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類風濕關節炎有什麼癥狀?

大家好,今天中警察徽衛生人才網和大家分享一下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相關知識。

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有哪些?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以侵蝕性、對稱性多關節炎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基本病理改變為滑膜炎、血管翳形成,並逐漸出現關節軟骨和骨破壞,最終導致關節畸形和功能喪失。

1.病因和發病機制未明。

(1)環境因素未證實有導致本病的直接感染因子,但目前認為一些感染如細菌、支原體、病毒等,可能通過感染激活T、B淋巴細胞,分泌致炎因子,產生自身抗體,影響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和病情進展,感染因子的某些成分也可通過分子模擬導致自身免疫性反應。

(2)遺傳易感性流行病學調查顯示,類風濕關節炎的發病與遺傳因素有關。HLA-DR4單倍型、性別基因、球蛋白基因、TNF-α基因等與其發病相關。

(3)免疫紊亂是本病的主要發病機制,以活化的CD4+T細胞和MHC-Ⅱ型陽性的抗原提呈細胞(APC)浸潤關節滑膜為特點。滑膜關節組織的某些特殊成分可作為自身抗原,被APC呈遞給活化的CD4+T細胞,啟動特異性免疫應答,導致相應的關節炎癥狀。CD4+T細胞在發病中起重要和主要作用。

2.臨床表現

晨僵見於95%的患者,為活動性指標之一。晨僵持續時間超過1小時意義較大。關節痛與壓痛關節痛是最早的癥狀。最常出現的部位為、掌指關節、近端指間關節,表現關節腫,關節畸形:最常見的晚期畸形為「天鵝頸樣」及「紐扣花樣」表現。

3.實驗室檢查

(1)類風濕因子(RF)可分為lgM、IgG、IgA型。臨床上主要檢測lgM型類風濕因子,約70%的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其滴度與疾病的活動性和嚴重性呈比例。但RF並非類風濕關節炎的特異性抗體,甚至在5%的正常人也可出現RF陽性,因此類風濕因子陽性者必須結合臨床表現,方能診斷本病。

(2)抗角蛋白抗體譜包括抗核周因子抗體(APF)、抗角蛋白抗體(AKA)、抗聚角蛋白]微絲蛋白抗體(AFA)、抗環瓜氨酸多肽(CCP)抗體。抗CCP抗體是1998年由 Schellekens首先報導的新型抗體。3版8年製內科學P1163觀點為:gM-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陽性率為60%-78%,特異性為86%;抗CCP抗體的陽性率為47%~82%,特異性為96%,因此抗CCP抗體又對類風濕關節炎診斷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均高。

(四)診斷及鑒別診斷

(1)骨關節炎 多見於50歲以上,主要累積膝、脊柱、遠端指間關節。在遠端指間關節出現結節,成為赫伯登結節。在近端指間關節出現結節,稱為布夏爾結節。患者血沉多正常RF陰性。X線示非對」稱性關節間隙狹窄、邊緣骨質增生。

(2)0強直性脊柱炎主要累及骶髂關節及脊柱關節,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可有家族史,90%以上患者HLA-B27陽性,血清RF陰性。

(3)銀屑病關節炎本病多於銀屑病若乾年後發病,血清RF多陰性。

(4)系統性紅斑狼瘡(SILE)部分患者以指關節腫痛為首發癥狀,可有RF陽性、血沉(ESR)和C反應蛋白(CRP)增高,易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但SLE的關節病變一般為非侵蝕性,且有蝶形紅斑、皮疹、脫髮、尿蛋白等,血清抗核抗體、抗雙鏈DNA抗體陽性。

(五)治療

本病不能根治,治療的目標是達到臨床緩解或疾病低活動度。臨床緩解的定義是沒有明顯的炎症活動癥狀和體征。應按照早期、達標、個體化治療原則,密切監測病情,減少致殘。

(2)0非甾體抗炎葯具有鎮痛抗炎作用,是改善關節炎癥狀的常用藥,但不能控制病情,應與改變病情抗風濕葯同服。常用的非甾體藥包括塞來昔布、美洛昔康、雙氯芬酸、吲哚美辛、萘普生、布洛芬等。(3)改變病情抗風濕葯( DMARDS)能改善和延緩病情進展,但發揮作用慢,臨床癥狀改善大約需16個月。甲氨蝶呤能抑製細胞內的二氫葉酸還原酶,使嘌呤合成受抑,同時具有抗炎作用,是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首選的改變病情抗風濕葯。

DMARDS還包括柳氮磺吡啶、來氟米特、羥氯喹、氯喹、金製劑、青黴胺、硫唑嘌呤、環孢素等。

(3))糖皮質激素具有強大的抗炎作用,能迅速緩解關節腫痛癥狀和全身炎症。其應用原則是小劑量、短療程、與改變病情抗風濕葯聯合應用。

(4)生物製劑靶向治療包括TNF-a、IL-1拮抗劑、I16拮抗劑、CD20單克隆抗體、細胞毒T細胞活化抗原4(CTLA4)抗體等。為增加療效、減少不良反應,本類藥物應與甲氨蝶呤(MTX)聯合應用。

(5)手術包括關節置換和滑膜切除術,前者適用於較晚期有畸形並失去功能的關節;後者可使病情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但術後易複發。

以上是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相關內容,想了解更多知識,請關注中公衛生人才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