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姨母帖》之“姨母”辨,還原《姨母帖》的真相!

有關《姨母帖》的爭論一直存在,因為被王羲之稱為姨母的有兩位,《姨母帖》的辯論由此而來。

《姨母帖》的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是到永和五年(349年),伯父王導已逝10周年,這是一個重要祭日,這年姨母悲傷又生病,王羲之得悉後在無錫右軍府滌硯池畔,寫下著名的《姨母帖》信劄,並派員送往建康(東晉時,建鄴改建康),以慰姨母病疾。《姨母帖》真跡複刻在惠山晉朝華孝子祠《孝為行首》堂右壁上。

二是據張懷瓘所說,衛夫人在永和五年(349年)病故。羲之一直稱衛夫人為姨母,衛夫人病故的具體時間沒有具體記載。如推想:《姨母帖》中的姨母指衛夫人如果可以成立,那麽《姨母帖》寫於十一月十三日。當時羲之尚在右軍將軍任上,訃告由剡縣傳至無錫需要幾天或十幾天,那麽衛夫人逝世當在永和五年的十月底或十一月初。他寫下《姨母帖》也是正常的。因為《姨母帖》原文為:“十一月十三日,羲之頓首、頓首。頃遘姨母哀,哀痛摧剝,情不自勝。奈何、奈何!因反慘塞,不次。王羲之頓首、頓首。”沒有實質內容,只有“頃遘”二字可以理解為剛剛與姨母分別,就得到姨母致哀病痛的消息或者就得到與姨母永遠分別的消息,自己無比悲痛。然而,要知道信劄是送往建康還是剡縣(現浙江嵊縣),就可以定下《姨母帖》是寫給哪個姨母了,可是,文獻沒有記載,這就存在不確定性,也是一個歷史謎案。

但以筆者推論:從“哀痛摧剝,情不自勝”的字面上理解,王羲之用情深刻,哀痛無比,好像剛剛發生過的事就在眼前,無意以對,感情就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來,還祈禱姨母早日康復。讀者看到這裡,就知道筆者支持第一種推論,因為如果支持第二種看法,字面就不會這麽寫,況且,如得到衛夫人病故,他去奔喪的可能性很大。但是,關鍵在後六個字的字意上:“因反慘塞,不次”,什麽意思?讓我們重新勾勒一下公元349年當時東晉一次重要的禦前會議:討論的議題是面對桓溫數次奏請北伐,要不要允準桓溫北伐,朝廷意見不一。當時46歲的王羲之擔任右軍將軍,都督江南諸軍事,護軍將軍權力很大,不但有一支保護皇帝和京師的軍隊,而且其下有屬官,若受命出征,還可以設入伍。349年,後趙國內大亂,桓溫認為機會來了,數次奏請北伐,可是東晉權貴害怕他功高難製,千方百計予以阻攔,會議的意見是把第一次北伐大權交給了外戚褚裒和書生殷浩。當時會上王羲之是持反對意見的,他認為時機還不成熟,自己的意見被“慘塞”,也就是說沒有受到朝廷重視而被褚太后(345年太子司馬聃只有兩歲就登上皇位,朝廷由褚太后、會稽王打理朝政)和會稽王司馬昱(當時任宰相)給否了。

會議過後,王羲之去烏衣巷看了姨母,說起了朝廷這次重要會議:面對會議決定,我也無可奈何。心情也不好,身體也不適,好像大病一場。收到信後,也只有姨母能讀懂我這六個字。

這樣看來,《姨母帖》的內容也符合這個歷史背景。

(《書法報》2013年第7期,作者:范雁青)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