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話說太極拳初學者的實際問題

一、智商、文化的高低是學拳資質的決定因素嗎?

我認為:智商、文化的高低不是學拳資質的決定因素,而是重要因素。何謂決定因素與重要因素?比如雞蛋得到合適的溫度才能孵出雞仔,可見溫度是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為啥?因為再合適的溫度也不能使石頭變成雞仔,所以說雞蛋才是決定因素。人的天生稟賦各不相同,學知識有智商高低之分,練功習拳有上、中、下根器之別。「根器」源自佛教教義名詞,指先天具有接受佛教之可能性。「根」比喻先天的品行,「器」比喻能接受佛教的容量。「根器」用在練功習拳是指領悟能力的大小。

二、練功習拳的體悟重要嗎?

學拳的過程中,先用頭腦領悟拳理和練法,比如認識和理解拳理中的為什麼說「陰陽是太極拳之母,松是太極拳的靈魂」、「減去一分本力,增加一分內功」?再認識和理解練法中的「心靜體松」、「放鬆肌肉、肌腱、韌帶和鬆開骨關節的節節貫串」。在頭腦明白了一些拳理和練法之後,接著用身體領悟拳理和練法。練功習拳重在體悟,就是用肢體語言證明對拳理拳法的認識和理解。

三、怎樣白練與瞎練?

克服白練與瞎練的辦法很多。主要是提高認識、落實流程、練悟結合三條:一、坐下來學習與鑽研拳理拳法。關鍵在於掌握理法、心法。一項項落實,不要貪多求快.急於求成。注意「拳打半步巧」。先從半個動作落實,即吾所言之先練就「種子」招式。然後逐一拓展。二、觀看光碟、讀書、拜師、訪友,相互交流,拓寬視野。三、練悟結合。常言道: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練太極,要練與悟結合。太極拳是學會、悟會的.更是學精、悟精的。如此,方可克服白練與瞎練。

四、練功習拳的要領是練出來的還是做出來的?

有一位太極拳明師說:「從拳學的實踐體悟看,太極拳的要領是做出來的,而不是練出來的,何以此說?因為,要領做對了就有,做錯了就沒有,所以,關鍵是方法的正確。太極拳的修鍊,其實質就是掌握和熟悉要領方法的過程,若方法不正確,即使練一輩子也難入功成之門。」這段話確是言之有理,比較客觀。

五、「貴不在功夫,而在認識」是啥意思?

練功習拳之事,首在認識,認識對路,看準方向,惟練而已。神氣腰腿,皆是功夫,功夫進步,認識亦長,然而所貴不在功夫,而在認識者,功夫小猶可練,認識錯則枉費矣,然則如何而使認識正確,則非練拳之所能為矣。

六、怎樣用平常心練拳和學出興趣呢?

怎樣對待學練太極拳呢?用恭敬心學拳,用真誠心學拳,用清凈心悟拳,用平常心練拳,還要有知難而上的決心和堅持練下去的恆心。只要具備了信願行,踏踏實實的一步一步的練。對於這些人不難。只要一步一步真實的學練,難也在心,易也在心。學習太極拳,首先要先學會做人。常言說:「人比人氣死人」。所以呢,人不能跟人比,要自己跟自己比,這樣就會在自己的小天地裡,其樂融融。另外在練功習拳中,要注重過程,不要注重結果,反而結果來得要容易些。因為,它在過程中一點點地積累起來,不經意間,成功的大門就敞開了。所以學拳的每一步,都要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一天一個台階,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充實。還要學出興趣來,心裡把練拳當成一種藝術享受,陶醉其中,而不是厲行公事,看作一種義務或負擔。

七、勤能補拙能把拳練好嗎?

各人先天的悟性是不同的,然而有話說:「勤能補拙是良訓」。後天的勤奮努力可以彌補先天的不足,努力付出定當有所收穫,這是前人留下的有益之言。只要付出一分辛苦,就能學到一分能力。武林中勤能補拙之人不乏先例,勤奮確能夠彌補不足,勤學苦練就能熟能生巧、笨鳥先飛。以內家拳名師齊公博為例述說,他很喜歡拳術,但資質愚鈍。剛開始時他在孫祿堂先生主辦的薄陽拳社中習武,學習了一年多,一無所成,以為內家拳不適合於自己。又轉而赴全國著名的國術之鄉滄洲拜名師,求絕技,苦練了3至5年,還是一無所成。沒辦法又重新回到孫祿堂先生那裡,只求能夠學得一項實用技便心滿意足。孫老看他心誠,就傳授給他形意拳基本功三體式站樁功,要他每天都練這個。剛開始,齊公博很困惑。因為三體式樁他早就練過了,並沒有什麼新奇獨到之處啊,而且效果好象也不是很好。孫老知道他的意思,就跟他說:「你知道你資質愚鈍嗎?」齊公博垂手點頭,必恭必敬。於是孫老便著說了一段驚天動地的話:「知已愚者,可近於慧。此三體式乃變化人之氣質之總機構,需站至胸腹松空、手足相通,方能得著此式之妙。夫若是,汝之勁可由拙換整,汝之身可由滯化靈,汝之心可由塞達能,汝之意可由昧臻明。」於是瞬間一燈破了千年暗,一智滅了萬年愚。這就是內功心法啊。齊公博得了秘訣從此每天專練此樁。就這樣站了三年多,一直站到內氣鼓盪、精氣合一,內功基礎就這樣定下來。然後孫老又傳給他形意拳等各種技法。那時的齊公博因為有了內功的基礎,所以慧悟大開、舉一反三,一通百通,僅用了短短的一年多時間,便獲大成,與外界各派不少高手較技切磋時,使犯者無不一觸即仆。

八、老師傳功授拳的價值是體現在哪裡?

如果老師保守或老師不會教,學生能學到多少東西呢?一位好老師,他的價值就體現在學生身上。老師能打,還要看傳授練法好不好和解惑答疑是否明白。對徒弟起決定作用的,是老師的傳授練法和解惑答疑,在教拳中體現令徒弟、學生明白拳理拳法的智慧。部分老師有較好的太極拳功夫,但他的功夫是「事倍功半」磨出來的,當今社會很多徒弟、學生可能受不了那個「苦罪」,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與精力。

九、外地的網路學生和徒弟如何充分利用教材?

我傳功授拳的教材內含影片、圖片、文字資料。外地的網路學生和徒弟不如本地的學生和徒弟那樣能方便的請教老師,所以在習功學拳中宜以影片為主,圖片和文字資料為輔。一般來說:動態的講解,比如分解連續性變化動作的練法與要領,觀看影片的效果較好。影片還有這樣兩個優勢,一是突破傳統課堂教學的時空限制。二是能夠方便地暫停、倒退、重播、快進,為學生提供一個人性化的學習方式,需要停頓下來比劃動作或做學習筆記可以暫停播放;碰到觀看了一遍還沒有理解的內容可以倒回去重新播放,一遍又一遍,直到理解為止。靜態的講解,看看圖片則較為直觀又方便對照。拳理和拳法的東西,研讀文字資料,動腦較好又方便反覆閱讀。

十、練武不練功是到老一場空嗎?

我是按「學練了基本功(站樁、松腰功、松胯功、松肩功、太極步等)才學練拳架」的路子來教學的。有不少司機和拳館是傳架不傳功的,可能是司機不懂不曉學練基本功之法,或者是司機保守捨不得傳授。學武習拳的有識之士都知道這樣的客觀事實: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太極拳的基本功是從太極拳運動所表現出來的基本活動能力,是力量、速度、柔韌、靈敏、耐力、協調能力等身體素質的綜合反映。太極拳基本功紮實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技術水準提高的程度。學來的拳架倘若沒有基本功的保障和內涵技術的支持,就是圈內人所說的「空架子」,這是難練出太極拳功夫的主要原因。有個前輩說:「年輕靠身體,老了就得靠功夫」。是啊!先從常見的生活方面來說,年紀老了,站立時力氣少了,手、肩、腰、腿、腳不夠靈活了,就會諸多不便,就得靠身上功夫的幫助。站樁功、腰胯功、吐納功等基本功就會派上用場。至於身上的拳藝,其中基本功的分量就不用多說了,你懂的。

十一、練功習拳的順序有講究嗎?

怎樣分先後學練太極拳功課?這是不少太極拳初學者關注的問題。認識學練功課的順序路子,需要清楚欲練什麼先練什麼,明確大體順序就有了學練功課的方向。例如欲學練站樁功,先學練松腰功、松胯功,以松腰松胯的坐勢站樁,不要硬壓蠻撐的蹲姿站樁,這就是練功習拳之順序有講究的原因。學練楊式太極拳的功課,按系統順序大致是這樣列出來:熱身運動松腰功松胯功站樁功松膝功圓襠功太極步松肩松胸功慢練大架中架丹田吐納功松身功推樁守樁與推手基本功推手;如學技擊,增加快練小架用架單練與對練技擊基本功散手功課。

十二、熱身運動有什麼功效?

練功習拳前,身體的筋、骨、肉相對比較僵硬,所以要熱身運動準備一下,對手、肩、胯、腿等部位的關節、肌肉、韌帶進行放鬆、拉長、揉活練習,使身體變為松、柔、軟的狀態,練起拳來就會覺得順遂、流暢。這樣練法有利於人體血氣和順,亦能提高練拳的舒適度,可以避免或減少運動損傷。

十三、如何掌握好熱身運動的分寸?

良好的伸筋拔骨,是太極拳運動的推進器,也是避免受傷的防護罩。拉長四肢是練習太極拳的熱身基本功,萬不可強化激烈進行,更需長久堅持,感覺疼痛的大小,掌握好分寸。切記:「疼長,麻抽,酸別練。」拉筋的程度是要到感覺有點「張力」或「酸」,但絕對不能到「痛」的程度。有「張力感「或「酸」,是肌肉感覺神經元正確地反應出拉筋的成效;但拉筋到「痛」的感覺,濱臨受傷的程度便十分接近了。在此提醒古稀之年的太極拳愛好者注意,為了確保在基本功鍛煉中身體各部位的安全,防止跌傷,穩健為重,應刪掉難度大的動作,如「涮腰」。或降低動作難度,如在做「前俯腰」時,腰只要彎過水準線就行了,不要像年輕時,把臉貼在小腿上,以免大量的血液湧向頭部,而誘發腦血管意外的病症。

十四、哪是理、法、竅、功的相互關係?

明理不知法,一句空頭話,知法不懂竅,真功未學到,無竅想練功,到老一場空。學習太極拳,一是要明理,二是要得法,三是要用功。「理」不明則「法」不清,合「法」則可以省「功」,積「功」可以獲「技」,顯「技」則可彰「理」。

十五、怎樣理解拳架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

拳架是太極拳功夫的載體,拳勢只要不違背拳理,拳架熟練後,就不應在架勢的高低、手的角度、步子的大小等等方而去糾纏。因實戰時對方是運動的,出手或起腳、身材高低和步子大小是因人而異的,隻用同定的一成不變的動作去應對千變萬化的局面是難以取勝的。拳架熟練後要多注重內裡修鍊,拳諺曰「不在架勢,在氣勢」,就是這個道理。在練拳架時,不一定要架子多麼大,多麼低,開始時架子的大小高低要以自己身體骨骼肌肉的舒適度來定。不宜專在筋骨肉體上去苦求,主要是練出身上的拳意來,以找大松大軟、沉輕兼備、上下相隨、內外相合的感覺為主,盡量讓這種感覺的練法充實起來,身上如果未有鬆軟、松沉、松彈、輕靈之感,則難以把太極拳功夫練上身。

十六、啥法子有助於記住拳架動作名稱?

初練拳架的感覺之一是不好記牢動作名稱,如果記不住動作名稱,則製約初學拳架的進程。結合硬記和巧記有助於學習拳架。硬記就是看一遍不如讀一遍、讀一遍不如背一遍、背一遍不如默寫一遍的土法記憶,上了年紀的部分人還是管用的。巧記就是根據拳架中動作的一些編排規律進行記憶,以楊氏太極拳115式大架為例說明,比如凡是「攬雀尾」接下去的就是「單鞭掌」了,又如凡是「白鶴亮翅」過後就是「右摟膝拗步掌」了,再如凡是「如封似閉」過後就是「十字手」了。第三段的第82式「右倒攆猴」至第100式「高探馬」與第二段的第22式「右倒攆猴」至第40式「高探馬」是相同的,知道了這些規律就較好的記下了。另外,用自編口訣或脫口說去增強對動作的記憶也有效。

十七、觀察老師示範是初學者學習拳架的重要途徑嗎?

觀察老師示範是初學者學習拳架的重要途徑。怎樣觀察示範呢?俗話講「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如果觀察不得法,可能只能看「熱鬧」。觀察教師示範的方法主要有四種。一、整體觀察,指對太極拳的完整動作進行全面觀察,了解動作的來龍去脈和基本運動過程。習練之初,首先應該對拳法有一個完整的概念。二、局部觀察,指對動作的某一部分進行觀察,了解其細節動作的健身作用以及動作要領和做法。三、重點觀察,指對難點動作進行有目的的重複觀察,加深印象,強化正確動作概念。四、對比觀察,則是指在教師與學者之間、學者與學者之間、正確動作和錯誤動作之間進行對照觀察,找出差距,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十八、網路教學有何特點?

對於時間和經濟有實際問題的外地太極拳愛好者來說,做網路學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實話實說,網路學生的教學品質肯定比不上面授學生,更比不上拜師徒弟,現在沒有哪種教學形式可以超越言傳身教。但做網路學生比不做的要好,因為做明師的網路學生,拳理拳法的大方向是正確的,教材中的練功習拳之法經過了多年多人的實踐印證,練之有效。通過網路教學可以解惑傳道、輔導答疑,總比沒有函授老師而單憑書本、影碟影片的自學要好,少走較多彎路。也比跟一些不明拳理、不曉練法的名師學拳要好,功夫沒練出而腰或膝已傷痛的名師學生還大有人在。

十九、什麼教學方式都比不上言傳身教嗎?

太極拳是身體力行的技藝,語言、文字、影像都無法確切地記錄身體力行的感覺,經過體悟身知的老師,圖譜影像等載體無法把這個過程反應出來。影片講解、文字解說、3D圖片講解做得再好也不能超越言傳身教,所以說,言傳身教是傳授太極拳最好的教學方式。有些動作和練法要領,單看老師示範講解還是不夠清楚的。學練太極拳的如何具體運作,用語言來描述表達,其準確性的難度是很大的,某些細節內容會有語言不盡達意,故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說。辯證的說,書本中文字、圖片講解形式的缺點是平面和靜止,無法表現太極拳的立體和動態;影片影像形式則沒有文字、圖片形式的缺點,老師向學生講解練法和要領,自學者是在旁聽旁看,其實,沒有老師在旁邊校正動作,是圖片和影像形式自學時的共同缺點。言傳身教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面對面的零距離接觸,學生有什麼樣的拳病,老師看了發現問題,就能及時糾正。這是以影片講解、文字解說、3D圖片講解為主的自學方式做不到的。

二十、怎樣理解「一層功夫一層理」?

學習太極拳,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永無止境。須漸修方能頓悟。但一層功夫一層理,不到一定的境界,憑現有的體會去揣摩拳理拳法,必有隔閡。功夫不到,耳食為知,終屬虛妄。習功學拳的心切是好事,但過於心切求成,未免有些貪嗔,失去了平常心。如未到合適的時候,有些拳理跟你說出來,動作變化你也做不出來。內家拳是有為無為之法,不要給太極拳過多定位。層次變了,練法也會變了,感受也就變了,對其認識也將會改變,功夫和技藝都是一層一層長上來的。由於各人的悟性不同,有些人能邁過這道阻礙進步的「坎」;有些人則被「坎」卡住而過不去了,這就需要明師或高人的言傳身教。

二十一、正宗與功夫、真傳與練法劃得上等號嗎?

正宗與功夫劃等號嗎?其實正宗與功夫不劃等號,真傳與練法也是不劃等號。有人認為師承正宗便有好功夫,也有人認為真傳就有好練法,實際不一定是這樣。有些太極名師、名家的師承是正宗的,但身上功夫並不大好,有些練法並不夠好,究其主要原因是各人練功習拳的刻苦程度和領悟與體悟的差異。比如在重點名校高中讀書的應屆畢業生,同班有人考上清華、北大,有人考上普通本科,有人連大專也考不上的,難道你說考不上大專的人不在這所重點名校高中讀過書?修習太極拳不僅要有名師傳授拳理拳法,最重要的還是靠習武者自己鑽研、領悟、苦練。我恩師林墨根先生苦練悟道,「寧願餓飯,不願餓拳」,常這樣對徒弟說:「攀高無捷徑,唯有練練練!」這是他的真傳,因為他老人家就是這麼一直走過來的。

二十二、資深者等於功深者嗎?

太極拳名師林炳堯說:「誰肯下苦功,有成就,誰就可以成為老師。資深不是資格,練不好,就沒有資格,後來者可以居上。」我認同林炳堯所說的有成就的後來者可以居上,如改成「誰的領悟較好又肯下苦功,有成就的後來者可以居上」,那就更完整了。資深的太極拳愛好者不一定是功深的太極拳愛好者,資深不等於功深。所以說,在請教同門師兄或門外拳友時,資深師兄或資深拳友的理解認識,未必是可信度最高的。你如果明理認得練拳方向,那麼就會心中有數了。

二十三、看書學習太極拳能行嗎?

對於太極拳愛好者,看書自學太極拳,實在是無奈之舉。如果身邊沒有教拳明師,看一點書總比不看書為好。看書學習太極拳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準備階段:書本上圖解的技術動作,是按照太極拳圖解法描述的,文字解說中使用術語較多。二是摹習階段:摹習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地學,摹會一式,再摹下一式,不能貪多圖快。三是充實階段:摹習隻學得了動作的外形,還需自學有關拳理,以理論指導運動實踐,使動作做法符合所學拳術的技法原理,體現該套拳架應有的特點。看書學習太極拳還有以下好處:直接看太極前輩留下的經典論述,免得被一知半解的所謂老師來誤導。王宗嶽的《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武禹襄拳論》、《李亦佘拳論》,都是寶貴的太極拳經典。楊澄甫的《太極拳之練習談》、《太極拳術十要》、《論太極推手》也是太極拳的重要論述。對於已被司機領入門又有小成的練拳者來說,研練太極拳可以通過看書來博取各家各人太極之長,這樣會有助於開闊自己的太極視野,有助於校正自己的太極認知,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技、藝、道。

二十四、在本地找到對練之人怎麼辦?

對練推樁、守樁和推手的實際問題是需要在本地找到同門師兄弟或者是合適的太極拳初學者,如果在本地找到對練之人怎麼辦?依我之見,與家裡孩子、愛人對練也可以,能到達一定的功效,比不對練要好。與家裡孩子、愛人對練時,規矩得改變,像較高水準的棋手與較低水準的棋手對弈時,要「讓棋子」或「讓出棋先機」。怎麼「讓」?比如與同門師兄弟對練守樁時是站低架大步的,叫孩子、愛人推自己時則是站高架小步。又如與同門師兄弟對練守樁時是用雙手分別輕貼對方身體有關部分聽勁的,叫孩子、愛人推自己時則是不能手貼對方,而是空手用意。再如與同門師兄弟對練守樁時是推自己胸膛的,叫孩子、愛人推自己時則是可推自己的腋窩、肩膀、小肚、腹股溝、髖關節等薄弱部位。這樣的降低對練門坎叫孩子、愛人推自己,不要小看孩子、愛人個小力弱,自己還真的守不住樁步哦!得對練一段時間才能適應,適應了就提高了守樁功夫。

與孩子、愛人對練推手也一樣,要讓出「松沉之重」。與孩子、愛人對練推手時,要用「輕中有沉」的技法和「隻化不發」推法,要像恩師林墨根先生所說的「對練推手不宜以勢力欺壓人家」。所謂「以勢力欺壓人家」的推手,就是以自己身高、體重、力大、勢沉與人蠻推。只有「松沉之輕」的推手技法,才能練好「捨己從人」和懂勁功夫。以「輕中有沉」的輕手與孩子、愛人「沾連粘隨,不丟不頂」的推起來,如練到位,還真的是不容易呢!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孩子,肢體動作的生理靈活比起四十歲以上成年人要佔優勢。人的慾望越少就越有利於心靜體松,孩子在這方面也佔優勢。

二十五、太極拳武功上身的秘訣是什麼?

媒體記者採訪太極拳名家鄭曼青時問:「在大部份武藝行中,學生的造詣均會接近老師,或高過老師。何故你的學生沒有人能接近你。不管他們進步如何快速,其水準均低你遠甚。可有何秘訣?」鄭曼青先生回答:「不錯,是有秘訣。但是此秘訣太過簡單,簡單的幾乎令人不敢相信。但是你又非信不可。否則你就無法成功。其秘訣僅為:你必須身心放鬆,你必須長時間接受失敗。你必須投資於失敗,否則你就無法成功。我有如今的成就,是導因我把驕傲置之於一旁,相信我老師的話,把身體放鬆,心靈靜定,隻讓氣隨意行。開始時常使我遍體受傷。有時我會被重擊而跌至失去知覺。但仍堅持下去。聽老師的話,注意我的氣。在慘敗時我會忘了驕傲、焦慮、及自我。把自己身心完全騰空而全部讓位於氣,漸漸的我的技術進步了。直到這時我的反應才變得靈敏。可使化與打於瞬間完成。我的學生或是不相信這一套,或是雖相信而不熱心追求,何能得成。」

二十六、怎樣認識「生活中處處有太極」?

太極拳來源於生活,我們練習健身養生、修心養性、防身功夫的太極拳就是要回歸於自然。前輩們告訴我們:「萬法歸一,道法自然。」,宜與自然規律相合,這樣練法功效才好。我認為,太極拳的拳理博大精深,太極拳的拳法亦浩如煙海,但是不宜給太極拳披上神秘色彩的外衣,因為不利於人們正確的認識傳統太極拳;也不宜給太極拳配套玄學的講解,無法用科學、通俗的話語詮釋的東西,是不利於太極拳的教學與推廣。如果太極拳愛好者注意觀察,就會看到或想到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體現了太極拳的拳理拳法,正是生活無處不太極。太極拳明師李光昭談太極拳道說:「如果有朋友非要執著地問:拳在何處?我的回答是:拳在拳裡,更在拳外!拳在心中修拳裡之功,拳在拳外得拳外之妙!太極拳的修鍊,除了每日的盤拳走架、揉手找勁的行功練拳之外,更是要把拳的修為生活化;行住坐臥無時不拳、無處不拳。只有這樣才能『妙手一揮一太極』而『道法自然』。當你在車站等車時,是否能雙足平松落地而與大地相融一體?當你登上汽車有座位而不坐,此時能否內外松沉而與汽車相合而行?當你清晨手握牙刷刷牙時,是否能有牙刷雖小重千斤的舉輕若重之感?……許許多多平日生活中看似與拳無關的大事和小事,只要心中有拳,都可融化於拳中,做到處處有拳、時時修鍊。拳只有回歸自然而生活化,才能用時做到:敵我雙方未觸之時,不知何者為用;已決之後,亦不知用者為何。正所謂有觸即發、有感即應;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這時便真正進入了拳的『應物自然』之奇妙境界。」練拳確實需要如此,太極拳只有回歸自然而生活化,才能較快提高習拳的技藝。

二十七、何謂「學拳容易改拳難」?

「學拳容易,改拳難。」是拳諺所雲。這句話中所謂「學拳容易」是指那種不認真又不嚴格要求學習的情況。從人體的生理規律來看,我們學習每一個動作都是受意識支配的,形成動作技能要經過泛化階段.分化階段.穩定階段,直至達到動作的自動化階段。所謂自動化是指動作非常熟練,大腦皮質對動作的意識反映和意識支配逐漸減少,甚至可以暫時變為無意識的條件反射(有別於隨意動作)。動作越熟練,意識支配的成份就會越少。這是因為在學會動作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後,大腦皮質運動中樞內支配各部分肌肉活動的神經元在機能上進行了嚴格的排列和組合,構成了固定的「型「和格局。在生理學中,把這種系統性稱為運動動力定型。無論是建立正確的動作,還是形成錯誤的動作都是如此。如果形成了習慣性的壞毛病,改起來就難了,對以後的提高是很困難的。國外有名師說:「學拳容易改拳難,那是外家拳的說法,搬來用在太極拳上,是大錯特錯,太極拳是改拳容易學拳難。」我則不認可這樣的說法,通過長期的教拳實踐觀察而發現,對太極拳而言,改拳難,學拳亦難。我根據練拳的不同層次需要而對徒弟和學生改拳,部分人說了多次到現在還改不過來呢!拳圈內有「一年學拳三年改不完」之說,有些老練家說:更甚者十幾年改不好,也有貽誤終身的。所以說,初學者開始習練太極拳時,身、眼、步、手和方向角度必須按照拳法拳理要求,循規蹈矩而不得有隨意性。做到外形規矩,打下正確的姿勢動作基礎,如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則更好。

二十八、一字之差的謬誤大嗎?

太極拳名家郝月如先生在其《武式太極拳的走架打手》一文中提出:「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一字之差,理解就不同了。內涵不同,技術要求也不同,練出的太極功夫就會差別較大。太極拳名師王壯弘先生認為太極拳應是「四兩拔千斤」而不是「四兩撥千斤」,他認為撥是力量,不合太極之拳理;拔是重量,符合太極之拳理。太極拳要用八門五步偏沉則隨將對手來的力化於無形,沉下腳底,然後用反彈力加上自身重力還給對方。例如聽勁是太極交手的基本勁道,一般來說是以皮膚觸覺,再以意聽勁。很多人在經過一階段的推手練習,最能體會的是手上聽勁靈敏了許多,對方來勁手上就能變,但這種東西到一定層次就長不了了,因為那是梢節。再往下應訓練用脊來聽,因為這裡離發勁點最近,這裡聽清了,發出的東西總會比對方快。拳論有雲「多誤捨近求遠」。說明許多人只知道手聽和手發,這是對「近」的理解和認識有誤所致,於最直接的離最近發勁點的聽和發卻不知道,這就是誤在「捨近求遠」啊!再如太極拳名家金仁霖說:「楊家老譜上面講的腳,實際上是腳根,一字之差導致了大量的謬誤出現在拳家當中。」以上四個例子正如拳論中雲:「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辨焉。」

二十九、師兄的太極拳東西等於師父的太極拳東西?

在同門內,師兄弟之間的相互交流心得體會,師弟向師兄討教或師兄主動輔導師弟,都是正常的好事情,有利於共同進步。不過有些人存在這樣的認識誤區:認為師兄的太極拳東西是等於師父的太極拳東西,跟師兄學就等於跟師父學,因為師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師父傳授的嘛!不一定再等師父糾正了。「師兄的基本功、拳架、推手都是師父傳授的」這句話不假,但說得不夠準確,不是像照相底片可以拷貝出一樣的相片,有可能因「所謂差之毫厘」而「謬之千里」,所以辯證的說:師兄的太極拳東西不等於師父的太極拳東西,學拳的人要仔細辨別這個道理,尤其是對於學練重要的內傳功法和感覺推手的勁法勁路、技巧時宜注意這個問題。

三十、何為「內外有別」的傳功授拳?

不少有傳承的老師是內外有別的傳功授拳,這是以前特定社會環境的授拳規矩,一直傳到現在。瞿世鏡先生在文章中說:「楊家授拳分三步,為拳法、用法、心法。楊家教授拳法內外有別。一般學生,集體練拳,一位師兄示範帶教,澄甫公端坐觀拳。練完略作講評,當天算完畢。行過叩頭拜師大禮入室的弟子,澄甫公個別傳授,每次一個動作,講清要領,反覆糾正。第一步是教拳法。有養生與技擊兩路……第二步是教用法。楊式太極拳用法有兩個特點。其一是變化多端,一式多用……第三步傳授內功心法,最為嚴格。弟子叩頭師正式入門之後,須經多年考察。拳法基礎紮實,用法熟練,人品高尚,方可傳授內功心法。按楊門規矩,『心法不傳六耳』(附註:『法不傳六耳』指秘傳不能讓第三者知道的意思),必須閉門單獨傳授,學得心法之後,不可隨便泄漏。所謂心法,是內氣內勁運行之路線。心法未能貫通,則所用之勁仍為腰腿勁,尚非純正內勁。」

修改補充於2018年12月5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