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多少孩子,對父母是一邊感恩一邊仇恨,值得深思

文 / 茄子老師

案例一:

2032年,她剛畢業,就失業了。

她生於2010年,中產階級家庭,父母每月3萬房貸,省吃儉用,讓她上了貴族學校,每年學費12萬。

從3歲開始,每個假期,父母就會帶她去國外旅遊,特別是美國,因為父母想讓她開闊眼界,計劃長大後在這裡讀商學院。

小學進入民辦,課後上了奧數、英語等輔導班,每周末還有鋼琴、馬術、擊劍興趣班,每門課學費都超過2萬元。隔壁同學報的是圍棋和手工藝製作,媽媽說格調不高,沒什麽用。

初中畢業,父母幫她聯繫好美國私立高中,4年學費和生活費200多萬。暑假回家,想和同學打幾盤遊戲放鬆下,媽媽說不能浪費時間在不相乾的事情上。

媽媽說她是個碎鈔機,本可以有個弟弟或妹妹的,但為了集中精力和財力,就打消了這個念頭,畢竟品質比數量更重要。

媽媽還告訴她,只要按照她的計劃,嚴格執行,長大後,她就可以變成一個印鈔機。

到了大學,正如媽媽計劃,她上了美國前50的學校。

這時,中國GDP已經超過美國,媽媽想讓她畢業回國。雖然,美國簽證,她這樣條件的中國學生已經很好拿了。

她回到國內,找了半年工作,至今未果。她不可能一下子進入高級管理層,99%的金融交易員已經變成人工智能,基金經理,投資顧問,80%已被人工替代,剩下20%,就是百裡挑一留下來最拔尖的老員工,公司還在裁員,很少招新人。

媽媽千算萬算,沒有算到人工智能。

總結

其實早在很多時候,很多機器已經開始取代了人工的勞動力。只是媽媽過於關注她的學習,聚焦於和周圍孩子的競爭,沒太關心這些不相乾的事情。

每個當家長的,總想把認為最好的給孩子,精心幫他們規劃好一切,但若每天隻糾結於眼前的棋盤,功利性的去衡量孩子做一件事情值不值得時候,就已經失去了教育的意義,孩子的未來就處於一個被動狀態了。

功利性的教育,更深遠的影響在於,潛移默化的影響了孩子的眼界和心胸。

因為在某個方面,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最終造就人的往往是一個人的眼界和格局。功利性的目的都是短視的,當孩子習慣做一件事情只為了某個目的的時候,她的眼光就無法達到一定的高度來統攬全局,發現新事物,也無法發自內心的熱愛,更不會投入熱情去專研了。

案例二:

50歲的劉某,已是同齡人中為數不多的全日製大學生,畢業後留校任教,因教學成績突出,一路破格提升,39歲就已晉升教授,成為了該校最年輕的教授和中層幹部。

愛人梁某是公務員,如今身居高位,夫妻兩的事業和成就讓很多人羨慕甚至嫉妒。

1984年,生下女兒,取名雯雯,劉某就對丈夫說,咱們家的孩子一定要比別人家的優秀。

然而,女兒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睛,1歲7個月,別人家的孩子都能跑了,她卻還站不穩。除此之外,語言發育也比別人緩慢。雯雯的表現,讓留某很窩火。

最讓劉某失望的是,自從雯雯上小學後,每次考試基本都是及格邊緣。為了讓女兒聰明起來,各種補習班,保健品。最終孩子成績沒有上去,反而人變得早熟起來,但劉某還是沒有停止她對女兒“優秀工程”的打造,業餘時間排的滿滿的,還請各種一對一家教。

當然,請家教的效果是很顯著的,小學5年級期末考試,雯雯破天荒地考了個第一名,被老師成為班裡半路殺出來地一匹“黑馬”,去參加區智力競賽。可結果居然一次搶答器都沒有按上,因為還沒聽懂題目,其他人已經知道答案了。

後來雯雯回想這事,感慨萬分,在日記中寫道:我反應慢,在團隊中總是拖後腿地一個,但是媽媽總不願意承認這一點,她總覺得基因遺傳,我怎麽可能不聰明呢?媽媽地不理解,我很累。

到了初中,媽媽用盡家裡所有積蓄,為雯雯請了名師家教,到了最後被訓練成只要一看題前半部分,就能知道解題思路的能力,所以,每次考試都是並列前茅。

就這樣在媽媽一路的打造下,終於蒼天不負有心人,雯雯考入了中國法政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大學的生活為雯雯開啟了另一扇窗,她希望沒有媽媽的安排,可以盡情享受大學時光,可現實撲滅了雯雯所有希望,一學期結束,她是全班唯一一個高數沒有及格的人。

於是,雯雯的大學生活過的依然如以前,除了學習還是學習。她在日記力用“可憐”來形容自己媽媽:“聰明媽媽生了一個不聰明的孩子,不肯接受現實,可憐!”

畢業散夥,雯雯喝著酒說:“畢業了,我最高興的就是可以不用學習了。這16年的讀書生涯太累,累的我都不想活了……”

參加工作,劉某脫了各種關係,將雯雯送進了一家專業海事律師事務所,司機非常嚴格,雯雯工作還是屢出錯。回家跟媽媽說自己真的無法勝任。可劉某冒火三丈:“你堂堂一個中國政法大學畢業生,才工作一天,就說這樣的話,不覺得丟臉嗎?”

像往常意義,雯雯就是有一百個不願意,也不得不服從媽媽的安排。

年底,事務所舉行年會,大家都展示出自己的才藝,但當點到雯雯的時候,她尷尬站在台上,最後以背一首唐詩解圍。從此,變成了公司可有可無的人,她再次想到離職,想去鄉村小學當一名教師。

媽媽再次打斷她念頭:”留在一個好部門,你才可以找一個好對象。”

終於一個下午,雯雯從部門21樓一躍而下,當場身亡,留下一封郵件:

爸爸媽媽,我一直希望可以成為你們希望我成為的那種人,可是,我始終成不了那種人。我很累,我一直活在不屬於自己的圈子裡,別人的優秀都是用來突出我的愚笨。太累了,就想休息,或許在天堂可以找到我的同類,不聰明,但活得很快樂。

這些文字,讓劉某久久不能平靜,接受採訪時,含淚說:我把家醜外揚,只是想用女兒的生命來警惕其他家長。上帝為每隻笨鳥都準備了一隻短樹枝,而我偏偏要她夠那不屬於她的高枝,結果她從高處摔了下來。回頭想想,我們不就希望她幸福嗎?她不幸福,什麽成績,名校其實都是過眼雲煙罷了。

總結

以上兩個例子,都是功利性教育失敗的典型代表,或許,我們家長要是能換個思路想問題,不要光想著讓孩子墊著腳尖夠上線,把孩子培養成自己眼中的精英,更要保住孩子的底線,讓孩子能在成長中,留一點自己的個人太空。

從小培養孩子享得了福,也吃得起苦的精神,不僅包括體力上的,更要是心理上的,還有那種歸零心態喝從頭再來的能力。

生活太精致了,導致適應力和生命力很脆弱,替代孩子做太多決定了,導致心理應激能力和決策能力很缺失,這是面對未來最大的危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