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瞄準1400億美元人造肉新市場,這有一份“替代蛋白”圖譜

大洋彼岸,Beyond Meat 上市首日大漲 163% 的戰績點燃了市場對“人造肉”的熱情。

從其近日發布的 2019 年第一財季財報來看,淨營收為 4020 萬美元,同比上漲 215%,產品賣到了美國、加拿大、英國、意大利及以色列等多個地區。

這一賽道的火藥味也越來越重:肉類巨頭泰森曾投資過 Beyond Meat,但在 IPO 前夕將股票賣出,隨後推出了自己的人造肉品牌 Raised & Rooted。巴克萊銀行 5 月發布最新研究報告,認為未來 10 年,人造肉有可能拿到肉類市場 10% 的份額,規模升至 1400 億美元。

實際上,目前大眾關注的人造肉屬於植物肉範疇,只是“替代蛋白”大趨勢下的一個方向,另外還有細胞培養肉、植物乳蛋、昆蟲蛋白等多種嘗試,都希望在地球環境壓力、食品安全擔憂、飼養成本上升的大背景下,給出肉蛋奶之外的“第四蛋白”選擇。

雖然目前國內市場還很空白、概念也尚未普及,但一些傳統素食企業的新產品、海外產品以及新品牌也在逐步進來。以下我們根據公開報導及行業信息,分別從海外和國內視角盤點了一些代表性企業和新動態,如果您關注人造肉、或者想要做出中國版 Beyond Meat,也歡迎來與我們交流。

關注36氪Pro微信公號(ID:Krtech36kr),後台回復關鍵詞“替代蛋白”,獲取全行業 Mapping。

海外項目

先來簡單介紹下“替代蛋白”趨勢下的四種方向:

植物肉:用植物蛋白質、氨基酸、脂肪等組合成的升級版素肉,通過植物性血紅蛋白來複製出真肉的口感和色澤,主要成分是大豆、豌豆等。烹飪時會有嘶嘶的聲音,入口也有真肉的口感和香氣;除了滿足口腹之欲,Beyond Meat 一類的廠商還會強調產品的營養成分也超過了肉,配比更加合理,不含膽固醇等。

細胞培養肉:用動物細胞在培養液中製造肉類,形成類似肌肉的組織。其問題在於成本,據36氪採訪過的以色列企業 Future Meat 表示,2018 年細胞培養肉的成本約為 3000 美元,但普通肉類 只要 7.2 美元/千克。且仍然存在一定的市場監管和倫理風險,相較於歸屬植物製食品的“植物肉”,細胞培養肉的定位在各個國家都未有統一規範。

植物乳:植物乳是最早得到市場認可的一個方向,達能在 2017 年斥資 125 億美元收購 WhiteWave,後者旗下擁有美國最暢銷的植物乳品牌 Silk。對“人造肉”來說,植物乳的普及能夠起到很好的市場教育作用。而從市場規模來看,根據 Mintel 數據,2017 年美國非乳製奶類別的市場為 20 億美元;另外根據尼爾森報告,在傳統牛奶銷量下跌 2.8% 的情況下,植物奶整體增幅為 9%。

昆蟲蛋白:飼養蚱蜢、蟋蟀等排放的溫室氣體比肉牛要低 100 倍,昆蟲蛋白被看作是資源密集型蛋白質來源。但一是主流消費群體對這類食品心存抵觸,市場教育困難;二是原材料昆蟲的大規模生產技術還不成熟,相關商品難以量產。

替代蛋白在海外的融資情況還是相對活躍,從 VC、產業基金再到傳統蛋白產業巨頭,都在紛紛下注。由於企業數量眾多,本文植物肉領域隻列舉融資或收購金額在 1 億美元以上的企業,植物乳領域隻列舉代表性品牌。

國內市場

海外我們著重關注的是產品端。而國內,雖然豆製品非常普及,“素肉”也是家常食材,但離 Copy 真肉營養、口味、口感還有很大差距,產業的推動也需要多方共同努力,接下來我們從大環境、新產品、新渠道三方面來梳理。

大環境:

首先從消費習慣和現有市場來看,過去的“假肉”產品主要面向素食者,體量難以擴大。數據顯示,我國素食人口比例大約在 4%-5%,且他們往往由於宗教、信仰原因嚴格食素,“仿葷”仍是不可接受的。

參考CBNData 聯合口碑發布的報告,2018 年,以“輕食”“健康”“素食”等關鍵詞命名的餐廳數量較去年同期出現迅猛增長,漲幅接近 20%;素食餐品的人均消費更是增長了 25%。因此,新一批“替代蛋白”產品必須從一開始就瞄準大眾市場,以“健康、環保”概念觸動年輕消費群體。

其次從政策角度看,據南方周末報導,2018 年底成立的中國植物性食品產業聯盟下設植物肉專業委員會,有望在 2019 年 7 月與農業農村部一起,發布首份中國植物肉產業發展報告,並向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申請立項,建立相關國家標準。36氪接觸到的一些替代蛋白新企業也在嘗試參與或推動標準的制定。

新產品

細胞培養肉由於成本、監管等問題,還基本停留在實驗室階段,本文暫不討論。

雖然中國部分地區有食用昆蟲的習慣,但罕見為人類設計的昆蟲蛋白食品。除了鳥、魚這樣的小眾寵物品類,部分貓糧、狗糧也開始嘗試以昆蟲蛋白為主要原料,比如品牌“樂施”,背後的廠商是鄭州立蓓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18年底開設天貓旗艦店,目前銷量最高的狗糧月銷 200 余份,打開市場仍有難度。

植物乳方面早有巨頭布局,伊利植選、維他奶、達利豆本豆等都取得了不錯的銷量表現;據彭博報導,旺旺集團在 2017 年預測在兩三年裡,中國的植物奶市場將達 550 億元人民幣。目前國內主要還是豆奶和豆漿,但參照歐美趨勢,燕麥奶、杏仁奶、椰奶等新產品也有機會迎來很大增長。

我們從兩個角度來看,首先是市面上已有的那些“素肉”都是什麽樣的?

而已經或即將進入市場的“植物肉”產品包括: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 Beyond Meat 上市而暴漲的 A 股企業中,目前還沒有真正的“人造肉”企業,基本都是沾邊的豆類蛋白生產商。但國內的植物蛋白上遊供應鏈相對成熟,此前股價暴漲 90% 的雙塔食品雙塔食品就於近日在互動社區回復投資者稱公司的蛋白原料有通過經銷商供應給 Beyond Meat。

當然,在講起複製“Beyond meat”和“Impossible Meat”之前,國內廠商們還是要先交出一份“以假亂真”的靠譜作業出來。

根據36氪從業內人士處得到的消息,這兩個美國品牌也早有進入中國的規劃,但出於政策、市場等諸多因素影響,遲遲未能成行。從目前的表現來看,先行者植物蛋公司 Just 在淘寶、京東等線上渠道仍未能取得亮眼成績,單品天貓月銷量不足 100,價格當然是重要因素,但也說明中國的市場的爆發還需要等待一段時間。

新渠道

市面上已有一些素食餐廳、電商店鋪、線下商超等,根據《中國餐飲報告 2017》,截至 2016 年末,全國素食品類店鋪數量為 1376 家,同比增長約 153.8%。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深圳等城市。

而伴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嘗試替代蛋白的人群也會需要專門的渠道來滿足,比如美國紐約就火起了一家素食餐廳 By CHLOE,拿到了來自貝恩資本、TGP International 等機構的 3100 萬美元融資,迅速開出了 14 家門市。

以下我們從三個36氪報導案例來拆分我們眼中的渠道機會:

但總的來說,在普及率不高的情況下,新產品還是希望先進入大眾渠道,接觸到更多消費者,我們觀察到的“替代蛋白”新產品們也基本還是以電商為首發渠道。

以上信息基本是36氪從公開渠道總結而來,如果存在疏漏歡迎交流補充,若您也是關注“替代蛋白”相關領域的從業者或準備創造一個中國版的 Beyond Meat,歡迎與我們取得聯繫。

相關閱讀:

智氪分析 | “人造肉”會引發新一輪食品革命嗎?

人造肉第一股淨營收漲215% ,人造肉到底有多大泡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