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美貿易摩擦30天思考:科技成競爭核心 中企陣痛難免

  中美貿易摩擦30天的思考

  來源:北京晨報

  從3月23日美國總統川普簽署對華貿易備忘錄,中美貿易戰經歷了不平靜的30天。中興禁售、潛在雲計算“301調查”等陰雲下,中美貿易摩擦引發了產業界的深刻思考。對於中國企業,應對貿易戰最好的方法無疑是以更大的勇氣與決心,投入到技術與產業更新之中。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崛起中的“陣痛”難以避免,但也更堅定了科技自強的決心。

  科技成為競爭核心

  從傳統貨物貿易,蔓延至知識產權、市場準入;從對單一產品采取“雙反”關稅等貿易救濟措施,更新為大範圍徵收高關稅、加緊對華高科技出口限制。科技正日益成為中美競爭的核心領域。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0日表示,美國頻頻以國家安全為由對中美高科技領域的貿易投資設限,“說到底暴露了美方‘只能我有,不允許你有’的霸權心態。”“你在中國生活可以看到,蘋果手機這樣的產品隨處可見,我們不覺得是威脅,但在美國如果有人買了華為手機,在美國的一些人看來就成了威脅到美國安全的重要事態。”她反問道,“作為世界上頭號強國和科技強國的美國,難道果真已經脆弱到如此地步了嗎?”

  法國巴黎第一大學教授、貿易問題專家利昂內爾·豐塔涅認為,與貿易戰相比,這是一場已經開始的技術戰。川普在此關注的是美國經濟的另外一部分:創新。

  在過去的數十年中,全球價值鏈分工決定了中美貿易格局。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以加工組裝方式向全球輸出商品。根據中國商務部2017年5月《關於中美經貿關係的研究報告》,在全球價值鏈中,貿易順差反映在中國,但利益順差在美國,總體上雙方互利共贏。美國從設計、零組件供應、行銷等環節獲益巨大。

  自2008年以來,中美兩國產業間的貿易雖然依舊以互補性為主,但競爭性顯著加強。中國大力投資於戰略性技術領域,產業轉向全球價值鏈高端。在世界100強內,中國在家電、通信設備、互聯網等領域已經擁有一席之地。隨著“中國製造2025”的提出,中國尋求在人工智能、電動汽車、醫療設備等多個領域的突破。外交學院副院長王帆表示,美國將征稅目標鎖定“中國製造2025”計劃,除了有平衡貿易逆差的目的之外,“更根本的意圖是削弱‘中國製造2025’計劃,延緩中國高速發展的速度”。

  “陣痛”中實現科技自強

  美國科技公司被夾在政府與市場之間進退兩難。高通被美國政府當作與中國科技競爭的棋子,然而中國是高通最大的市場,2017財年高通收入的65%來自於中國業務。

  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崛起中的“陣痛”難以避免,但也更堅定了科技自強的決心。

  中美“芯”戰爆發兩天后,阿里巴巴集團宣布全資收購中國大陸唯一的自主嵌入式CPU IP Core公司——中天微系統有限公司。阿里巴巴CTO張建鋒表示,IP Core是基礎芯片能力的核心,進入IP Core領域是中國芯片實現“自主可控”的基礎。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進口芯片金額高達2300億美元,花費幾乎是排在第二名的原油進口金額的兩倍。但是張建鋒認為,在面向未來的一些領域,中國與原本具備先發優勢的國家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如以城市大腦、智慧城市為代表的物聯網就帶來了新的芯片需求,這是中國企業掌握核心競爭力的機會。”

  中國有8億網民,對於人工智能、大數據來說,猶如坐擁在數據寶庫之上。超級電商們成為雲計算的領先者。“中國雲計算市場已經發展到了深入階段,電商平台發展雲計算有天然的優勢。”京東雲事業部總裁申元慶說,雲計算一直是支撐電商資訊系統的基石。4月20日,京東雲啟用了全新的品牌形象,標誌著將全面發力雲計算市場。“隨著技術轉型,圍繞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深度布局,繼承超級電商DNA的京東雲也必將成為超級雲商。”

  中國還是世界上人工智能AI科研人員最密集的國家之一。中國有460萬剛剛畢業於科工專業的研究生,人口只有中國四分之一的美國,在這個數據上與中國相比,只有其八分之一的量。

  傳統的製造企業也在加速轉型更新。“中國製造產業的做大做強是歷史必然,目前中國品牌正加速轉型更新,不同於上一個黃金十年,新一輪競爭中國品牌要彎道超車,需要高端品牌、產業創新等所組成的新型競爭力,這離不開智造、品牌、自主核心創新等核心要素。”志高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興浩近日對記者表示,以“一帶一路”為依托,2017年志高實現營收107.365億,同比增長15.4%,海外市場同比增長9.7%,其中在“一帶一路”國家,志高所佔的市場份額為10%左右;在歐盟市場累計銷量排名第三;對美國出口量持續三年翻番,2017年實現同比增長140%。

  造芯之路群雄競起

  國家發改委巨集觀經濟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昌林表示,美國商務部宣布對中興通訊采取出口管制措施,將對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但不會阻礙中國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步伐。

  近幾年中國芯的進步有目共睹。其中芯片設計在2017年全球市場份額只有7.78%,但增速達到26.1%,並且在政策東風和資本高投入下,還在保持高速增長。另有一種觀點認為,最近幾年迅速崛起的AI芯片或將是中國產業界彎道超車的機遇期。

  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刁石京近日表示,經過多年創新突破,國產芯片細分領域實現較大突破,對關鍵領域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在細分領域,國產芯片支撐下遊應用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以移動智能終端芯片為例,海思半導體、紫光展銳等開發的移動處理芯片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20%,有力支撐我國移動通信終端邁向中高端。同時,國產芯片對關鍵領域的支撐能力顯著增強。在位於產業鏈高端的設計環節,境內設計業規模從2014年的1047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1980億元,位居全球第二,設計品質不斷改善。

  毫無疑問,中國的芯片產業正迎來黃金時代。2014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成立了國家級的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中國製造2025》對集成電路發展做了詳細的規劃;今年全國“兩會”,集成電路更是被列為“加快製造強國建設”的五大產業這首。

  政策東風之下,產業鏈上一片沸騰。除了阿里巴巴,紫光展銳也在上周宣布,旗下全系列智能芯片都可支持Andriod Go版本,近兩年紫光集團正在大手筆布局芯片領域。小米也在2017年推出自主研發手機芯片澎湃S1。而華為早在2004年就著手研發自主芯片,目前其旗下海思麒麟芯片支撐著華為手機飛得更高。

  科技產業有自身的規律,核心技術的突破,需要堅持不懈的深入研發。迎難而上,實現更多更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把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做到不管“狼來了”還是“狼走了”,都能從容應對。  北京晨報記者 劉映花 焦立坤

責任編輯:陳永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