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恐龍的“煩惱”你了解多少?

央視網消息:為了能夠更好地呈現科學發現的細節,也為了讓您更能身臨其境感受侏羅紀世界,我們在前方也特別搭建了沉浸式混合現實系統,在科考現場就能實時看到根據骨骼化石複原的恐龍模樣,實現野外互動直播。一眼穿越億萬年。

今天,我們的恐龍化石挖掘工作進行到了第二天。最新情況是,我們對恐龍的頸椎部分進行了挖掘,但隻發現了三塊頸椎化石。我們來看一下,就是這裡的三塊頸椎。祿豐龍這類恐龍它的頸椎是很長的,現在我們隻挖掘出其中的三節。我們通過虛擬模型來直觀的感受一下。

現在大家可以看到祿豐龍這類的恐龍,它的頸椎應該有九塊,但昨天到現在,我們能找到的頸椎部分的化石只有三塊,也就是說這隻恐龍的頸椎部分的缺失是比較多的。不僅是頸椎,目前的情況來看,頭部的化石也沒有找到。好了,送走我們的虛擬恐龍。

來到現場,今天的挖掘作業擴大了頸椎、頭骨部分的挖掘面積,在周圍的土層中進行尋找。現場負責挖掘工作的依舊是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以及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員。

昨天,我們通過3D掃描以及虛擬系統,還原了這隻恐龍生活的環境,一起來進入我們虛擬中的侏羅紀世界。當年的地球上,還沒有花,也沒有草,有的是蕨類植物,還有松樹、銀杏。如果真的可以穿越到侏羅紀早期,那麽給祿豐龍帶去最好的禮物,可能就是我手上的松柏,它可能會是恐龍愛吃的食物。

但是今天看來,對於這隻恐龍來說,這片家園也處處存在危險。比如它的天敵肉食恐龍就也生活在這裡。今天,中國科學院的尤海魯教授也在現場。

化石在哪裡?

化石是時間的產物。當恐龍死後,身體中那些硬體組織經過幾千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沉積,化身為石。這些穿越了時空的石頭,攜帶著生命的密碼來到我們面前,幫助我們打開了一扇研究史前生命的窗口。那麽,恐龍化石都分布在地球上哪些地方呢?我們就用沙畫的形式帶您去了解一下。

恐龍統治地球一億六千多萬年,所以世界上恐龍化石的分布非常廣泛。有些地方比較集中,如北美的美國、加拿大,非洲的坦尚尼亞、南非,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亞洲的中國、蒙古國等。

中國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恐龍大國,幾乎所有的省份都出土過不同類型的恐龍化石。比如說中國西南的滇中(祿豐)和川南(自貢),東北的遼寧,西北的新疆、甘肅、內蒙古地區,東南的廣東和華中的河南,華東的山東等地區,都留下了恐龍的痕跡。

這次進行恐龍化石挖掘的祿豐市是著名的恐龍之鄉,1938年,中國古生物學家在這裡首次發現了完整的恐龍化石,之後陸續挖掘出數十具恐龍化石。研究發現,祿豐及周邊地區的侏羅紀紅層中有24種恐龍。祿豐也是我國現有侏羅紀早期恐龍化石最多的地區。

兩條龍的意外死亡

科學家們通過化石來研究恐龍,化石裡蘊藏的不僅僅只是一條恐龍的信息,往往還是一個食物鏈的故事。今天的《如果恐龍會說話》,我們繼續探訪祿豐的恐龍博物館,看看記者在那裡有什麽新發現。

在坡面較為顯眼的一處,有這樣的兩具恐龍化石,它們糾纏在一起近兩億年,這在世界恐龍發掘史上極為罕見,但可並不是什麽浪漫的場景。

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兩位主角。一隻恐龍是身長17米的阿納川街龍,它是植食恐龍,通俗點說是位素食者。另一隻恐龍是身長8米的金時代龍,金時代龍可是不折不扣的肉食者。面對坡面上的化石,怎麽能區分出兩隻恐龍呢?在化石的左側,王濤帶著記者,看出了端倪。

根據王濤的分析,兩隻恐龍的化石保存相當完整,應該不會是死後被地殼運動等外在力量作用的結果,那麽,這究竟是怎樣的死亡現場?在考古專家和雕塑藝術家的幫助下,我們嘗試還原現場。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泥塑作品完成了。

龐大的素食者、相對矮小卻凶猛的肉食者,它們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麽?

祿豐市恐龍化石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王濤:我的推斷當時川街龍正在吃植物,這條肉食龍就偷偷的跑到它後面來進攻,有可能是幾條一起來,這一條正好在它的屁股附近進攻,那麽,(阿納川街龍)剛好倒地,就把這一條是肉龍壓在下面去了。

新發現恐龍化石 正在修複中

昨天,我們的化石修複現場,已經開始對一隻恐龍的腳爪進行修複。那麽今天修複師們還會對恐龍的什麽部位進行修複?今天又會有哪些來自遠古的寶貝?

在恐龍化石約三百多塊骨骼中,脊柱這一組織是最大的骨骼群,大致分頸椎、背椎、薦椎(又稱腰帶骨,相當於人的骶骨),還有尾椎這幾部分。王師傅在修的這個部分叫脈弧,基本上有尾椎的動物都有,所以這塊兒應該是尾椎。

王師傅說肉食恐龍的脊椎和吃素恐龍的脊椎結構不一樣,這個挺有意思的,真是這樣嗎?我們請恐龍專家,來自北京的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為我們介紹一下。

邢立達博士介紹說,肉食恐龍的脖子確實結構非常複雜,也有一些素食恐龍脖子構造也不簡單。祿豐這裡有的肉食恐龍和素食恐龍的脖子。祿豐龍是素食的恐龍,頭小,脖子比較粗長,每一個頸椎椎體都是扁長的,這樣的結構方便他脖子輕輕鬆松伸得很長夠遠處的植物。這種是中國龍的脖子,中國龍頭肉食,頭很大、很沉,它的脖子長得更圓更細,關節短,咬合緊密,可以讓頭部的撕咬更加有力。

邢立達:有這樣一對兒與眾不同的椎體,一般椎體有個“小蠻腰”,而這兩個比較“臃腫”,最初接觸這些化石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馬上意識到這是同一類疾病造成的,但後來的分析表明它們都是脊柱關節病。

記者:怎麽能證明不是打鬥引起的內傷或感染,而是得了頸椎病呢?

邢立達:不一樣。一般來說,骨折造成的骨頭形變和骨痂,感染造成的關節骨化和骨密度變化,以及關節病變的骨病特徵都不一樣,這些特徵在我們的標本中都沒有被發現,相反,作為脊椎關節病標誌的特徵,關節面的增生和骨化在標本中非常顯著。在恐龍中,脊椎關節病的骨病理特徵和人類很相近,所以證明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

原來恐龍也會得頸椎病啊,看來脖子長也有長的煩惱,是不是?謝謝邢立達教授,今天我們恐龍化石修複館的分享就到這裡,主持人。

恐龍科考的前世今生

事實上,雲南祿豐在我國的恐龍科考歷史中擁有極為特殊的地位,這裡是我國恐龍研究獨立發展的開端,並且多次因為重大科考發現震驚海內外。

這是電影《無問西東》裡的一幕,展現的就是雲南祿豐恐龍化石科考的歷史。祿豐被譽為中國恐龍之鄉,當地村民至今還能遇到恐龍化石。

在當地民工的引導下,1938年,古生物學家楊鍾健的團隊在祿豐發現第一塊恐龍化石,在隨後的發掘中采集了40余箱化石,我國第一具完整的、長5.9米的恐龍骨骼化石也隨之出土。

經過科考論證,這具完整的恐龍化石來自侏羅紀早期,它不是肉食類,而是全新屬種。楊鍾健將這種恐龍命名為“許氏祿豐龍”,以此紀念給予他幫助的德國古生物學家許耐。全新屬種恐龍的問世,讓祿豐一舉成名天下知。

1995年,已經轟動世界的祿豐再次迎來重大發現。繼祿豐龍之後,來自侏羅紀中期的川街龍,偶然間被發現。

6月14日,這是王濤日記中記錄的準確日子,他們一行人來到化石現場,通過考察,發現這是一具前所未見的巨大的恐龍骨架,沉積的時代約為距今1.6億年前的中侏羅紀時期。就這樣,川街恐龍橫空出世。挖掘發現,在450平方米範圍內,恐龍化石個體就達10多具,並且體形巨大,超過20米。國內外媒體紛紛將這裡稱為“恐龍墓地”。

80多年來,在祿豐己經出土了上百具完整和零散的恐龍骨骼化石,涵蓋了侏羅紀早、中、晚三個時期,距今2億年—1.4億年,在祿豐研究記述命名的恐龍達13種。

來源:央視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