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行業大浪淘沙,現實主義電影異軍突起

文丨木木

你二刷《我不是藥神》了嗎?

二刷、三刷影片成為2018年電影市場的一個熱門現象,同時“佳片不斷”可謂是2018年電影市場的重要標誌。從野蠻生長到有序發展,2018年可以稱之為電影市場的規範加強年,從取消票補,到控制惡意鎖場,再到打擊盜版電影,電影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隨著政策規範的不斷頒布,監管的不斷升級,在接連得到改善和解決。電影市場各方面在日益實現有序化發展,電影市場正本清源的態勢也愈發明顯。

27日,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在北京召開,會議中有陳凱歌、張藝謀、陳道明、黃建新、管虎、吳京、寧浩等電影創作人員參加,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對2018年以來中國電影取得的成就進行了介紹。

現實主義電影異軍突起

2018年,我國的電影市場快速發展。

從電影生產數量以及電影票房情況來看,2018年我國共生產各類影片1082部,同比增長19.96%,全國全年票房為609.76億元,同比增長9.06%,其中,國產電影票房佔比62.15%,創下了近幾年國產電影份額的新高,中國成為僅次於北美的全球第二票房市場。

在電影影片數量以及票房數量快速上升的情形下,影片的質量提升同樣沒有落後,2018年的電影市場中,不同題材類型的影片都有亮眼的表現,愛情片、劇情片、喜劇片等題材的優秀影片不斷湧現。但是從2018年影片整體情況來看,表現更為亮眼的則是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現實主義題材的電影成為2018年電影市場中的一匹黑馬。

從年初的《紅海行動》,到年中的《我不是藥神》,再到國慶檔的《找到你》,年末的《無名之輩》和《狗十三》,2018年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內容視角實現了從國家再到個人的全覆蓋,同時正是由於這些電影內容對於社會議題的關注,使得這些電影能夠在市場中煥發生機。

《我不是藥神》便在描摹現實生活中的癌症病人的生活狀態,真正將大眾的關注點帶到了需要在未來被重視起來的社會議題中:抗癌藥是否能實現降價供應,現在的醫療體系能否多給癌症病人多一點希望。《我不是藥神》的上映,確實對於醫療體系的改善起到了推動作用,實現了影視作品的社會價值。

“家庭是整個世界、整個社會的濃縮,而個人是整個家庭的濃縮”,是心理學家武志紅提出的觀點。《狗十三》便將觀眾的目光帶入到家庭這個小環境中,原生家庭中孩子與家長的摩擦,青春期少女的價值觀碰撞,整部電影都在呈現青春期少女的迷惘和不斷發生變化的心理狀態,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原生家庭都應該得到正視與重視的觀點,也從這部電影中滲透出來。

《無名之輩》在呈現現實小人物的戲謔人生之外,荒誕不羈的故事背後卻透露出了社會底層人們的生活困境:想成為大人物的豐滿理想和骨感的現實之間的衝突,在真實社會中無處不在。

現實主義題材電影作為現實問題的藝術化再現,在經過資本退潮、行業自淨之後的電影市場中變得愈發閃亮,其帶有的強大的社會生命力將幫助其在未來的電影市場中走的更遠。

馬太效應愈發明顯,電影作品良莠不齊

優質電影能夠實現名利雙收,劣質電影的生存空間被逐漸壓縮,隨著2018年電影行業的快速發展,電影市場的頭部效應越來越明顯,票房兩極分化嚴重,馬太效應不斷加劇。

在全國電影工作座談會中國家電影局局長王曉暉指出,2018年全國上映的400多部影片中,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總票房達到201.29億元,這意味著2.2%的影片貢獻了53.12%的票房,而票房在百萬元以下的影片多達300多部,還有很多影片根本沒有機會上映。

從2018年的院線電影數據中可以看出,國產電影的總體仍然兩極分化情況十分嚴重,電影頭部和尾部的差距極大,同時不同題材的電影之間的市場表現也有較大差異,整體呈現良莠不齊的狀態。雖然“百花齊放”一直是電影市場在發展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基本方針,但是我國的電影市場在發展過程中卻不斷面臨著各種艱難的抉擇和不同外力的影響。

那麽,是什麽在不斷使馬太效應在電影行業突顯?

一方面,“商業化”成為推動電影市場馬太效應加劇的重要因素。電影的市場化發展使得商業片為王的趨勢不斷上升,紀錄片、文藝片等其他形式的電影類型便很難有出頭之日。打著商業噱頭,便能一路飆升的市場趨勢同樣助推流量明星登上電影大屏,使得“流量為王”風氣同樣蔓延至電影行業,這便使得沒有大量資金請高流量明星的電影在一段時間中受到了不良影響。

另一方面,電影發行方和觀眾群體對於電影的選擇差異也在默默助長馬太效應。擁有大場景、大特效的商業電影曾經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是隨著觀眾群體對於電影講故事能力要求的不斷升級,沒有好的鏡頭畫面和故事內核,只有特效堆積和演技派影星充當場面不再能滿足觀眾逐漸升級的審美口味,電影也難以收獲良好的口碑效應。這也使得優質電影和平庸的商業電影之間的差距逐漸拉大。

創作質量難及預期,觀眾期待亟待滿足

國產電影數量不斷增長,票房數量快速上升,電影題材日益多元,但是其中存在的問題卻仍然不能被忽視。

“雖然有好片,但有數量缺質量、有高原缺高峰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藝術質量、專業化欠缺、工匠精神欠缺,資本力量影響藝術創作的問題突出,題材結構不合理,優秀的現實題材作品,尤其是以積極態度關注現實的影片少之又少,總體來看,我們講故事的能力與美國好萊塢、印度寶萊塢還有較大差距。”是王曉暉對於現在國產電影市場中仍然存在的問題的看法。

雖然,2018年的多部電影在市場中獲得了極高的反響,收獲了良好口碑,甚至在觀眾群體中掀起了二刷電影、三刷電影的觀影行為,但是電影市場中大部分的影片質量仍然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電影內容題材和觀眾需求依然需要進行更加精準地對接。

曾經,韓國反映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題材電影如《素媛》《熔爐》等在國內觀眾中引起了極大波瀾,隨著國產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發展,對於社會現實生態的藝術化呈現已經成為了國產電影發展的重要趨勢。進入2019年後,國產電影中的科幻題材的空白也被《流浪地球》所填補,國產電影的多元化趨勢表現地愈加明顯。

《素媛》劇照

另外在特效層面,《影》《狄仁傑之四大天王》給觀眾帶去了極具衝擊力的視覺體驗,國產電影的特效同樣在2018年實現了極大的跨越。

雖然,國產電影的題材和畫面都在上升,但是電影中存在的演員表演以及講故事的能力方面的薄弱之處依舊需要在發展中得到重視和改善。保持初心、擁抱觀眾、講好故事,將成為未來電影行業發展的重要指向標。

“中國電影要努力爭取每年票房過億的影片超過100部”,是會議中提出的目標,也是對於國產電影的美好希冀。實現電影強國,國產電影仍然任重道遠。

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