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深圳:中國最“擁擠”城市 走出特色創森路

每當晴天朗日,站在蓮花山山頂四向眺望,你會發現,深圳是一座“綠色”的城市。喬木蔥鬱茂盛,高樓點綴其中,恍惚間,你甚至分不太清這是森林公園還是城市CBD。

青山綠水、碧海藍天,正成為深圳這座全球知名創新城市的一張新名片。

2018年是深圳特區建立38周年。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起源地和長期領跑者,深圳從一個邊境漁村迅速崛起為一座特大城市,每平方公里GDP產出、財政收入均居全國城市首位。

經濟飛速發展,用地愈發緊張,作為我國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市,“高位過坎”的深圳,如何破解發展面臨的太空瓶頸?如何實現更高品質、更可持續的發展?以“創森”為抓手,深圳給出了答案——

對標國際一流 高標準重塑城市生態基底

“深圳藍”正成為這座城市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這對於一個年GDP總量破兩兆元,人口密度和車輛密度均居全國首位的特大城市來說實屬不易。

深圳特色創森路

“深圳藍”是怎樣煉成的?這背後固然與優化產業結構、節能減排等人為因素有關,但在深圳創森辦的努力下,一個日益變好的生態環境——大片的綠地、廣袤的森林功不可沒。

創森以來,深圳既抓“面子”,也不忘“裡子”。為建設健康穩定的森林之城,高標準重塑城市生態基底,深圳依托森林、濕地、綠地等資源要素,從區域層面和流域尺度統籌生態一體化建設,精準開展生態修復工作,擴大和優化生態太空,構建互聯互通、層次分明、物種豐富的森林生態網絡和綠色屏障。

投資10.6億元實施森林精準提升工程,深圳累計新增造林綠化面積8824公頃,優化改造人工桉樹林、馬佔相思林林相2243公頃,中幼林撫育4154公頃,完成6條線路的生態景觀林帶撫育管護,完成全市重點水庫2726公頃水源涵養林林相改造。打造綠色水網,實現從單一生態體系向藍綠融合轉變。實施水環境提升工程,重點推進龍崗河、觀瀾河、茅洲河等11條河流景觀改造,打造林水相融的帶狀森林,建成開放9個濕地公園,華僑城濕地公園被列為國家濕地公園試點。

在此背景下,每年有近10萬隻候鳥來深圳過冬,2016年底野外調查顯示,深圳全市陸生脊椎野生動物共498種,其中發現新種4種,野生維管植物共2080種。

整個深圳灣、福田紅樹林保護區與隔海相望的香港米埔濕地一起,成為國際上最重要的鳥類遷徙轉運站站和加油站,成為全國城市中心自然保護區的典範。與此同時,壩光銀葉樹濕地公園正在抓緊建設當中,國家級紅樹林博物館也在按高標準進行籌建。

生態濕地、人與候鳥和諧相處,優越的生態環境正成為深圳的又一“軟實力”。

打破太空局限 兩千公里綠道串起山林湖海

市民騎行5分鐘可達社區綠道,15分鐘可達城市綠道,30—45分鐘可達省立綠道……這串數字,生動刻畫出如今深圳綠道的通達程度。

在此背景下,伴著早晨或傍晚的微風沿綠道一路騎行,或約上三五好友漫步徐行,看鮮花盛放、水天相接……成為當下深圳備受歡迎的休閑方式。

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已建成總長度約2443公里的各級綠道網絡,在全省率先提出省立、城市、社區三級綠道網絡理念,其中省立綠道342公里,城市綠道和社區綠道長度超過2000公里,綠道密度達到1.22公里/平方公里,全省第一。

這些綠道充分利用山水文化資源,串起深圳的山、林、城、湖、海,融入歷史文化、自然生態、山海景觀等主題特色,一系列特色鮮明、亮點紛呈的品牌綠道逐漸形成。

為進一步拓展綠道功能,豐富綠道內涵,近年來,深圳還打通了綠道與380個城市公共目的地的連接,讓綠道直接通達景點、公園、海邊等休閑遊玩之地,逛綠道的體驗更豐富。而各級綠道網絡與城市公共目的地互聯互通,使綠道延伸至城市各個角落。

與此同時,深圳還對標一流,精細管理每一條綠道,強化服務功能和服務品質;創新發布《深圳綠道地圖》,製作地圖二維碼、編制綠色地圖網站上線等,方便市民查看綠道資訊;用廢舊貨櫃改造成驛站,為遊人提供休憩、簡單醫療救護和休閑觀景區;為深圳市民奉獻出景色優美、舒適方便的高品質綠色慢行系統。

如今,在深圳各式各樣的自行車運動協會、健步協會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騎自行車、健步走等多種在綠道上的休閑鍛煉方式越來越流行。

據不完全統計,深圳綠道使用人數已近5000萬次。深圳每年舉辦的百公里穿越活動,80%的路線都在綠道上。一批批綠道“達人”開始用腳步丈量綠道的長度,用文字抒寫深圳綠道的美麗。

深挖太空潛力 創新向屋頂天橋牆體等“見縫插綠”

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深圳地面上留給綠化的太空越來越少,在解決土地資源稀缺和生態建設用地需求之間的矛盾問題上,急需破題。

在此背景下,一個讓自然環境與建築創造融合,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讓森林城市花園不再是夢的立體綠化思路應運而生。

其中,在2016年10月1日正式實施的《深圳經濟特區綠化條例》中,明確表示對新建公共建築、高架橋、人行天橋、大型環衛設施強製實施立體綠化,將頒布貨幣補貼、立體綠化折抵地面綠化等鼓勵措施及技術標準規範。

隨後,深圳又充分借鑒德國、新加坡等發達國家經驗,印發《深圳市立體綠化工作實施方案》,同時,通過召開高交會、市民論壇、現場會等措施,推動政府投資立體綠化項目進公共機構、進學校、進醫院、進社區,鼓勵社會投資大力推廣立體綠化,向屋頂、牆體、高架橋等“借地”,有效增加了中心城區綠量,緩解了熱島效應,再造城市綠色太空,建設生態城市。

目前,深圳市還以“美麗深圳”考核為抓手,積極開展起學校屋頂、高架橋、人行天橋、垃圾轉運站站、公廁等公共建築、市政設施的立體綠化,以點帶面推動立體綠化建設工作。全市各區也開始大力推廣和應用立體綠化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加大立體綠化的宣傳力度,提升全社會對立體綠化的認知度與參與度,鼓勵公眾參與,共建合力,推動全市立體綠化總量、品質和品質再上新台階。

經過實踐與積累,深圳越來越多的建築物外牆、高架橋、屋頂、室內牆面等通過立體綠化實現綠色變身,生硬的水泥變得會呼吸,一大批立體綠化精品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如國內最高的福田區環境監測大樓綠牆、深圳前海企業公館與京基100室外綠牆、深圳國家基因庫室外綠牆;深圳鐵漢生態總部辦公室室內綠牆;美麗低碳的深圳證券交易所、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屋頂綠化、深圳市福田區百花小學屋頂綠化、深圳星河丹堤隧道上蓋屋頂綠化;深圳最美停車場綠化等。

近兩年,深圳全市新增立體綠化面積達到66萬平方米。這些立體綠化不但養眼,還裝點心情,重要的是,生態效益也在逐步體現。2017年6月至8月測得城市熱島效應強度為1.33℃,比2016年下降0.2℃。

從“綠城”到“花城”

力創“美麗中國”新典範

從綠色到彩色再到品質化,30多年的特區時空可謂見證了深圳綠化事業的歷史變遷。

經過持續的投入和建設,目前,深圳已無成片的荒山荒地。城市街頭綠地、公園等這些原本不屬於林業用地的太空,經過幾年建設也逐步形成為城市裡的森林景觀。

站在新起點,深圳綠化又把國內先進城市、國際發達地區作為參照系,在加快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同時,提出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創新構建“山、海、田、園、城”一體的綠色生態網絡,打造“生態化、人文化、精細化”的城市綠地景觀體系,力創“美麗中國”新典範。

春季看黃花風鈴木、薔薇風鈴木、木棉、宮粉紫荊、藍花楹;夏季有鳳凰木、白蘭、雞蛋花、尖葉杜英、蒲桃、大葉紫薇、夾竹桃、美人蕉;秋季有紅花紫荊、美麗異木棉、火焰木、金鳳花、紅繼木;冬季還可以看到紅花紫荊、美麗異木棉、銀鱗風鈴木、簕杜鵑……如果你認為這些“美翻了”的植物只能走進植物園去觀賞,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深圳,只要搭上公車,走上城市主乾道,就能讓你過足眼癮。

四季花繁似錦,路線七彩凌空。但深圳的路線景觀又不止於花,在成百上千種植物的簇擁下,有的路線綠化帶儼然變身一座植物園。深南大道就是一個典型代表。作為深圳的一張名片,深南大道的植物種類超過100種,採用複合種植,多層次、多色彩;最高的是喬木,底下是小喬木,再是灌木,然後是草、花等地被植物,物種選擇根據植物的花期搭配,保證每一個季節都能看到花開。

深南大道之外,當你行走在人流密集的華強北、海岸城等步行街、辦公CBD、休閑文化廣場時,你還會發現,這些區域的綠地上種起了大片開花植物,路在花海中,人在風景裡,完美扮靚了逛街購物、上班工作的心情。

立足全域,對標國際。目前,23條花景大道、79個花漾街區、151個街心花園已將“花”深度植入到深圳的城市肌理。

根據規劃,在2020年之前,深圳將大力推進“四季花城,生態花城,人文花城”建設,增加城市綠化層次和色彩,豐富城市文化內涵和底蘊,全市建成30條以上的“花卉景觀大道”、20個以上的“花卉特色公園”、222個花漾街區、444個街心花園,突出打造深南路、益田路、前海路、光明大道等花卉景觀大道,重點推進梧桐山毛棉杜鵑花海、三洲田梅園、筆架山公園杜鵑花海、中心公園宮粉紫荊花海等大尺度的特色景觀營建工程。每個區每年新建一個特色花卉公園,突出公園“主題花卉一園一特色”,使深圳的城市景觀、生態環境和社會文化得到進一步升華。

值得一提的是,為進一步保證規劃和打造措施的科學性,深圳還組建了一個“打造世界著名花城”專家組,為全市各區(新區)示範點進行技術指導服務與跟蹤督查。

也正因此,“世界著名花城”絕不會是一個抓人眼球的口號,而正在變現成深圳市民實實在在的“彩色”福利。(圖片來源與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