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娛樂圈容不下沒精修過的“真實”

01當代中國娛樂圈第一大手藝

被“淡黃的長裙,蓬松的頭髮”洗腦了好幾天之後,我終於冷靜下來了,甚至有點慶幸:

幸虧節目裡的修音老師修不了這個謎一樣的節奏感和詩朗誦腔調,不然廣大網友最近得少多少樂趣。

修音老師雖然在這裡失敗了,可是他在該節目其他舞台上的賣力工作,卻擔得起網友親封的“百萬修音師”榮譽稱號。

修音修到親媽都聽不出來,成了選秀節目最近另一大槽點。

剛播初評級的時候,它的問題在於對絕大部分選手的唱歌水準,都展示出了極大的善良與寬容。

所有人都唱功在線,蹦蹦跳跳的時候就沒有一個音是不準的,甚至連換氣的水準都穩如老狗,國內碾壓蔡依林,國外吊打碧昂絲。

只有見多識廣的機智網友表示,這舞台是不是後面剛巧在裝修,妹妹們怎麽一唱歌就傳來電焊工師傅焊東西的聲音?

其實大家是在委婉地表達:修音太過了吧,都修出電音了!

接下來的公演中,觀眾又陷入了新一輪的迷茫:

這是誰唱的?這又是誰?為什麽她們的聲音都宛如機器生產的一般完美無瑕且沒有區別?

嚴重的人工痕跡不僅去掉了失誤和瑕疵,甚至抹殺了每個人音色的特點。

這不禁讓人疑惑,一檔選女團的節目,在唱歌水準上每個人都沒有缺點也沒有特點,這還有啥意思?

當然,中國娛樂圈擅長用技術修飾掉一切瑕疵,也不是這一檔節目的問題。

就比如修音這件事,大家其實早已見怪不怪。

有幾年《我是歌手》,每到決賽出現因直播而無法用後期彌補的失誤,都會讓許多人意識到原來這些大咖唱歌也可能得到過技術的美化,甚至覺得非常幻滅。

最厲害的還不是在《我是歌手》上幫高水準歌手微調,而是幫明明不會唱歌的明星修到初音未來都慚愧。

之前鄭爽和關曉彤在《王牌對王牌》上攜手共唱冰雪奇緣,讓觀眾對唱歌這件事的認知降到了冰點:

“連假唱都得修音,還能這麽難聽的,真的找不出第三位了。”

“都修得不像真人唱歌了,這種表演出現在電視上的意義到底是什麽?”

沒人能回答,而且,後期老師經受的考驗還不止於此。

除了要把“聽不下去”修成另一種“聽不下去”,這些年讓觀眾愈發反感的是那些被修到“看不下去”的影視劇畫面

眼看著現在的國產劇中,一張張臉被磨皮磨得只剩慘白,失去了臉龐和骨骼的輪廓,甚至磨得快沒有鼻梁——

眼看著平時看起來很正常的老年演員,在劇裡變得臉上一絲絲皺紋也沒有——

你會覺得五六年前備受詬病的阿寶色濾鏡都沒那麽可怕了,畢竟不磨皮過度的時候,人還能有個正常樣貌。

這些失了真的修飾手段被吐槽也不是一天兩天,可是“修”這門手藝在中國的熒屏上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

反而繼續大行其道,強行把被修飾出的最“完美”的視聽體驗塞給觀眾

你看,連Jony J和這群女孩子在一起都喜提柔光磨皮,整個臉光滑得像一顆白淨的水煮蛋了。

02被過分苛求的“不完美”

當然,不得不承認,有些未經修飾暴露出來的瑕疵和缺陷,對於追求精益求精的觀眾來說確實不太好接受。

飛輪海當年的消音車禍現場,至今都讓人覺得靈魂受到衝擊;

看到明明在扮演少女角色的演員,卻不合時宜地露出了魚尾紋和法令紋,難免出戲;

許多濾鏡和美顏開到100%的主播,一次次被戳穿可能只是平平無奇路人水準。離了這層美化,根本無法在競爭激烈、顏值第一的直播界吸睛……

尤其是面對影視作品、明星人物對公眾展示出來的樣貌,我們這些觀看者好像更有立場去要求了:我想聽到動聽的,看到美好的,不可以嗎?

但是,這種在審美上的需求好像已經被過分地扭曲,逐漸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不夠美好的,便統統不得出現在視野中。

舉個例子:在當下的輿論環境中做美女,真的很難。

前段時間劉亦菲在國外參加《花木蘭》首映活動,外媒高清無修圖中的她雖然有法令紋,雖然放大後能看到臉上皮膚的紋路和一點點瑕疵,但怎麽看都已經是普通人難以企及的美麗大方。

可是,無論是愛她還是恨她的人,都想要她再“更美麗一點”

不喜歡她的人,揪著她暴露在高清鏡頭下的不完美喋喋不休,放大這些瑕疵極盡嘲諷;

粉絲則在這容顏的基礎上,進一步推出了更加無可指摘的精修版劉亦菲:

疊加上朦朧柔和的濾鏡,將膚色調到黃種人少見的雪白透亮,抹掉法令紋和皮膚上的任何一點點瑕疵……

如此這番修飾後,她真的變成了一個隻應畫中有的完美美人。

像這樣近乎完人的精修圖,無論是來自明星工作室、時尚大片還是粉絲自發,我們早已習以為常。

太過習慣於被這種完美包圍,以至於都忘記這現象的前提本來就有點荒唐:

一個人總歸會有不夠完美的地方,這個程度的上的真實,真的有可怕到需要被趕盡殺絕,然後粉飾出絕對的美好嗎?

這背後需要我們警惕的是,當下對真實的容忍度,是不是逐漸苛刻到了一種病態的程度?

以至於當自己的感官面對本來的真實時,都會本能地將美化、修飾作為最好的選擇。

等那層人為的濾鏡偶然被撤下,我們又會被原本的面貌嚇一跳、甚至失望到惡語相加,卻忘了之前所謂的“美”本就是被一廂情願地拔到了必須要動動手腳才能到達的高度。

更何況,這種大刀闊斧的修飾,從來都很難精準地只打擊到被我們認為不美好的東西——

給影視劇的畫面加上柔光與磨皮,修掉了演員的皺紋和斑點,但也可能會損害一個人面目上本來的生氣和靈動。

把LIVE演唱修到每個音準都嚴絲合縫,卻可能也會削弱了歌手在表演時最真切的情緒起伏和聲音的質感。

通過這些人為的修改,人們的確是獲得了更“好”的感官享受。可回想那已經僵化的、越來越走向極端的過程,不禁也讓人疑惑:

這究竟是為了欣賞美好,還是只是享受達到“極致的完美”的那個規訓的過程呢?

03不精修,還怎麽忽悠人

更讓人覺得可氣又可笑的,是現在這種“修就完事兒了”的思維模式,已經成了一種被廣泛接納的行為準則。

起初人們會批評某些不足與缺陷,本質上是希望批評作為一種呼籲,能夠傳遞消費者和觀眾的需求,倒逼良性的進步。

韓版Produce 101系列的舞台幾乎不修音,導師和觀眾都嚴格地注視著選手的真實水準

結果在我們現在的環境中,真唱太難聽的結果並不是市場淘汰了劣幣,也沒能促使水準不足的人提高自身能力。

反而負責包裝他們的人幫忙遮掩掉了這些不足:那就修成挑不出毛病的吧!

這實在是個非常偷懶的“遮醜”邏輯:

令人不悅或不滿的客觀事實就擺在那裡,我們卻習慣了犧牲真實,修飾掉那些礙眼的東西,只為能呈現出一個更好看的臉面。

它可悲就可悲在,沒有人願意為改變付出努力,也沒有人願意為那不討喜的真實買單。

反而,在表面做足功夫才是最有性價比的選擇。

快要山窮水盡的節目,要是不把所有人拉到同一個水準線上,不把明眼人能看到的漏洞蓋上,那以流量為導向的運作還怎麽去忽悠人們的錢包?

能力靠不住、只能販賣青春幻想的,便用人為手段極力維持、反覆加深外表的優越性,讓忠心的粉絲沉浸在幻夢裡沒空醒來。

蒙上一層美好的濾鏡、假裝那複雜的不完美的真實並不存在,便是最便捷的“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方法。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批評過分美飾到失真的結果,卻忽視了無數人縱容了這思維共同作怪才得來這結果。

就好比備受詬病的國產影視劇後期,看似是他們技術不行、審美太差;

但其實在之前的報導中我們能了解到,後期人員是在為每個環節上的不敬業、不專業和漫不經心“擦屁股”

當時的光沒打好,現場拍得太草率,導演空要求膚色要白,演員熬夜熬出了黑眼圈……這些疏漏,最後都變成了簡單粗暴的要求:“把畫面修好看”。(來源:新京報Fun娛樂)

可悲的是,只要最末端的人用最直白的方式補救一下或者背個鍋,一切真正的問題就好像沒發生過、也無須解決。

最後,我們都習慣了活在被精致濾鏡慣壞的生活中,並沒有人真正要為空洞與虛假的大行其道負責。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