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曹操與江東孫氏恩怨背後的真相

其實在赤壁之戰之前,曹操與江東孫氏一直是盟友關係。

曹操與孫策的聯盟

建安2年(公元197年),袁術踐位稱帝,孫策名義上是袁術部將,為了撇清和背叛東漢朝廷的袁術的關係,寫信給袁術譴責了他並且宣布與袁術斷絕關係。當時控制東漢朝廷的曹操,對於孫策的表現非常滿意,於是以朝廷的名義,冊封孫策為討逆將軍,賜予吳侯的爵位。又把自己弟弟的女兒(侄女)許的女兒。雖然這個輩分有點混亂,但是這本來就是政治聯姻,自然不會在乎輩分問題。最後命令揚州刺史嚴象推舉孫策二弟孫權為茂才。就這樣孫策第一次名義上歸附了曹操控制的朝廷,孫策割據江東的行為得到朝廷承認,但是作為代價,孫策必須聽從曹操指揮,否則曹操就可以以背叛朝廷為理由討伐孫策。當然真理在大炮射程之類,聽不聽曹操的還是要看孫策拳頭硬不硬。而曹操當時正面臨袁紹的威脅,無暇顧及江東,自然對孫策以安撫為主。就這樣,孫氏與曹操第一次結為名義上的盟友。

曹操與孫權的聯盟

然而這種政治聯盟是十分脆弱的,建安5年(公元200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陷入相持階段,孫策居然圖謀乘機襲擊許都,迎接漢獻帝。曹操對孫策,本來又是封賞又是聯姻的,可謂仁至義盡,可是孫策居然依然圖謀進攻自己名義上的盟友曹操,可見這種因為利益結合在一起的政治同盟是多麽的可笑。但是造化弄人,就在這一年,孫策被刺殺身亡。當時年僅僅19歲的弟弟孫權繼任江東之主,曹操對於孫策的背叛本來就很憤怒,現在看到孫策身死,自然想乘機奪取江東之地。但是這時候,禦史張紘勸道:“以為乘人之喪,既非古義,若其不克,成仇棄好,不如因而厚之。”張紘認為乘孫權辦喪事發動襲擊,不符合古人的道義,如果沒能攻克他們,就為自己增加一個敵人而拋棄了盟友,還不如借此機會厚待他們,曹操接受了張紘的建議,以朝廷的名義冊封孫權為討虜將軍,會稽太守。但是曹操也留了一個心眼,當時孫權佔據的地方可不止一個會稽郡,曹操卻隻讓朝廷冊封他為會稽太守,這也暗示曹操並不承認江東歸屬於孫權。當然佔了就是佔了,孫權不可能吐出來,所以曹操怎麽代表朝廷冊封對於孫權來說都無所謂。當然曹操並非真的是因為道義問題而再一次安撫孫氏,根本原因還是因為袁紹勢力的存在,無暇東顧,就這樣,孫氏與曹操又一次結為名義上的盟友。

孫權的不臣之心

建安7年(公元202年)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結束,曹操沒有了後顧之憂,開始試探孫權對朝廷,即對自己的忠心,曹操以朝廷的名義對孫權發布命令,要求孫權送一個人質到許都,以表示對朝廷的效忠。如果孫權是對漢室忠心耿耿,面對朝廷的要求豈敢不從?反正交一個人質過去只要不謀反作為親家的曹操也不會對他怎麽樣。但是孫權並非忠於漢室,而是不折不扣的野心家,再說當時也沒人聽朝廷命令了,雄心勃勃的孫權怎麽會願意傻傻的送上人質呢?(這也說明了曹操不管是“奉天子以令不臣”還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其實對於這些割據一方的諸侯來說並沒有起到什麽作用)孫權找周瑜一商量,果斷拒絕了曹操的要求。曹操很生氣,覺得自己對於江東孫氏已經仁至義盡,只不過是讓交個人質就如此抗拒,可見不臣之心,昭然若揭。但是即使是這樣,曹操依舊對孫權無可奈何,因為當時袁紹殘余勢力還在抵抗,聯合烏丸侵襲北伐,曹操依舊無暇東顧,為了先徹底解決北方的威脅,曹操只能繼續穩定孫權,保持名義上的盟友關係。

曹操最終養虎為患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孫劉聯軍以少勝多,把曹操趕回了北方,使得曹操有生之年,再也無力一統天下。曹操這才感歎自己真的是養虎為患,不該讓孫氏羽翼漸漸豐滿,當初就該抓住孫策是袁術部將這個汙點不放,剿滅袁術以後一鼓作氣扼殺孫氏,或者稱孫策身死之時出兵江東剿滅孫權。

參考文獻:

《三國志》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