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所“80後”年輕大學,正無所畏懼奔流向前

5月23日至25日,來自新華社、中新社、光明日報、中國教育報、浙江日報等24家新聞媒體的記者,走進浙江大學及12所省重點建設高校,以“打造高等教育強省,助力‘兩個高水準’建設”為主題,開展了“教育環浙行”新聞采風活動。

坐標:寧波大學

直到5月24日晚上9點,記者團一行人終於結束了將近一個小時的採訪。被採訪的這位老人每天除了教學工作,手上的科研工作更是擠滿了她的大部分時間,而在晚上的採訪中,原以為她已精疲力盡,但意料之外的是她依舊侃侃而談,渾身散發一種抖擻的精神。

這位已是古稀之年的老人,便是趙玉芬院士。趙玉芬院士是寧波大學首次全職引進的中科院院士,她的到來結束了寧波大學自1986年建校以來,沒有一位全職院士的歷史。

趙玉芬院士雖然已是古稀之年,但是用科學回報社會的願望依然強烈,在記者問到為什麽會選擇來寧波大學時,趙玉芬院士沒半點猶豫,“因為這裡需要我,浙江的醫藥產業發達,是創業的熱土。”“現在的年輕科研人員和老一輩的科研人員相比,有什麽優勢或者劣勢?”“未來有沒有可能人工乾預人類的基因呢?”……記者們各個腦洞大開,趙玉芬院士十分幽默對記者們的提問一一作答,

“引進院士團隊是落實浙江高教強省戰略、寧波人才強市戰略和加快寧波大學‘雙一流’建設的迫切需要。”寧波大學副校長邵千鈞認為,地方性大學也有高遠和長遠目標,而大規模引進人才,就是要借助人才的東風,助力寧波大學在“雙一流”建設中成為“國家隊”的一員。

智慧養殖為海水養殖發展保駕護航

“我最大的幸運,就是一生能夠與海洋同行,在海洋發展中履行我的使命。”寧波大學海洋學院執行院長、智慧海水養殖實驗室負責人王春琳教授在向記者團介紹智慧海水養殖實驗室時如是說。

王春琳教授表示,智慧水產養殖實驗室注重產學研的結合,目前,全國多個地區開始研發擬穴青蟹人工育苗技術,並率先在浙江地區實現了擬穴青蟹人工苗幾乎由零到數百萬隻的突破;與企業合作的軟殼蟹生產技術,也已經成熟。

在實驗室一樓的大螢幕上,大家也能清晰看到水產養殖在舟山、嵊州等多個沿海基地,再一切換螢幕,便是實驗室的實驗場景,一塊螢幕來回切換,連接了“科研”與“實踐”,正如王春琳教授所說:“水產養殖要始終服務農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

力學的美感,不止在機械撞擊

去年9月下旬,寧波大學入選“雙一流”的消息登上了不少報紙,寧波大學之所以能夠入選,得益於《非線性應力波傳播理論進展及應用》項目獲2012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等獎空缺),標誌著寧波大學在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上的裡程碑式項目就出生在省部共建衝擊與安全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目前,實驗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材料動態本構關係與斷裂、衝擊工程與結構安全防護、彈性波和傳感技術及工程結構的安全性與耐久性等。

實驗室重視開展衝擊與安全工程技術研發與工程應用,近年來研發了大型橋梁主墩的柔性防船撞技術、引橋自適應恆阻力攔截船舶技術等,在工程上得到應用和示範。

目前,寧波大學建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科技部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國家級成果推廣機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中心等國家部委科研創新平台16個,省級平台18個。

在寧波大學,一項項高科技研發成果、發明專利通過作價轉讓、參股等形式轉化為工業領域生產線上的一件件高附加值產品,提升了產業含金量,也為科研注入了新動力。

城市的發展翻開新篇章,需要大學為它的轉型、創新和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反之,寧波發展提質、實力增強也直接促進寧波大學的發展。大學與城市在不斷的良性互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實現一次次華麗轉身———而今,寧波大學正向綜合性的研究型大學進發。

奔流的甬江畔,剛剛邁過而立之年的寧波大學已從最初“一個綴在大片農田上的小小校園”,發展到專業涵蓋11大門類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省部市共建大學和中國百強高校。

奔流的甬江,講述著這所以寧波城市命名的大學與城市共興共榮的發展之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