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此人是張獻忠養子,也是大西軍首領,為何選擇投降清朝?

南明末年,各地農民軍紛紛起義,張獻忠便為其中最強大的勢力之一,名曰:大西軍。張獻忠有四個乾兒子,他死後大西軍的大權便落在了一個叫孫可望的養子手中。然而,孫可望最終卻背叛了大西軍,背叛了自己的民族,選擇投靠清朝,使得本已脆弱的抗清勢力遭受重創,最終被覆滅。今日我們便來聊一下,孫可望為什麽會投靠清軍?

首先,分析這個問題要從他個人開始說起,史書裡記載孫可望既勇敢又狡詐,這兩個詞看似一個褒義一個貶義,似乎不適合放在一起。而實際上,形容孫可望用這兩個字恰恰合適。早年的孫可望勇敢無比,隨著張獻忠南征北戰,那時的他最大的心願便是能吃飽飯。

等到張獻忠起義軍勢力越來越龐大,孫可望在大西軍中地位越來越高的時候。他就變了,開始愈發狡詐,那時的他已經不僅僅滿足於能吃飽飯這個低級目標,他想要的是更多更大的權力。

張獻忠生前,孫可望就展現了對權力的極度渴望,不過他也確實有本事,所以在整個大西政權中,他的地位僅次於張獻忠。不過孫可望並沒有滿足,張獻忠雖然對他恩重如山,但對權力迷昏雙眼的他已經成了忘恩負義之輩。

何以見得?孫可望成為監軍後,各種拉攏人心,也打擊政敵。張獻忠死後,他沒有聽從張獻忠的安排去幫助南明,反而想自立為王。古代人講究忠孝,張獻忠作為孫可望乾爹,孫可望聽話這是孝,同樣,張獻忠也是君,孫可望是臣,他聽話那便是忠。可張獻忠一死,就人走茶涼,孫可望也不聽話了,這一切還要歸根於他對權力的渴望。

不過,在形勢的逼迫下,孫可望還是率領全軍加入南明政權,除了在名義上是聽從張獻忠的遺訓外,還有個重要原因就是李定國的掣肘。

李定國也是張獻忠養子,在大西政權裡地位僅次於孫可望。李定國文武雙全,且為人處事進退有度,他不跟孫可望爭搶大西軍老大的位置,但堅持要求孫可望與南明聯合,共同抗擊清軍。最終,孫可望勉強接受了李定國的建議,加入南明的抗清陣營。根據史書記載,孫可望在加入南明政權後,一心想效仿當年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通過挾持南明永歷皇帝來掌控李定國以及劉文秀這些跟他意見不相同的人。

後來因為對權力深切的渴望,孫可望便想再封秦王,還因此殺害了大批跟他持反對意見的南明大臣。此舉惹來了李定國的不爽,二人之後就鬧掰了,孫可望就預謀弄死李定國,徹底的掌控大局,然後在自己找個地方當皇帝去。

永歷十一年(1657年)八月,孫可望親率十萬大軍討伐李定國。可兩軍剛剛交戰,孫可望軍中許多將士便紛紛倒戈,最後十萬大軍僅剩50余騎心腹隨孫可望逃走。結果,氣急敗壞的孫可望選擇了投靠了清朝。孫可望投降清朝最主要原因,一是氣不過自己的失敗,二是為了能享受榮華富貴的生活。

果不其然,孫可望投靠清軍後,順治皇帝親自接待他,賞給他無數珍寶。之後孫可望便成了清軍的走狗,將南明朝廷的情況和盤托出,此舉直接導致了南明最後的失利。而孫可望卻通過自己的叛國行為換得了義王的爵位。

隨著南明政權的日漸式微,西南大勢已定,孫可望的“身價”也就迅速貶值。因為他已經沒有了利用價值,而且像他這種不忠不義的人,清朝也不會對其重用。公元1660年11月20日,孫可望死了。清朝官方的說法是病死,但一些清初史料中記載孫可望是“隨出獵被射死”。不知道孫可望明白自己會落下如此結局後,是否後悔自己降清的選擇。

參考文獻:《南明史》、《明清檔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