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距離真正的沉浸式藝術還有多遠?

中國藝術現場 關注正在發生的藝術事件!

ID:art-coco

在CAC實驗室裡,與Fito Segrera談論關於“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項目的整個藝術實踐面貌,直擊科技與駐地計劃兩者之間未來可能性。

CAC實驗室一角(攝影/徐佳蕙)

上海新時線媒體藝術中心(以下簡稱CAC)不久前公布了新一輪“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項目的征選主題:算法繆想,把目前人工智能存在誤差的原因從技術不成熟拓展到人類自身理解世界方式的局限性,甚至更深入的層面,以思考智能系統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及顯現出的問題,並將對這些問題的研究與藝術表達相聯結。2015年“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在CAC創立,除第一年外,每年舉辦兩屆,每屆在全球範圍內選出一位藝術家在CAC實驗室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駐地創作,提供1萬美元研究經費,並提供實驗室內的設備協助創作,如OptiTrack運動跟蹤系統、雷射切割機、頭戴式oculus rift DK2、3D印表機、各種電子元件等。

作為國內首家聚焦於媒體藝術創作、研究、交流的藝術機構,CAC“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同樣把科技與藝術結合的可能性當作研究對象。不同於其他強調在地性的駐地項目,CAC“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更像是個實驗室項目,上海的多元文化與面貌似乎只是其中的點綴。有趣的是,在探索技術的藝術表達的同時,技術自身發展對於駐地項目這種形式的潛在威脅也悄悄滋生,讓人更加好奇科技、駐地計劃這看似關聯不大且各自勢頭猛勁的兩者未來的面貌。

“航空晚宴RMX”體驗活動現場,2018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在CAC實驗室造訪了CAC研究/創作主任Fito Segrera,他從豪爾赫·塔德奧·洛薩諾大學畢業後獲得紐約帕森斯設計學院藝術碩士學位,他的創作集中探討了虛擬世界的本體、人與機器的融合、混合現實等質疑自然與人工界線的話題,“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的歷屆主題都出自他當時的研究,獲獎藝術家也將在CAC實驗室中與Fito共同工作。

Q:“2018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的主題是“算法繆想”(i-learn: the algorithmic delusion),能不能介紹一下這個主題?

Fito:每次“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的主題都是根據我正在研究的內容確定的,最近我正在做人工智能的相關工作,但我的關注點是這些領域中出現的錯誤。目前人工智能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我們更希望能通過探究人工智能存在的瑕疵、故障、失誤和局限性來理解在技術背後真正發生了什麽,同時也探索從這些技術失誤中能產生怎樣的藝術表達。另一個原因在於人工智能目前是個非常熱門的話題,有很多的相關討論在持續進行中,這意味著藝術家也會越來越多地去探索這方面的話題,這也是我一開始研究人工智能的原因。這次獎金項目我會和其他藝術家一起探索人工智能技術的失誤及其背後存在的可能性。

“航空晚宴RMX”體驗活動現場,2018

Q:“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的創立背景是什麽?

Fito:它是我2015年來上海之後創立的,當時我完成了在紐約的藝術與技術碩士課程,我的教授張尕推薦我來CAC,根據自己的作品做這個項目,所以我在2015年搬來上海創建了“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每年的獎金主題是根據我們在CAC實驗室的研究去確定。

Q:你們一直在做科技與藝術的相關研究?

Fito:沒錯,我們探究的這塊領域或許用新媒體藝術來稱呼是比較容易讓大家理解的,但我們的方式是基於研究的。比如更傳統的創作方式會考慮形式、色彩、美學或者概念,我們也會考慮到這些,但它們背後的那些技術對我們來說更加重要。像畫家會探索不同的繪畫技巧,我們也會探索不同技術在藝術領域的可能性。我們要看現在的科學家、工程師在做些什麽,看他們的研究成果和核心概念,從中找到我們感興趣的部分,進而思考它們在藝術領域能產出的形式、形狀等具體問題,所以我們的工作需要測試、犯錯、再測試,直到成功。

Andrej Boleslavský,《Hide&Seek》截屏,2017,CAC實驗室項目展:“位錯”

Q:獎金的評選標準和過程是怎麽樣的?

Fito:我們的征選都有很具體的主題,所以會首先過濾掉不扣題的以及和藝術無關的申請,剩下的那些符合主題的申請會由我們的國際評委團隊一起來篩選。評選標準第一是整個方案的原創性,然後還有申請人的過往經歷,雖然我們也非常渴望能有年輕藝術家加入,但我們必須確保藝術家有足夠的經驗來推動自己項目的順利進行,有時我們收到的申請是極具野心和創造力的,但藝術家並沒有經驗實現自己的目標,因此我們也會注重觀察申請者之前的工作經歷。會說英語也是很重要的,我們是一個國際化的團隊,在工作過程中會同時使用中文和英文。另外還有個考量標準就是對預算的使用,申請者需要解釋他們將會怎樣使用獎金,我們需要一位能理智分配預算的藝術家,以保證項目的正常進行。

Q:整個駐地項目的過程會持續多久?

Fito:征選過程會持續一個月至一個半月,接著會開始大約一個月時間的評選過程,評選出獎金獲得者後,藝術家將來到上海進行為期三個月的駐地創作,所以每期項目將會持續大約半年的時間。

Q:獎金的來源是什麽?

Fito:CAC本身是非營利機構,賺錢並非我們的主要目的,我們有時會依靠收取門票等來稍微平衡一下收支,但我們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我們的創建人,即讚助人張慶紅先生,他的一家公司是直接對口讚助CAC的,對此我們也非常感謝他。

CAC實驗室一角(攝影/徐佳蕙)

Q:駐地藝術家將在CAC實驗室進行創作,能不能介紹一下這個實驗室?

Fito:我是CAC實驗室的負責人,駐地藝術家將會來到實驗室和我一同工作,這裡有我們工作將會用到的各種工具。根據我們獎金主題的不同,我們可以選擇在CAC實驗室或者CAC太空進行創作,需要較大太空的話,我們會在CAC太空裡進行。在CAC太空裡有一塊公共太空裝備有一套運動追蹤系統(motion tracking system)可以進行全身追蹤,藝術家可以在那裡運用這套設備。之前我們也有利用無人機的實驗,也是在大太空裡進行的。在CAC實驗室和CAC太空裡,我們會提供各種藝術家需要的設備,以供他們進行研究創作。

Q:隨著AI、VR等技術成為媒體討論的焦點,你們收到的申請在品質或數量上有什麽變化嗎?你對於藝術與科技融合的趨勢怎麽看?

Fito:以AI為主題是從我個人的角度出發的,我是一個有著科技背景的藝術家,可以說我像一個程式員或者開發員,我也做物理計算(physical computing)、機器人(robotics)和其他技術,在這些技術中AI是最難的一個,這是一種很複雜、很困難的編程方式。現在有一些很棒的軟體工具,比如谷歌開發了一些工具可以讓有中等開發經驗的人來探索AI,但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仍舊難以使用這些工具。所以並非所有藝術家都能進入AI的語境,基本只有電腦科學家才能深入這項技術,而且藝術家是否研究AI不僅有技術的門檻,也取決於藝術家對這個課題是否有興趣,這樣人數就會更少一點。9月將有一個AI大會在上海召開,這也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去考察我們與藝術家及其他研究人員能進行哪些項目合作。

Q:駐地項目在CAC整個系統中扮演怎樣的角色?

Fito: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藝術家來CAC進行駐地創作當然是首先推進自己的項目,這也是整個項目的焦點,但同時我們也會策劃一些與其他部門共同合作的項目,讓藝術家和CAC的整個部門都從駐地項目中受益。比如我們有藝術家講座、開放工作室等公共項目,在駐地項目的尾聲也會有一些駐地結果的呈現,比如前不久就進行了為期一周的“航空晚宴RMX”體驗活動,是上一屆獎金獲得者馬蒂亞·卡薩萊尼奧(Mattia Casalegno)的駐地創作,他的作品比較適合以這樣的方式來體驗。之前還有一些偏裝置性的作品,我們過去幾年也會在年底之前進行集中展示。駐地項目的相關活動方式是根據作品不斷進行調整變化的,我們盡力讓該項目與其他部門都能有效互動,使得雙方都能從中收獲更多。

2016年秋季CAC研究與創造獎學金項目——“飄流的房間”現場

Q:像VR等技術成熟後人們能遠程進行參觀交流,那麽強調在場性的駐地項目存在的意義是什麽呢?你覺得駐地項目也會像藝術本身一樣受到技術的衝擊嗎?

Fito:我覺得這一切都取決於駐地項目的主題。我們當然更希望藝術家能夠物理在場,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以上我說的那些活動,觀眾才能和藝術家有物理接觸、有更好的交流理解,講座、工作坊等是沒法通過VR很好地實現的。我們團隊也會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遠程工作,這些技術是很棒的,但離取代真正的物理身體交流還有很長一段距離。如果你要問我們能否通過類似VR這些技術來進行一次“研究與創作學術獎金”項目,我覺得除非項目的主題如此,那麽這種方式會成為整個項目研究的一部分,如果不是這樣的話,我覺得藝術家沒有原因不願意自己來到這裡進行交流創作。在這裡我們可以提供很多藝術家所需的設備,同時來上海工作也是一種很棒的體驗。

Q:所以在做了這麽多關於科技的研究之後,你們始終認為駐地計劃所強調的這種物理接觸是非常重要的?

Fito:沒錯。這些問題背後有很強的哲學意味,比如智能與身體、意識的關係,科技對肉體的改造或取代等等,但對我來說我更感興趣的是從藝術的角度進行探尋,或許我們之後也會通過藝術結合科技的方式進一步探究這些問題,不論是通過裝置藝術、雕塑藝術、聲音藝術或任何形式來呈現。但我認為,我們離實現真正的沉浸式技術還很遠,我們當然擁抱並期待各種可能性,我們也都是實驗性的新媒體藝術家,但目前我們還是堅持物理互動的重要性。

文|徐佳蕙

圖|CAC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