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照「謠」鏡:這些蔬菜「招謠過市」 我們應理性看待致癌物質

近日,標題為《餓不死就不要吃的4種蔬菜,都是一級「致癌物」!快告訴家裡人!》《衛生組織曝:4種蔬菜已被拉入致癌名單,記得勸家人少碰》等文章在朋友圈熱傳,引發公眾關注。文章中將娃娃菜、黑木耳、蒜薹、黃瓜、蕨菜、西葫蘆、紅鳳菜等紛紛打上致癌標籤,並警告大家不要食用,獲得了很高的閱讀量和轉發量,很多人都半信半疑。

■ ■■■■

娃娃菜含有甲醛

文章稱,很多黑心商家為了賺取利益,在娃娃菜裡加入大量的甲醛。

真相:「娃娃菜泡甲醛」確是非法操作,但並不是市場上所有娃娃菜都泡了甲醛,只要從正規超市購買,可以放心食用。另外,甲醛極易溶於水和揮發,在運輸、售賣、儲存過程中很多甲醛已經揮發;經過清洗,甲醛溶於水流失一部分;再經過烹飪,也會因加熱而揮發。所以,即使是含有甲醛的娃娃菜,經過重重揮發,裡面的甲醛也會變得很少,一般人的食量不會導致中毒。

木耳要選新鮮的才不會中毒

文章稱,有媒體報導「一個小女孩因為吃了泡發時間過久的涼拌木耳中毒被送進了ICU」,隨後,網上出現了「吃木耳要選新鮮的」說法。

真相:鮮木耳中含有害物質卟啉,食用後容易引起日光性皮炎、皮疹等疾病,如果食用過量,還會引起呼吸道粘膜過敏,從而引發呼吸困難。而且,卟啉不溶於水,簡單清洗無法去除,需要將木耳曬乾,光感物質才會分解。因此,新鮮木耳一定要經過晾乾處理。

另外,黑木耳泡發時間過長,會產生一種椰毒假單胞菌,這種菌體會產生一種米酵菌酸,其具有較強的毒性。但在後續的模擬實驗中,黑木耳泡了更長的時間,也沒有檢出米酵菌酸。所以,「久泡的木耳」是否會產生毒素,還是未解之謎。不過基於目前的病例報導,木耳還是不要泡得過久,避免「潛在的風險」。

過季的蒜薹經甲醛處理後放入冷庫會產生致癌物

文章稱,過季的蒜薹會經過甲醛處理,然後放入冷庫冷藏,甲醛是一種非常強的致癌物,為了有效預防癌症,過季蒜薹就不要再食用了。

真相:蒜薹是一種需要保鮮儲存的蔬菜,有規範的抗菌保鮮劑。雖然無法排除有「黑心商販」使用甲醛,但是,即便用過,殘留量高會有明顯刺激性氣味;殘留量低,經過清洗完全可以去除。

另外,網路上還流傳過一段「蒜薹蘸甲醛」的視頻。視頻中,工作人員將一捆捆蒜薹的梢部快速浸入乳白色液體中。其實,視頻操作是蒜薹收穫後、入庫貯藏前的處理過程,浸泡蒜薹的乳白色液體是一種保鮮劑,並不是甲醛。

會長大的黃瓜是打了激素膨大劑

流傳文章稱,有的黃瓜放一晚上,不知不覺中就變大了。這樣的黃瓜多半都是因為打了很多激素膨大劑,所以這樣的黃瓜是不可以吃的。

真相:被摘下來的蔬菜並沒有「死掉」,只要摘的狀態合適,就可能「繼續長」。但黃瓜並不是明顯「再長」的蔬菜,它主要是頭部變大,後端稍萎縮,相當於營養物質的傳遞和重新分布。在視覺效果上,我們會覺得是「長大」了。另外,所謂的「植物激素」「膨大劑」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體無害,也不會讓植物產生危害人體的成分。

消費提示

值得注意的是,網傳文章中提到的一些蔬菜由於其本身或者烹調方式等原因確實存在致癌物質,但是否致癌還取決於食用量和食用方法。

蕨菜被檢測出致癌物質

網傳文章稱,有專家曾在蕨菜中檢測出一種致癌物質,更是通過動物實驗證實了蕨菜致癌。

真相: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營養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表示,丙烯醯胺是食物發生「美拉德反應」的一個副產物。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經過高溫(>120℃)烹調就容易產生丙烯醯胺,烘焙食品、油炸食品、膨化食品等,包括速溶咖啡、盒裝薯片、炸薯條、麵包、油條等大多數零食都含有該物質。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將丙烯醯胺列為第二類致癌物,但是目前的研究尚未確認丙烯醯胺的攝入量、相關生化標誌物水準與多種癌症風險之間的關聯。

西葫蘆爆炒釋放致癌物質

網傳文章稱,西葫蘆本身是不致癌的,但是一旦經過了高溫爆炒,就會釋放出令人致癌的丙烯醯胺。

紅鳳菜具有傷肝致癌作用

網傳文章稱,有專家研究發現,紅鳳菜中含有一種物質,具有很大的傷肝致癌作用,如果沒有充分高溫烹煮,會產生明顯的致毒影響。

真相:研究表明,紅鳳菜中含有一類吡咯裡西啶類生物鹼(簡稱PA),這類物質中大約有60多種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具有潛在的肝毒性,或經由動物實驗表明具有一定致癌性。專家建議,原則上應避免食用紅鳳菜,因為儘管高溫可以破壞一部分PA,但不能將其完全去除。若一定要吃,則要選擇焯水後大火爆炒的烹飪方法,同時每次食用量不宜過多。

總結

造謠者往往利用權威組織的名義為謠言背書,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另外,甲醛、激素、膨大劑等「有毒」「致癌」辭彙都是造謠者慣用的手段,還有一些公眾不熟知的「卟啉」「丙烯醯胺」「PA」等專業名詞也是「事故多發區」。一方面,公眾天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食物保鮮劑等有排斥心理,另一方面,這些食品謠言還在不斷地加深人們的這種「刻板印象」,形成惡性循環。在堅持監測謠言、識別謠言、封堵謠言、打擊謠言的同時,破局的關鍵還在於系統的、有計劃的科普工作真正能夠用謠言易感人群喜愛信任的人或媒體、可接受的形式、易接觸的渠道來展開。

當遇到食品安全信息時,公眾還需保持客觀理性的心態,切勿讓謠言影響了食慾。需要提醒的是,春天到了,萬物復甦,出門踏青,又到了挖野菜的季節,但是有些野菜的食用還需謹慎,切不可貪圖一時新鮮。

END

文/食葯輿情原創整理 轉載請註明來源

圖/來源於網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