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銀行業不良率爬升是意料之中 農商行突兀情況值得關注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唐岫立

  此次風險暴露的農商行地區性比較明顯,集中在環渤海、東北和中西部地區,這些地區是我國的農業主產區,其工業不發達。農業主產區農商行不良貸款暴增究竟是什麽原因,難道是農村經濟出了問題?

  近日,銀保監會發布2018年二季度銀行業主要監管指標數據,數據顯示2018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1.96兆元,較上季末增加1829億元;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1.86%,較上季末上升0.12個百分點。其中,農商行的不良貸款率上升幅度明顯,由一季度末的3.26%上升到二季度末的4.29%。

  而在此之前,貴陽農商行的不良率由2017年初的4.13%飆升至2017年末的19.54%,河南修武農商行不良率由4.5%升至20.74%等資訊已經把農商行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

  近兩年,銀行日子不好過、銀行員工淪為金融民工甚至暈倒在辦公區的說法屢上頭條。銀行資產品質問題不僅是輿論關注焦點,更是監管部門工作重中之重。

  2004年以來,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與不良貸款率持續“雙降”。2008年歐美金融危機席卷全球,中國銀行業可以說是“一枝獨秀”,不僅沒有受到大的衝擊,反而危中取機,全面快速發展,不僅越來越多的中資銀行躋身世界大銀行前列,中國銀行業貸款品質也整體達到甚至超過西方發達國家銀行平均水準。到2011年9月,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4078億元,不良貸款率0.9%,是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有規範統計數據以來的最低點。

  2011年四季度開始,不良貸款出現反彈並保持整體水準爬升趨勢,不良貸款率在2%附近以下徘徊已久。銀行不良貸款率2%,用國際通行標準衡量仍屬於合理水準。

  2008年以後,世界主要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銀行不良率均有較大幅度上升,美國銀行不良率在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升至5.4%的較高水準。但在2014年以後大多數國家銀行不良率明顯修複,截至2017年末,除了法國還保持3%以上,其他主要國家均降到1%左右(見下表)。

  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爬升趨勢,早在銀行開始大把賺錢的時候,央行與銀監會就預料到了。

  2009年開始,銀行的效益變得特別好,利潤大幅增長,與一片蕭條的實體經濟相比,顯得一枝獨秀。金融行業也成為薪酬最高的行業,2011年平均年收入8.1萬元,是全國平均工資的近2倍,接下來更是“芝麻開花年年高”。這引來了社會各界的關注,也招人眼紅,許多專家學者、其他行業管理者們紛紛建議,要“銀行讓利於企業”。

  有幾個數字報給大家:銀行業總資產2008年是62兆元,到2012年末是131兆元,四年翻了一倍。再看貸款,每年新增貸款規模2005-2008年分別為1.8\3.15\3.96\4.2兆元,2009-2012年分別為10.56\8.3\7.27\9.1兆元。

  很顯然,銀行業的高利潤、員工的高薪酬主要是來自2008年11月開始的信貸大投放。不難想象,業務規模快速增長,而相應的管理水準、從業人員品質與數量無法相應同步增長,再加上抗危機的特殊時期,貸款準入管理條件有所放鬆,大量貸款以五至十年的期限進入非盈利,低盈利水準的地方基建項目,貸款品質問題及後續還款壓力大的問題都是無法回避的。

  那些年,監管部門政策上沒有刻意打壓銀行業金融機構保持較高的利潤水準,而是大幅提高了商業銀行撥備要求。因為:

  第一,銀行業是一個關係國計民生與國家安全的特殊行業,目前我國融資體系過度依賴銀行業,在實體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下,銀行業保持較高的利潤會增強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能力;

  第二,我國銀行業改革尚在初期,銀行業整體還不夠強健,利率市場化改革、匯率管制放開、國際經濟危機的衝擊等都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保持較高的利潤儲備;

  第三,我國銀行業風險管理能力還較為低下,信貸發放與管理中不審慎行為還較為普遍,從歷史經驗看,現階段集中大量發放的貸款形成不良的可能性較大,銀行業保持較高利潤和撥備有利於增加抵補能力。

  金融與實體企業不同,金融數字很容易操做。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金融交易額是實物交易額的十多倍,金融業務背離實體經濟獨自狂舞,嚴重偏離了金融數字是實物交易貨幣表現的基本概念。金融杠杆率過高,金融機構之間資金關聯度過高、業務層層嵌套,這些都是規模微不足道的美國次級貸款引發全球危機的重要原因。

  我國的銀行機構也很厲害的,可以在3天之內做出1兆的存款。月底冒出來,月初消失,存款大幅波動成為那幾年貨幣信貸運行最大的特點,也成了央行貨幣政策調控的最大困擾。

  銀行的另一個特點是利潤實現在當下、風險卻具有滯後性。商業銀行員工薪酬都是與業績掛鉤的,所以商業銀行做大規模、做大利潤、隱藏不良肯定是有積極性的、也會成為一種很普遍的現象。

  鑒於此,銀監會提出了“對商業銀行高級管理層和對風險有重要影響的員工實行薪酬延期支付”的要求。大多數銀行對分支機構管理層及信貸業務負責人也施行了信貸品質終身責任製。這一點,在率先暴發金融危機的溫州有著充分體現,各商業銀行在溫州的分行行長們,不僅被罷官,大多都還要把前幾年賺到的錢吐出來用以彌補自己任上形成的貸款損失。

  不過,受歐美經濟金融危機衝擊的溫州,在其危機暴發後,當地的農商行(農村信用社)卻獨善其身,因為受到衝擊的出口型製造業、貿易商等不涉及農商行(農信社),溫州“三農”發展還是很穩定的。

  此次風險暴露的農商行地區性比較明顯,集中在環渤海、東北和中西部地區,平均不良率前五的是貴州(19.54%)、河南(11.57%)、遼寧(4.95%)、山東(3.45%)和吉林(2.64%)。這些地區是我國的農業主產區,其工業不發達,當地城商行等以工商業為主要服務領域的商業銀行發展不理想不奇怪,但農民一直是公認的信用最好的貸款客群。農業主產區農商行不良貸款暴增究竟是什麽原因,難道是農村經濟出了問題?農業是第一產業,是全國人民的飯碗,這個現象值得業界關注並進一步了解。

  (本文作者介紹:經濟學博士,高師,曾任職央行、銀監會、商業銀行、科技金融高管兼名校碩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