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用聖經換色情雜誌,他逼瘋了自己的媽媽

這兩天看了一部獲得去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片子,豆瓣只有1100人看過,題材類型都足夠冷門和獨特:

《狐步舞》

《狐步舞》是以色列導演山繆·毛茨的第二部劇情片,他的前一部作品《黎巴嫩》取材1982 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的戰爭,處女作就拿下了2009威尼斯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金獅獎

毛茨年輕的時候曾作為坦克兵參加過戰爭,所以他格外偏愛與戰爭相關的題材,把自己的掙扎與感受用影像呈現給觀眾看。

“狐步舞”是源自美國黑人的一種舞蹈形式,影片中的主人公教人跳這種舞的時候把它的舞步簡化為了10步「前,前,右,停,後,後,左,停,前,前」,這樣循環往複,不論怎麽跳都會回到同樣的起點

這場舞一共在影片中出現了3次:

第一次是喬納森的父親麥可得知兒子死於執行任務,於是強忍著悲痛去養老院告訴母親這個消息。

五對老人緩慢的跳著狐步舞,而喬納森的祖母卻不是這其中的任何一人,她超乎尋常的嚴厲和冷漠,對孫子的死漫不經心。

第二次是在邊境服役的兒子喬納森在百無聊賴之下拿著槍跳起舞,他在荒無人煙的邊境放肆大跳,旁邊廢棄的車身上印有陽光熱情的美式美女。

第三次是由於麥可的執念真的導致了兒子死亡,他和妻子的關係也降臨到了冰點,兩人懷念兒子時緩緩跳起了這支舞並且擁抱在了一起。

這3次舞對應的就是影片三段式的敘事結構,導演說自己想在電影中營造一種“古希臘式的悲劇氛圍”,而這種結構恰好能完美的表達。

所謂“古希臘式的悲劇”就是劇作中沒有真正令人厭惡的惡人,沒有只為作惡而作惡,人物大都帶著一些悲情色彩,具有濃烈的宿命感

的確像導演所說,《狐步舞》通片都有一種無力的悲情感,兩代人都被宿命所統治、無力逃脫。

第一段是帶有戲劇性的,麥可的妻子在見到軍官的第一秒就昏了過去,對於一個孩子在服役的母親來說,軍隊來人帶來的一定不是好消息。

麥可在得知噩耗之後就陷入了一個極端的狀態,他似乎失去了悲傷的能力:推開了哭著安慰他的親友、看似平靜的去通知母親這個消息、和負責葬禮的人核對細節,只有獨坐在兒子的房間聽到他的電話留言時才真正流出了眼淚。

但他也有幾個很反常的舉動,比如狠狠地踢了示好的狗狗,用熱水燙自己的傷口。

在得知死的是另外一個和兒子同名同姓計程車兵時偏執的想讓兒子立刻、馬上的回家,回到自己身邊。

第二段帶有一些“迷幻”感,場景從家中換到了室外,喬納森所在的邊境荒無人煙,執勤的人只需要檢查一些來往行人的證件然後放行就可以了。

大多數時候他們都是在發呆,在肮髒的環境中抽煙、看色情雜誌、擺弄收音機聽歌,觀察住的房子又傾斜了多少。

所有這一切的轉機發生在一個雨夜的晚上,士兵們照例檢查一車人,喬納森甚至和坐在副駕駛位置上的女孩一見鍾情了。

但由於戰友誤把女孩兒從車裡掉出來的啤酒錯認成了手榴彈,喬納森開槍射殺了一車人。

第三段是個關於救贖的故事,場景又回到了家中,麥可和妻子又陷入到了極大地悲傷之中,妻子說很後悔當年沒有墮胎而生下了兒子,同時認為麥可是個軟弱而深藏秘密的人。

這三段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導演對於“聯繫”和“承接”的把握非常精妙,很多細節看似平淡,前後一聯繫就能發現呼應。

比如第一段中祖母對孫子的死毫無波瀾,觀眾會以為要麽是他們家庭關係不好,要麽是祖母患有老年癡呆。

第二段中喬納森跟戰友講述自己的父親麥可曾在小時候用自己家傳了十代的希伯來聖經換了一本色情雜誌

第三段中我們才知道因為這件換聖經的事所以祖母早都精神失常了。

麥可長大後瘋狂的掩飾這一切,用優異的成績、努力成為建築師、辛苦養育一家老小來掩飾自己逼瘋了母親、自己在戰場上害死戰友的事實。

那本色情雜誌的封面上是個裸女,裸女胸前有兩個黑色的叉號,所以在喬納森的日記本中每一個關於父親的形象臉上都有一個叉號。

曾經做過指揮官的麥可其實有強烈的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他曾經在作戰的時候退開讓戰友上前領路,而這導致了戰友們被地雷炸死。

所以他在一開始聽到兒子死於執行任務時的反應不僅僅是悲痛,還有PTSD發作,戰爭留下的創傷數十年都沒有被撫平。

這三代人都是悲劇,輪回的悲劇在不斷重演。這一切是他們自己本身造成的嗎?

我想社會環境要佔很大原因。

《狐步舞》在以色列本土遭到政府的大力指責,說它危險國家形象,大量增加以色列的敵人。

原因自然是因為它的故事涉及到了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問題,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明晃晃的表現現役軍人對於現狀的不滿,也暗戳戳的指摘了政府對於衝突的草率處理。

環境造就現實,《狐步舞》的存在就是導演對於憤慨的表達,縱觀全片,它的結構清晰、表達明確、共情動人,絕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推薦給你們。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