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紳早年寫《憫農》關心百姓,為何後來當宰相後卻忘了初心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唐代詩人李紳寫下的兩首《憫農》,現如今已經成為了大部分人的啟蒙唐詩。而作者李紳悲天憫人,敢於為農民發聲的可貴品質,也向來為人們所稱道。

不過,當後來李紳官至宰相,已經有能力改變農民生活狀況的時候,他似乎成了一名殘酷的剝削者,不再奉行“憫農主義”了。李紳這樣的變化是怎麽發生的呢?

要搞清楚這件事,就得從李紳的《憫農》說起。

李紳出身官宦世家,其曾祖父是中書令李敬玄,地位顯赫。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隨著後來李氏家族漸漸遠離權力中心,等李紳出生時,他的父親李晤已經只能擔任縣令這樣的小官了。

李紳自小便有再次振興家族的志向。他勤奮學習,終於在後來中了進士,成為了當時的翰林學士。

有一年夏天,李紳回到亳州探訪親友,恰好碰見了同年中榜的浙東節度使李逢吉。兩人作為文人詩友,又是多年不見,自然免不了要交流一番。

當二人踏上亳州城東的觀稼台後,李逢吉眺望遠方,心有所感之下,當即吟詩一首,詩的最後兩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遷任如登台”。這意思是說,假如升官就像登台一樣簡單就好了。

而李紳則將目光投到了田野中忙碌的農夫身上,在看到他們汗如雨下、辛苦耕耘莊稼的情景後,一時感慨萬千,於是他便吟出了流傳千古的《憫農》兩首。

在聽得這兩首詩後,李逢吉不禁在一旁拍手叫好,並且他還希望李紳能將這兩首詩寫下來送給自己,以留存今日同遊的情誼。

實際上,李逢吉在聽到“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一句後,心中就已經打好了算盤。這句詩表面上是在悲痛農夫,但其實是在暗指朝廷無能。像這種大逆不道的詩句,正好可以成為李逢吉高升的墊腳石。

於是在回京之後,李逢吉當即將李紳的詩句呈給武宗,告發李紳寫反詩。不過,武宗在見到詩句後,卻認為自己“久居高堂,忘卻民情”,反而李紳的詩是一種適時的提醒。李紳由此而得到了晉升。

或許是這一個險惡的朝廷傾軋,讓李紳心驚膽戰,從此他性情大變。開始變得為官暴戾,常常提升稅目,魚肉百姓。而當日那位憫農傷時的那一份“初心”,已然早已記不得了。

李紳在擔任淮南節度使期間,當地百姓整日擔驚受怕,很多人甚至背井離鄉,選擇奔逃向外地。而當下屬向李紳稟報此事之後,李紳卻反而說:“用手捧麥子,飽滿的總會在下面,而那些秕糠隨風而去,根本不值得在意。”

除此之外,《雲溪友議》中記載,李紳在發跡前,常常到一個名叫李元將的人家中做客,並且稱呼李元將為叔叔。而後來當李元將想反過來巴結他的時候,哪怕李元將自降輩分,稱自己為“弟、侄”,李紳都是不屑一顧。一直到李元將把自己稱作“孫子”,李紳才終於接受。

而劉禹錫的《贈李司空妓》一詩中,也表現出了李紳生活奢侈的一面。這個故事是說,劉禹錫受邀到李紳府上做客,李紳的歌伎將劉禹錫深深吸引。因此劉禹錫希望李紳將歌伎賜給自己,於是他寫下了“司空見慣渾閑事,斷盡蘇州刺史腸”這樣的詩句。意思是說,李司空見慣了這些排場,心中毫無波瀾,而我這個蘇州來的刺史,卻早已經被吸引得斷腸了。後來詩中的“司空見慣”,則成為了一個漢語成語,形容看得多了不足為奇。

李紳背叛了自己的“初心”,最終也沒有得到好下場。最終,在朝廷傾軋中,李紳受到“削紳三官,子孫不得仕”的懲罰,也算是報應吧。

(參考資料:《舊唐書》《雲溪友議》《唐才子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