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70年城市印象】沈陽:用文化聚人氣 讓城市更文氣

清晨6點半,起床後的金萍像往常一樣點開手機,“蕙風社團作者群”裡已經有人上傳了一個征稿通知和一首七律詩《五彩雲霞》。她開始收拾房間,準備去給學生上英語課。

同一時間,工人老徐在北陵公園裡跑完了十公里,不慌不忙往家走,用完早餐他要準時上班。

7點,已經在上班路上的趙忠海計劃著,今天除了布置好公司的工作,還要好好想一想,怎麽安排好球隊本周在沈北聯賽的上場陣容。

……

這是沈陽的清晨。一切在以新的方式甦醒。

奔跑,為了什麽?

3個月前,56歲的沈陽人老徐將家搬出了位於皇姑區三台子的工人村,在北陵公園附近的花園式小區裡買了套新房。雖然離上班的部門遠了,但他可以每天早上去北陵跑上個十來公里,周六跑一個半程。

這讓他充滿了幸福感。

他從事的高溫處理工作需要有一個極其抗造的身體。幾年前他開始長跑是想讓身體好一些,幾年下來,脂肪肝跑沒了,再累的工作也別想撂倒他。其實長跑給予這個厚道人的不僅僅是這些。

只要氣象允許,45歲的楊海都跑著上班。剛開始,楊海只是想把滿身的肉跑下去。當有天真正成為一名跑者時,對於跑步他有了更深的感悟:一切都可以在跑步中想明白。

小沈在一家醫院工作,幾年前突發腦出血,從鬼門關走了一趟後,他開始長跑。現在好幾年不見的老朋友見到他都會一楞,他從一個200斤的胖子徹底“脫胎換骨”,變成了一個140斤的肌肉男,他的生活狀態、觀念甚至對人生的認識都發生了徹底的改變。

在沈陽,像老徐、楊海、小沈這樣奔跑的人,越來越多。

從2015年起沈陽馬拉松已經成功舉辦了4屆。2017沈陽馬拉松獲得了中國田徑協會頒發的“金牌賽事”榮譽。2018年沈馬的規模更是達到了2萬人,報名開始2小時就已額滿。至此它已不再僅僅是一場賽事,而是沈陽市全民參與的一次“狂歡”和跑者的節日。馬拉松對一個城市的意義,在各個城市有很多學者從經濟、文化、交流、建設等各個領域做過各種深入的分析。一家紙媒在2018年沈馬的報導裡寫的一句話很凝煉:沈馬是一種精神,奔跑在時代前沿。

除了長跑,這幾年還有很多沈陽人在尋找著自己喜愛的生活狀態。

在李抒丹的電腦裡有兩類照片最多。一類是在舞台上歌唱的,一類是爬山。在她的心裡,藝術是山,遠山更是山,兩種攀登的暢快,缺一不可。在沈陽音樂學院任教的她如今已是桃李滿天下。每個月她要上50多堂課,這需要強大的體力支撐,其實也需要強大的心理支撐,她會面對各種各樣的孩子,也會面臨形形色色的問題。每周六是她“鐵打”的個人時間,沒有極特殊情況,她都會爬山。其實五六年前,李抒丹還是“暴走團”裡的一員,有一段時間她突然發現很多老隊友不來暴走了,一打聽才知道,人家都有了更“高”的追求,去爬山了。於是她也加入了爬山的群體,“出去以後,我的眼界開闊了,心胸也開闊了。不同的風景,不同的地貌,一年四季,意外的收獲特別多。什麽事都看開了,什麽結都解開了。”

當汗如雨下,當一切被甩到了身後,當山峰踩在自己的腳下,老徐、楊海、小沈、趙忠海和李抒丹們,他們從奔跑、競技與攀登中得到了一種支撐,釋放和振奮。而這個群體越大,這個城市裡彌漫的這種振奮和積極的氣息就會越濃,這個城市就會同他的每一個微小的細胞一起,重新血液沸騰,重新開始奔跑!

當詩歌走向一座城

金萍的詩,很多都是在公車上創作出來的,實際上她是一位英語老師。教師是她的職業,詩歌是她的追求。幾年前她開始“沉迷”於詩詞並拜王誠為師,走進沈陽詩詞愛好者的圈子,讓她意想不到是,在沈陽,這個讓她一直感覺很硬冷的工業化北方城市裡,竟然有那麽多熱愛詩詞的人,且如此癡迷。他們有著不同的職業,不同的生活境遇,但是卻有著同一種情結——詩詞。

幾年來,金萍每天輾轉於這個城市的多個地點從事英語的教學,因此有大量的時間在車上。於是,在車上創作詩歌成了她的一個習慣,甚至有“詩非乘車不能作”的感覺。現在,她擁有中華詩詞學會會員,遼寧省楹聯家協會會員,沈陽詩詞學會會員等頭銜。2018年在“幸福沈陽人奮鬥新時代”年度詩詞大賽中她的《水調歌頭·大美沈陽》獲得了最佳獎。

“對於一座城市而言,詩歌不是為現實而存在,和所有的藝術門類一樣,詩歌是作為人類的一種希望與寄托而存在的。如果說城市是我們身體的故鄉,那麽詩歌則是我們心靈的故鄉。當詩歌與一座城市緊密相連的那一刻,我們身體的故鄉與心靈的故鄉便走到一起,那一刻才是真正的詩意。詩歌永恆的魅力是大無大有!”金萍在她獲獎的《水調歌頭·大美沈陽》中這樣寫:“振工業,興赤縣,舞旗旌。共和長子,工匠精藝載姝名。沿岸高樓鱗次,是處通衢潮匯,店鋪秉精誠。砥礪龍驤夢,椽筆繪崢嶸。”

當詩歌走向一座城市,當一座城市擁有詩歌,便是以意義和精神能量去豐富城市。當然,今天正在豐富沈陽這座歷史古城的精神能量遠不止是詩歌。

2019年5月, “沈陽故事——沈陽書畫院美術作品展”在桂林美術館舉行,它呈現給人們的是一個全新的、溫暖的沈陽。這次展覽共展出沈陽35位畫家的65幅作品,作品多以沈陽古韻新貌、歷史文化人物和自然人文景觀為主題,詮釋了沈陽的歷史文化記憶、現實生活意蘊和時代精神品格。近幾年沈陽市倡導以藝術表現時代精神和社會生活,組織倡導“名家名作畫名城”美術創作。於是,有一大批藝術家們開始關注現實生活、親近自然萬物。

閱讀,一件平常事

東籬南山之下,月夜闌珊,香茗一杯,心境恬淡,挑燈夜讀,紅袖添香;或三五個朋友,圍爐夜話,海闊天空,華山論劍,琴棋書畫,悠然自得……這是著名學者武斌一直嚮往的讀書人生。武斌說過,讀書是一件“平常事”,讀書也是一件“很正式的事”。在沈陽這座大都市裡雖無東籬南山,但是尋一處清靜,“香茗一杯,心境恬淡,挑燈夜讀”還是極易得的。在全民閱讀的今天,從五六歲的孩童,到年逾古稀的老翁,讀書成了很多人生活裡的“平常事”,也是生 活裡的“很正式的事”。

10歲的王一霖最近剛剛讀完《哈利波特》的第六本。從五六歲起,他就開始在媽媽的陪伴下閱讀科技、天文、歷史、漫畫等各類書籍。一年級開始獨立閱讀,第一本是《窗邊的小豆豆》,接下來是《東周列國》、《西遊記》、《連城決》……他如同邁進了一扇閱讀的大門,發現了這個知識世界的浩瀚與無窮魅力,在車上、在圖書館、在書店、在地鐵……讓媽媽“惱火”的是,半夜醒來居然發現他在“挑燈夜讀”。

在沈陽市北方圖書城,每晚21點依然可以看到很多閱讀者。在沈陽市的一些街路,近兩年還湧現出一些特殊的“漂流書店”,以一些網紅餐廳、咖啡廳、潮流飲品店、發廊為中心進行著圖書漂流。

沈陽市圖書館,每天都在敞開大門迎接前來閱讀的市民。它的前身為奉天省城圖書館,是具有百餘年歷史的綜合性公共圖書館,是遼沈地區第一家近代公共圖書館。百年間,沈陽市圖書館(奉天省城圖書館)幾更其名,幾易其址,但不變的是它廣羅書籍、開啟民智、服務大眾。

“文字是有靈魂和溫度的。”每天都堅持讀書的龐豔說。近幾年來,她身邊堅持閱讀的人越來越多,這讓她覺得“有靈魂和溫度”的不僅僅是眼前的文字,而是整個城。

2019年4月,“沈陽市第十一屆全民讀書季”圖書館系列活動啟動。“我們希望每一名參與者都在內心樹立起一個信念,那就是我們所留給後世的,不應只有物質上的豐饒,還要有豐富的精神創造。”沈圖一位負責人說。

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地遊客開始把博物館、圖書館作為來沈陽必去的“打卡”景點,沈陽人對家鄉文博場館的熱情也是持續升溫。走進文博場館,看民俗、看歷史、看文化,人們已經越來越追求個性化、深度化、特色化的文化體驗。沈陽的文博展覽推陳出新,傳統文化正在引領時尚,看文物、品書香,正在成為沈陽故事的最新表達方式。

數據顯示,2018年,從大清門走進沈陽故宮進行參觀遊覽的遊客超過了200多萬人。作為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沈陽故宮的全年接待遊客量從2016年的161.3萬人,到2017年的180.93萬,再到2018年的201.03萬人。三年來,沈陽故宮每年接待人數總量都以10%以上的幅度遞增。

到沈陽故宮欣賞滿族民族風格和東北地域特色相結合的宮殿建築群;鑒賞豐富的宮廷藝術珍品,發掘文化之美;在重大節日,觀賞皇家禮儀表演;收藏沈陽故宮腦洞大開琳琅滿目的文創產品……外地的遊客,本地的市民,人們都越來越喜歡故宮紅牆碧瓦的端莊,前清歷史故事的奇趣,更喜歡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都的魅力內涵。

一面是傳承,一面是新生

紅漆大木箱,黑色小褂,一邊拉動畫片,一邊說唱著畫中的故事,抑揚頓挫間,多少金戈鐵馬、天上人間、古今傳奇都在賈運喜的故事裡……每一次表演“拉洋片”,傳承人賈運喜內心都有著那麽股子神聖感。

賈運喜今年56歲,姥爺就曾是一位盛京城“拉洋片”老藝人。受家族的熏陶,賈運喜多才多藝,上班後成了部門的文藝骨乾,寫作、說相聲、演小品樣樣行。2014年開始,賈運喜讓“絕跡”了許久的“拉洋片”這門民間藝術重現沈陽老北市廟會。他根據兒時的記憶,又揣摩了北京等一些地區的“拉洋片”唱法,結合東北的地域特色,調整自己的唱腔,讓自己表演的“拉洋片”唱腔更加粗礦自然。

當他第一次將“拉洋片”展現在沈陽人面前時,一位觀看的老者不禁熱淚盈眶。近兩年,賈運喜又在“拉洋片”的內容上下工夫,不僅傳承了經典曲目,而且還增加了一些與時俱進的內容,弘揚正能量,唱響主旋律。他將八位勞模畫到了畫片上,將他們的感人故事編進唱腔。

86歲的李英傑老人是沈陽沈北新區的一名錫伯族剪紙藝人。1949年他第一次拿起刻刀至今從未間斷過對剪紙藝術的追求。隨著科技的發展,電腦刻剪紙的出現衝擊了民間剪紙,但年過八旬的他依然保持著對剪紙藝術的熱愛。在上海世博會上,李英傑老將自己花費三年時間創作完成的剪紙作品《紅樓夢的故事》長卷贈予遼寧館。他與學生花費半年時間製作了剪紙作品《富春山居圖》。這幅長15米、寬76厘米的作品,成為他所有作品中最大的一幅。

5月24日,首屆中國旗袍文化節在沈陽故宮大政殿前隆重開幕。沈陽正在深入挖掘旗袍文化內涵,傳承推廣盛京滿繡非遺技術,打造以旗袍文創產業為引領的新的經濟增長點。為發掘旗袍文化產業,2017年以來,沈陽已連續舉辦了三屆旗袍文化節,通過整合多方資源,搭建文創產業交流互鑒平台。在沈陽,旗袍文創產業經濟蓄勢壯大。沈陽正在用旗袍之魂連接過去和未來,用旗袍之美連接生活與藝術,讓城市更具歷史文化味道。

6月初,80後小夥子王小利帶著他的手繪沈陽文旅版地圖來到文創產品展示會。讓他沒有想到的是 100份地圖被一搶而空。“以前去外地,總能買到一些有特色的手繪地圖,既方便遊人了解當地的文化和歷史,又很文藝,具有一定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所以回到沈陽後我就在思考,為什麽我們不畫一張沈陽的文旅地圖呢?”小利說。大約在半年前,他開始了手繪沈陽文旅版地圖的計劃。畢業於大連交通大學的王小利當初學的是計算機專業,對繪畫一竅不通,他開始通過網絡教程有針對性地學習相關技能。2個月下來“難點”得到了攻破。所有準備就緒後,王小利開始動筆了。

文化古跡、標誌性建築、知名景區、紀念館、知名企業、大學、圖書館、書店……時間一天天過去,王小利的繪畫技術越來越嫻熟, 350多個地址清晰地呈現在地圖上。小利說,在沈陽,像他這樣的從事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年輕人還有很多,尤其是這兩年文化創意產品越來越受人們的歡迎,整個大環境越來越好。

6月10日,第三屆沈陽創意設計周在沈陽建築大學拉開帷幕。沈陽故宮與30余家文創企業簽約,共同開發沈陽故宮文創產品。在現有歷史保護建築、文物保護建築、閑置老舊廠房和廢棄鍋爐房中,投資人和企業又投資興建了包括鐵西奉天記憶“夢工廠”、鐵西萬科紅梅1936文創園、皇姑“坐作”文創園、總建築面積4000余平的“設計谷國際藝術中心”,近20個廢棄鍋爐房等,均處於啟動、建設、落地建成中。盛京皇城5A級景區正在實質性推進。這些都將成為沈陽市未來重要的文創園區和基地。

文化,我們的“後勁”所在

近幾年沈陽的考古學者、歷史學者、文化學者、檔案工作者以及作家藝術家等等,都開始集中力量,從各個方面來發掘沈陽文化,宣傳沈陽文化。比如對於農大後山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對於沈陽古城遺址的發掘和研究,對於沈陽民俗文化的研究,對於工業遺產、城市文化的研究等等,對於沈陽歷史人物的研究,對於沈陽抗日文化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許多重要的成果。

“在這片沃土上,一幢幢高樓大廈拔地而起,一條條高速公路飛架南北東西,處處呈現出一片熱氣騰騰的經濟建設的氣氛。但真正涵義上的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的速度,還有許多人文指標,還在於全民的教育程度和文化素質。”著名學者武斌說,現代化不是憑空出現的,更不能割斷歷史,而是要充分挖掘、整理和消化既往的、前輩們留下來的文化資源,使這種文化資源真正成為我們走向現代化的一種支援力量。這才是我們的“後勁”所在,我們的“實力”所在,我們的“未來”所在。

“我們尋訪歷史,不僅僅是為了發“思古之幽情”,雖然這“思古”之情是很可貴的。歷史是我們的過去,我們是從過去走來的。那麽,厚重的歷史在我們當代人中積澱為“集體無意識”,成為我們走向未來、走向現代化的心理動力和價值資源。”武斌說。

每個故事,都是沈陽城的一角,組合在一起並非全貌。

晚10點,趙忠海把剛洗完的球隊隊服晾到陽台上,然後習慣地翻看著手機,這會兒是他一天中最安靜的時間。

老徐將媳婦第二天的便當準備好,放進冰箱,上床熄了燈。

金萍在台燈下編校完詩社裡的兩首七律詩,發現依然有人在往群裡上傳詩詞。“大家注意身體,早點休息”,她提醒。

這是沈陽的夜晚,寧靜中等待著旭日東升。

原標題:沈陽:用文化聚人氣 讓城市更文氣

遼沈晚報記者 李文慧

指導部門:沈陽市委網信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