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部電影裡的每個角色,都是真實人物本色出演

在去年六月舉行的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中,以《何以為家》(Capernaum,原名《迦百農》)奪得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大獎的黎巴嫩女導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來到上海,出席該片的展映活動及觀眾見面會。時隔十個月後,拉巴基又應邀遠道而來,參加在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舉行的由上海國際電影節主辦的“電影學堂”,也為將於4月29日在中國公映的《何以為家》預熱。值得一提的是,它也是首部在中國公映的黎巴嫩電影。

娜丁·拉巴基

由於這是以交流電影創作為主旨的“電影學堂”活動首度舉辦,上海國際電影節中心主任傅文霞、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執行院長何小青也特意出席致辭。而本次活動的重點就是娜丁·拉巴基與上海大學電影學院碩士生導師舒浩侖以對談的形式,與現場觀眾及上海電影學院的學生分享創作《何以為家》的幕後故事。

身為一個導演,能做些什麽

影片《何以為家》以身為敘利亞難民的小男孩Zain狀告父母擅自生下自己為開端,用倒敘的形式回顧他並不漫長的人生中的一段段艱辛往事,其中涉及難民的合法身份、未成年人的包辦婚姻、外來務工婦女的生育權(黎巴嫩政府規定,外來務工婦女必須放棄生育權,只要懷孕,就立即喪失一切權利被遣送出境)、人口買賣等黎巴嫩當下最棘手的社會問題。

《何以為家》預告海報

去年六月造訪時,娜丁·拉巴基談及了她的拍片感悟及電影觀等話題;這次面對許多將來也要以電影為業的學生,她的分享則更為細節化,從想要拍攝這部電影的初衷,一直講到拍攝時用到的具體的指導方式,不論對理解影片本身,還是拉巴基的導演理念,都有所啟發。

“在黎巴嫩,有將近一半人口都是難民,街上隨處可見沒辦法去學校上課的難民小孩。看到他們,我時常自問:身為一個導演,自己難道對這一切都無能為力嗎?之後,我看到了那張在全世界流傳很廣的照片,就是穿著紅衣的難民男孩Aylan躺在土耳其海灘上,我就在想:如果他能開口說話,那麽會說點什麽?”正是處於這份電影人的責任感,促使拉巴基考慮拍攝一部以難民小孩為主人公的影片。

《何以為家》劇照,主人公的扮演者Zain就是難民

有了這個拍片的想法後,拉巴基就著手開展調查,因為希望影片能反映黎巴嫩難民最真實的境況,調查一做就是三年。期間,她穿梭於黎巴嫩的大街小巷,“包括貧民窟、監獄、法庭等許多場所,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調研”。對此,拉巴基解釋:“因為我沒有權利去憑空想象他們的生活狀態,所以只能親自去看、思考,並把這些全都記錄下來。”

許多段落是演員即興發揮

也是出於盡可能還原真實的考量,除了拉巴基本人飾演的律師之外,影片中的所有角色都起用了非職業演員,主人公的扮演者Zain就是劇組在街上發現的孩子,是來自敘利亞的難民。“因為父母都是難民,Zain沒辦法去上學。我們遇到他的時候,他完全不識字,就連只有三個字母的自己的名字也不會寫。因為長期營養不良,開拍的時候他明明已經12歲了,可是看上去只有10歲的樣子。”

一方面,起用非職業演員可以呈現角色最原生態的樣貌,另一方面,對於導演來說,則是不小的挑戰。據拉巴基透露,包括成年角色在內,演員中的很多人不僅本身就是難民,而且有很大一部分還是文盲,因此拍片時慣用的導演坐在監視器後指點江山的做法,在執導《何以為家》時根本行不通。“他們手上沒有劇本,全靠我解釋給他們聽這個場景裡發生了什麽事,然後我會讓他們自己去做反應。所以,我在現場總是在不停地走來走去,不停說話。結果這給剪輯帶來不小的麻煩,因為我的聲音都被錄下來了,而且同一個場景前一條和後一條的台詞、走位什麽都不一樣。”

大師班合影

不過,對於真實嚴苛到“想要像紀錄片”一樣的拉巴基來說,不僅非常規的拍攝方式不值一提,就連原先寫好的劇本也可以捨棄。“其實,成片裡的許多段落都是最初劇本裡沒有的,純屬演員在片場的即興發揮,比如開頭Zain幫姐姐洗內褲等。”拉巴基揭秘道,“還有Zain的姐姐被送走,他跟在車子後面不斷追逐的那場戲。我劇本裡寫的是,他跟媽媽呆在一起,目送姐姐離開,可是開拍當天,Zain就那麽跟著車子一直跑一直跑,我們整個劇組也就像瘋了一樣跟著他跑了幾個小時。”

正是因為有許多意料之外的、真情實感的流露,令拉巴基在剪輯時變得難以取捨。“初剪的版本長達12個小時,是現在成片的六倍。”不過,有一個角色的戲份卻被拉巴基毫不憐惜地大幅刪減到最低限度,就是她本人扮演的律師。“因為我發現整部電影裡所有人都是真實生活裡的人物本色出演,只有我扮演的律師不是,所以感覺有點虛假,格格不入。”

在對談的尾聲中,拉巴基表示,她也不知道自己的這部電影能對現狀帶來多大的影響,但一些事正在改變。首先是去年跟她一起來到上海的Zain,如今已告別難民的身份,和自己的雙親一起去了挪威生活,並且和同齡的孩子一樣,可以在學校裡接受教育;此外,她也表示,已經跟當地政府的相關部門有所接觸,希望像電影裡的Zain那樣無處安身的難民孩子能越來越少。

結束中國之行後,拉巴基就將在下月前往法國坎城。這次她的身份不再是參與獎項競逐的導演,而是擔任“一種關注”單元的評審團主席。在媒體採訪環節,澎湃新聞記者就她認為的“好電影”的標準發問,拉巴基表示,她不喜歡那些明確給出對錯價值判斷的電影,欣賞的還是以真情實感打動人心的作品。毫無疑問,她的《何以為家》也正是這樣一部作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