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說粽子不能巧妙入菜,試試和牛、酥皮與它搭配

仲夏端午,華夏大地上正上演著各式民俗活動,賽龍舟、掛艾草、浴蘭湯、佩香囊,但無論各地差異如何,粽子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美食。

而粽子除了餡料上的鹹甜之爭外,似乎很難再有其他的創意延展,更難成為一道正餐佳肴。但在廚師手中的粽子,卻能幻變出迥異的形態與風味,誕生不少值得借鑒的創新思路。

改變粽子廉價感,和牛、蜂巢蜜來助力

思路一:邊角料入菜,提升品質不浪費

昂貴的和牛在分割時總免不了剩下一些邊角料,棄之可惜,王師傅便將牛板腱部位的和牛邊角料取來入粽,這一部位油脂均勻,經過蒸製處理,肌理層次感更為分明。

先將和牛以生抽、老抽、豆瓣醬等醃製,打下鹹鮮的底味,與泡水瀝乾後的糯米一同包裹入粽,靜待三小時的文火考驗,出品色澤黃潤,口感軟糯。

Tips:包粽子的粽葉可以放入加油的開水中浸泡,這樣能使得葉子變得更為柔軟,同時還不易發生斷折的情況。

思路二:蜂巢蜜入粽,調味升級提顏值

相比和牛製成的鹹粽,馬師傅更偏愛甜粽的風情,但傳統的豆沙粽和蜜棗粽過於普通,又很難作為單獨的菜肴呈現。甘甜爽口的野生蜂巢蜜在無意間引起了他的注意。

製作方法並不繁瑣,蜂巢蜜速凍切塊,口感更為冰爽,搭配糖水燒製的葡萄乾,甜而不膩,回味微酸。擺盤時再添入自製的薄脆脆片,與粽子的軟糯口感形成鮮明對比,也令菜肴層次更顯豐富。

思路三:融入家常小炒,造型精致惹人愛

小炒土豆是最家常不過的美食,劉師傅選擇將粽子包成小土豆狀,先與小土豆同蒸,再裹粉油炸,最後以雞湯簡單調味,即可出鍋享用。整道菜品造型圓潤小巧,芡汁飽滿誘人。

不難發現,無論是將昂貴食材的邊角料入粽,還是在傳統粽子的調味上微創新,或是與家常菜肴的融合,都是值得一試的中式創新思路,也有不少餐廳在紛紛推出粽香龍蝦、仔排燒粽子等節日特色佳肴。

拆解粽子元素,入酥皮、包火腿打出新意

粽葉的清香固然沁人心脾,但每次揭開粽葉的粘黏手感也總令人多感不便,以其他食材替代粽葉,不失為一種新的創意思路。

西餐料理中講求元素拆解與重新組合的創新方式恰好能在這裡得到充分發揮,也讓粽子菜肴也有了迥然不同的演繹方式。

思路四:惠靈頓酥皮上陣,再造酥脆口感

李師傅看重中式肉粽的濃鬱滋味和西式惠靈頓牛肉的酥皮口感,二者的優點在他手中被完美地融於一體。

餡料部分的製作注重調味的疊加,XO醬、胡椒粉、豬油、叉燒肉等塑造出鹹鮮微辣的風味。而酥皮的料理要點在於先將面皮中部起酥油,再經過多次的折疊和碾壓,從而形成豐富的層次感。

當然烤製的環節也至關重要,將酥皮鋪上時要注意壓邊,避免破裂。烤製前,酥皮先刷蛋液提色,再均勻打孔便於熱氣散發。烤製後再刷上略為粘稠的糖水,讓成色更為完美。

思路五:經典火腿替代粽葉,滋味濃鬱

在戴師傅創作的菜肴中,糯米餡料依然遵循傳統的烹飪方法,粽葉則被替換成為散發著濃鬱橡木果味道的伊比利亞火腿,風味鹹鮮,滋味醇厚,再以粽子的形式包扎,外觀更顯精致小巧。

王師傅的菜品造型與戴師傅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但他的獨到之處在於對分子料理技術的運用和食物搭配上的巧思。哈密瓜榨汁過濾後加入海藻膠,製成魚籽形態,搭配帕爾瑪火腿,正好可以起到解膩的作用。

思路六:應季沙拉革新,增添軟糯口感

炎炎夏日的清爽沙拉是不少人的心頭之好,而它與粽子也有相互交融的空間。米粽、培根煎至兩面金黃,各式新鮮果蔬卷入培根片中,搭配切成小塊的米粽享用,兼具脆爽和綿軟的雙重口感。

粽子的入菜烹飪對於選材也有著頗高的要求,糯米的品質、豬肉的部位、粽線綁扎的鬆緊度等等都對風味有著不同的影響,這些仍然需要廚師對菜品烹飪的精細把握。

-end-

部分圖文資料引用自互聯網,僅作信息分享與傳播,未涉及商業用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