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瑞幸“活”過來了?

瑞幸“活”過來了?

近日,瑞幸似乎在試圖以一種不太負面的姿態重回大眾視野。繼被財政部查出虛增21.19億元收入後,8月10日,瑞幸被多家媒體同時報導“已實現整體盈虧平衡,預計2021年將實現整體盈利”。

針對這一消息,網友們根據自身經歷和價值觀分化為“信”與“不信”兩個陣營。有表示自己和同事天天去瑞幸消費,“只要便宜好喝就行”的,也有質疑瑞幸“盈虧平衡還不是動動手指的事”的。

從資本神話、被曝造假,到面臨強製退市,瑞幸在資本市場的“謝幕”總歸不太光彩。當前放出風聲稱“盈虧平衡”能說明什麽嗎?是瑞幸加速了“平價咖啡”的到來,還是瑞幸只是恰巧趕上了時代?在我國做咖啡,為什麽“6虧3平1盈利”?

瑞幸“自救”成功了?

綜合幾家媒體的報導來看,8月8日,瑞幸召開了一場“年中全國會議”。會議上,瑞幸對內公布了部分業務情況:截至7月,單店現金流已為正數;除去未營業的門市,已實現整體盈虧平衡;管理層預計,根據目前的經營狀況,2021年將實現整體盈利。

筆者在地理信息服務平台極海上搜索看到,當前仍在正常營業的門市數為5197家。此外,自4月2日自曝造假以來,瑞幸仍在不斷推出新品,且在最近聯名哈根達斯推出特飲。

“現金流轉正”“盈虧平衡”“新品不斷”“整體盈利”等字樣給人以遐想,也似乎在拚湊出瑞幸想要的未來。但,這些表述能夠說明什麽嗎?

“我最近也聽說了瑞幸傳出盈虧平衡的說法,但這個概念比較模糊。”調皮電商創始人馮華魁告訴筆者,所謂“盈虧平衡”只是運營當中的一個動態概念。舉例來說,假使瑞幸在剛剛過去的7月份通過削減人力、房租、原材料等支出,剛好實現當月支出與銷售收入相抵,就能稱得上“盈虧平衡”。

但馮華魁也告訴筆者,瑞幸在前期擴張的過程中投入非常大,“在不考慮前期投入的情況下談短周期盈虧平衡,並不是一個公司健康的標準”。

除概念模糊外,筆者還觀察到,相關報導中出現了“單店現金流”的說法。從早前的“單店利潤率”,到現在的“單店現金流”,瑞幸的財務指標就被某分析人士評論為“自造指標”,“像個體戶的算账方法”。而在餐寶典創始人汪洪棟看來,上述報導很有可能是瑞幸故意放出來的風,“目標應該是潛在的接盤者或者投資機構”。

真正的“平價”咖啡還有多遠?

頭頂“做平價好喝的咖啡”的旗號,瑞幸曾在資本市場怒刷好感。

“瑞幸的打法是互聯網操作方法,它在主觀上不是朝著低價爭取客戶、繼而培養市場去的。”但在咖啡師Tony看來,瑞幸只是恰好順應了潮流而已,“哪怕沒有瑞幸,也會有另一家類似的咖啡店出現”。

Tony入行已有十幾年時間,也見證了台式商務咖啡館、韓式連鎖咖啡店從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到逐漸淡出視野的過程。在星巴克進入中國大陸市場以前,中國大陸的咖啡市場以台式咖啡館為主,早期的上島咖啡、兩岸咖啡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而隨著餐飲市場細分化發展,台式咖啡館複雜的工序和人工消耗問題凸顯,也漸漸讓位於主打“第三空間”的星巴克。

在星巴克“強勢盤踞中國市場”的同時,以咖啡陪你為代表的韓式連鎖咖啡店曾隨著韓流一道“刮”入中國,再之後便是主打“燒錢搶用戶”的瑞幸和連咖啡。Tony告訴筆者,賣咖啡本身不太掙錢,所以總的來說,掙錢的形式主要分為三種:賣空間、分開賣店(放開加盟)和整體賣店(整體上市)。

咖啡店,似乎賣的不僅僅是咖啡。即便瑞幸曾在《瑞幸咖啡宣言》中發出“你喝的是咖啡,還是咖啡館?”的“靈魂拷問”,並且力圖吸引單純享受咖啡本身的消費者,但在Tony看來,瑞幸還是在賣店,而不是賣咖啡。

順應潮流,瑞幸著實讓“咖啡可以低價”的概念得到一定普及。喀法咖啡譚頌寧告訴筆者,我國咖啡市場從一開始就走了高價路線,後來的人一路跟隨,而且還有越來越高的趨勢。瑞幸在某種程度上讓業內人開始意識到,低價可以爭取到更多消費者。但即便如此,在譚頌寧看來,瑞幸的低價也只是暫時的,“它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價格問題”。

今年初,蜜雪冰城總經理在朋友圈“官方宣傳”自己加入咖啡團隊,在全國擁有7000多家門市的蜜雪冰城將正式進軍咖啡市場,主打“高質平價、便捷高效”。“供應鏈能力更強,門市足夠多的蜜雪冰城入局,或許有可能讓咖啡更加的大眾化、平價化。”汪洪棟告訴筆者。

在中國賣咖啡 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於理想。”這是豆瓣平台“開咖啡館是正經事”小組的簡介。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咖啡店,按照自己喜歡的模樣布置搭配,這或許是許多女生幻想的生活。

早在2016年,我國的咖啡館數量就已經突破了10萬家。但也是在同一年,咖啡館淨閉店率就達到了13.5%。人來人往,店開店閉。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中國咖啡市場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咖啡消費年均增速已達15%,且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到2171億元。

“15%~20%的增速,這個成長速度除了當年的房地產以外就沒有別的產業了。”咖啡界人士董孟浩告訴筆者,正是看到了中國咖啡市場的成長潛力,很多投資公司、科技公司、網絡公司才會紛紛入局。

開咖啡店的不少,但掙到錢的卻不多。

“開咖啡館的門檻很低,所以整個行業競爭很充分,也很無序。也是因為入場門檻低,開咖啡館被營造成了一個很有想象力、很有趣的一件事。”Tony告訴筆者。在他看來,咖啡行業“不太掙錢”主要由競爭環境和高昂的門市租金、人工成本導致。

“國外的咖啡行業處在一個沒有奶茶的世界裡,而目前我國各大城市咖啡連鎖店跑量(銷量)最快的都是奶咖。”Tony告訴筆者,一旦咖啡加了奶,對於消費者而言,它就不會比一杯同等價位的奶茶更具有吸引力。

除了不具備競爭力外,以奶咖為主也意味著咖啡本身的成本無法再降低。Tony告訴筆者,有些情況下,牛奶部分的成本已經超過了咖啡豆,再刨開昂貴的門市租金、人工費用和設備等固定成本支出,咖啡店很難盈利。在咖啡界,也一直有“6虧3平1盈利”的說法。

儘管也是從近幾年才開始慢慢盈利,但Tony的心態一直很佛:“中國的咖啡市場太浮躁了,不可能那麽快掙到錢。”在他看來,咖啡就是餐飲行業的一個分支,“又不是國之重器”,不需要用“是不是好生意”“能不能發展好”來評判,“只要好吃好喝就行了”。

此外,Tony還告訴筆者,咖啡也無須被上升到文化,甚至文化自信層面。“大家也不需要有咖啡胃,有一顆咖啡心就行了,開心的時候和朋友喝喝咖啡,不想喝就不喝了。”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