的融資能力,並且通過股權實現低成本融資。

客觀而言,一段時間來新三板在這幾方面的確為掛牌公司提供了服務。但是,總體而言效果一般。特別是由於流動性不足,使得其定價功能明顯低下,融資功能也很難得到完整地實現。其結果,就是掛牌公司以及投資者都感到不滿意。特別是今年新三板進行了三項改革以後,一方面監管要求加大,另一方面流動性沒有明顯改善,在公開交易層面上,公允價格難以體現,於是投資者的買賣活動主要轉向盤後的場外交易中實現,市場狀況變得相當扭曲,這就極大地動搖了投資者的信心,同時也令更多的掛牌公司對新三板失望,大規模的摘牌潮,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

在目前的新三板中,摘牌的公司主要有這樣幾類:一類是品質還不錯,但公司在新三板得不到政策紅利,因此紛紛選擇轉到主機板去,它們往往是在新三板中完成最後一次融資後,宣布接受券商有關IPO的輔導。對於這些公司來說,新三板成了它們走向主機板的跳板,新三板也因此失去了一批最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另一類是質地並不怎麽樣的公司,它們當初掛牌是希望獲得一定的流動性,並且能夠實現融資。現在這些都做不到,相反還要接受嚴格的監管,並且不斷披露資訊,於是覺得在新三板掛牌已經沒有意義,所以也會選擇主動摘牌。有些公司當年曾經費了好大勁才登陸新三板,而今排隊離開,在資本市場上出演了一場鬧劇;還有一類,是那些各方面基礎很差的公司,有的不能按時披露年報等資訊,有的則不再符合當前新三板的制度規定,結果被監管部門強製摘牌。應該說,後兩類公司退出新三板,並沒有什麽可惜,這裡的教訓在於當初為什麽讓它們進入新三板。第一類公司的主動摘牌,則無疑讓人傷感惋惜,這裡的問題在於:新三板為什麽不能滿足這些有發展潛力的公司對資本市場最基本的需求呢?

作為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一環,新三板擔負著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走資產證券化路線的重任。如今出現了摘牌潮,這裡值得思考的是:現在新三板所具有的作為證券交易場所的基本功能是否完善?顯然,摘牌潮的出現表明問題是存在的,那麽就應該認真地予以解決。如果未來再有更多的公司摘牌,它的存在價值也會受到挑戰。

(作者系申萬巨集源證券首席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