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老師上課“講段子”,學生買不買账?令人深思的好文

老師,您的課堂有多少90、95、00後?他們說話的時候,是不是常常引用網絡用語、熱門事件、搞笑段子?聽到這些,您是否會哭笑不得甚至摸不著頭腦?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生活深深影響了90後、95後、00後們的生活,他們早已潛移默化地接受了網絡中娛樂的方式和內容,尤其是“段子”則廣受追捧,其影響乃至延伸進學校和學習的課堂。

近日,一篇《“段子式”課堂95後買不買账 傳統課堂怎麽變》風靡網絡,文中老師用他的段子課堂得到了不少學生的好評,大大提高了學生出勤率和聽課的認真程度。

“段子式”的課堂,竟已經如此流行!

95後思想碎片化,

老師上課講“段子”吸引注意力?

“讓課堂氛圍一直‘嗨’下去,讓學生沒心思上網,沒時間私語。”

“形式被拒絕,思想就無從談起。你雖煉好內容,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道理已經不適合95後了,天生麗質的小姑娘拍照不也要用美顏相機嗎?”

“95後的思維更敏銳,思想更碎片,要想長時間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就要對知識進行包裝。”

前一段時間,一篇名為《95後大學生思想更碎片,教師上課講“段子”吸引注意》的稿子讓很多老師看了都覺得感同身受。而上面的兩句話,就是出自報導中老師的觀點。

所謂段子式課堂,是指借鑒了相聲、小品等曲藝節目的表現手法,教師在專業課堂的教學中融入一些引人入勝的小故事,如同曲藝演員吸引台下觀眾注意力一樣,贏得學生們的“抬頭率”。

報導稱,這一觀點得到了數據的佐證。

美國調研公司Sparks&Honey的一份題為《遭遇z一代:忘掉關於千禧一代的一切》報告就指出,95後的注意力持續時間為8秒鐘,他們的大腦已經進化至能夠更快速地處理信息,並且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更大程度的心智挑戰。

雖然不是所有老師面對的都是大學生,但中小學生更是社會的新生代,所以如何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肯定也是中小學老師關注的問題之一。

那麽,這種段子式課堂對於中小學生適用嗎?很多老師卻表示“比較懷疑”。

靠段子撐著的課堂,真的有助於學生學習嗎?

對於“段子式”課堂,不少老師、網友表示擔憂:“強行植入段子有時其實很尷尬,最多只能短暫拉回注意力。”“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段子,是否會影響實際授課質量,讓學生“丟西瓜撿芝麻”,聽個熱鬧,得不償失?”

“讓課堂氛圍一直‘嗨’下去,讓學生沒心思上網,沒時間私語,這確實能在短時間內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比較成功地完成教學任務,達到一定的教學效果。但‘段子’應當與課堂內容相聯繫,否則就會把課堂變成了娛樂天地。”有老師這樣認為。

段子的尺度把握不好,會不會反而把課堂庸俗化?

在某校的畢業典禮致辭中,有老師這樣說道:“船舶專業的可以繼續搞船;船電專業的可以專心搞電;輪機專業的可以專心搞基。”

此句一出,立即受到了網友們的廣泛熱議,其中不乏批評意見,認為“尺度”有點大了。

而一些老師之所以反對段子的形式,也是出於此。

“段子的尺度如果把握不好,有些低俗的段子也會對學生造成負面影響。顯現有悖課堂的基本教育目的,會把課堂變得庸俗化、粗俗化、低俗化。”有老師這樣說道。

課堂吸引力

真的不是段子就能撐起來的

“看過很多名師講課,他們的課堂絕對樸實無華,但魅力不減。”一位老師這樣說道。

的確,名師們的課堂或許沒有花哨的樣式,沒有有意思的段子,但就是能有辦法讓聽者聽得津津有味。

“作為一名教師,把課上好是最最基本的條件,也是立身之本。好到什麽程度呢?好到學生上你的課覺得時間過得很快,盼著第二天聽你的課。”李鎮西老師曾經說過這樣一段話。

看,這就是名師眼中的魅力課堂!

那麽,他們的課堂魅力是從何建構的呢?

教師要能“會說話”,“教學機智”不能少

如何提升課堂魅力?

李鎮西看來,“教師的口才特別重要,就是要學會說話。大家想想,教育也好教學也好,不都主要是通過口頭語言與人溝通嗎?好的課堂總是師生共鳴,氛圍和諧,而不是油水分離,油是油水是水。讓課堂有吸引力,就要琢磨如何開頭,如何結尾,如何和學生交流,如何面對突發事件,等等。”

李鎮西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有一位語文老師叫周豔,有一次上《故宮博物院》。她先問學生“世界有哪四大宮殿”。有個男生大叫:“子宮!”教室裡一片笑聲。

很顯然這個答案是胡說八道的,而且可能是故意擾亂課堂,嘩眾取寵。很快,教室安靜了下來,大家都等待著周老師怎麽處理這個同學。

如果遇到沒經驗的老師可能會把這個學生大罵一頓,如果那樣,課就無法繼續上了。周老師是怎麽做的呢?

周老師走到這個男生面前,笑眯眯地說:“其實,你答得真好!”同學們有些驚訝。周老師繼續說:“因為子宮的確是人類最偉大的宮殿!”

“你們看,周老師的處理多好!真正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就是教學機智。”

只要教師肚子裡有學問,哪怕“滿堂灌”,都叫“素質教育”

錢夢龍老師,只有初中文憑,但因為錢老師善於自學,讀了很多書,所以成了學問大家,他的課自然就有了一種超出一般教師的境界。

“只要教師肚子裡真的有學問,那他無論怎麽教,甚至哪怕他‘滿堂灌’,都叫‘素質教育’,旁征博引,信手拈來,雄視古今,聯通中外……

這樣的課不但吸引了學生,而且震撼了學生的心靈,打開學生的視野,激發了他們的思考與創造!”

課堂的魅力就是教師的魅力,而教師的魅力其實主要就是學識的魅力。教師在講台上一站,就要讓學生感到你有一種源於知識的人格魅力。

歷史特級教師魏勇也曾經在文章中這樣寫道,“要教好歷史,不能僅僅把自己當成一個歷史老師。我對自己的定位是文科老師,教歷史就不能不讀文學政治經典,因為無論是政治、歷史還是文學,研究的對象都是人和精神。”

“要完成這些目標,必須是整體給予,很多時候沒辦法將文學、政治、哲學從歷史中摘出來,如同我們不能給學生大腦分區:C盤管文學、D盤管政治、E盤管歷史、F盤管哲學。當思想的河流流淌到哪裡,我們就應該自然地學習那裡的知識,無論它是文學的還是歷史的。”

其實,一名教師要是一個專家,也要是一個雜家。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之上

在賁友林老師的一堂公開課上,很多校長、老師看到了這樣一幕:賁老師明明是來上公開課的,怎麽收回來一疊問卷?

其實,這是賁友林在課前請學生們自主完成的三年級課題《年月日》“研究學習單”。

“研究學習單”上,賁友林設計了三個問題:關於年月日,我知道了什麽?關於年月日,我的問題是什麽?我搜集到關於年月日的知識和故事是什麽?

課堂上,賁友林把學生們的問題融入教學內容,用近三分之一的時間解答了學生的多個疑問。正如他在課前糾正學生們:“今天不是賁老師上課,是賁老師與同學們一起上課。”

為什麽這樣做?

“ 教學,應建立在學生獨立思考基礎之上。”賁老師這樣寫道。

或許正如賁老師所說,“學生學習過程中,一些問題的答案,對於教師來說,就是一句話的事,但對於學生而言,卻需要一段時間的思與悟。

教師,倘若滿懷‘好心’說出來,恰恰“壞了‘學生學習的事。蠶蛹破繭而出,都要經歷一番痛苦,如果用剪刀剪破蠶殼使之早點出來,結果是幫了倒忙。”

其實,賁老師的做法恰恰是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情感體驗的一種關注,課堂的魅力也由此而生。

正如有老師所說,“任何一個魅力課堂都需要我們關注到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是高強度的心智活動,情緒狀態的優劣至關重要。在教學中我們要善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充分調動一切情感因素,讓學生主動的學,積極的學,讓我們的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段子並非必需品

新思維才是王道!

其實,對於我們老師來說,段子課堂或許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但卻也為我們提了個醒——

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為了讓孩子學得更好,我們老師的思維是不是也該變一變了?

創新思維

浙江大學蘇德礦老師的微積分是浙大最難搶的課程之一。他最能抓住學生的,是他總能用各種有趣的生活哲學,來解釋苦澀難懂的高數定義。

講到“一元複合函數的求導”時,蘇德礦這樣解釋:“就像最近天突然熱起來,你要脫衣服。脫到怎樣合適呢?一件一件脫,脫到不熱了為止。複合函數也一樣,一層一層求導,直到內函數的導數有公式,就成了。”

課本上的那些文字內容或許是無味的,但能讓這些文字變得有味的就是老師的教學。

老師們在備課時,應拓展思維,不要被課本束縛,應多加注意如何把這一部分講得生動有趣,比如無聊的公式可以用生活中的比喻來解釋,難記的歷史事件可以通過故事化的描述變得記憶深刻……

一節課不應該只是做個課件,按著上面的內容一字不落地念下來,更多的應該是體現老師的個性,體現老師在教學形式和內容上的創新。

新媒體思維

上海一位語文老師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開設了“三百字團”欄目,學生們每天在這個欄目中發表自己三百字的小文章,以此來鍛煉寫作能力。

學生們每天努力去觀察生活發現素材,堅持寫作,而公眾號上的作品還被家長、其他老師看到,並分享到朋友圈中。

“三百字團”欄目很好地利用了新媒體平台,將以往在作文本上的寫作轉移到網絡中,從而將教學由線下擴大到線上,學生學習知識的途徑增多,也能更好利用課後的瑣碎時間,學習時間也能有所增加。

唐忠寶老師還會通過微博和學生們“互粉”,“我會去喜歡同學們所喜歡的東西。比如他們愛看什麽電視節目,我也會去看。通過微信、微博我關注學生們的動態。”

甚至有不少人通過他的粉絲後援會微博了解上課動態、相互交流。

互聯網時代下,在教學中,老師們應充分利用各種媒體,來擴展課堂。

可以通過微信群解答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問題,將課堂上的答疑解惑搬到社交平台進行;可以通過直播授課,打破以往學生只能來校與老師進行互動的常規教學模式。

用戶思維

其實,課堂歸根結底是為了將知識更好的傳遞給學生,所以學生才是課堂的中心。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能夠有點用戶思維。

用戶體驗對於教育來說,就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老師的教學一切都要圍繞學生而展開,準備的段子也好,創新的內容也好,利用新媒體手段也好,都是以教會學生知識為根本目的。

而最能及時了解到用戶體驗的方法就是多與學生們進行互動,從學生的反應中得到他們對課程學習程度的反饋。

北京市十一學校的周老師將彈幕帶到自己的教學中,學生手持平板,隨時通過網絡發表自己的疑問,而這些問題將會同步在課件之中,老師可以及時調整授課過程和進度。

這樣的“實時互動”實際上是給學生們提供及時表達困惑、評論的機會,把學生們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既是對尊重用戶的體現,也便於老師自己根據學生評論的內容及時去了解和反饋。

老師們,互聯網時代下,您要做的遠遠不僅是“上課管紀律”了,這些思維都是應對時代變化所需,您學會了嗎?

來源 | 好教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