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譯者手記:失聰是一部喜劇?

戴維·洛奇是一個不走尋常路的作家,在《失聰宣判》的序言中,他特地寫下獻詞,要將此書獻給那些多年來一直孜孜不倦地將他的作品翻譯成各種語言的譯者,對早已習慣為人作嫁的譯者而言,這無疑是一種難得的榮幸。

小時候的戴維·洛奇,來源:Penguin Books

戴維·洛奇出生於1935年,曾就讀於倫敦大學和伯明翰大學,在文學研究和創作上成就斐然。中國讀者對洛奇的接受和了解主要源於其著名的“盧密奇學院三部曲”:《換位》(1975)、《小世界》(1984)和《好工作》(1988)。

博士畢業、又在伯明翰大學教了二十七年書,學院生活顯然是洛奇最為熟悉、最難割捨的領域。於是,在間隔二十年之後,洛奇於2008年為我們帶來了另一部校園小說《失聰宣判》

主人公的失聰經歷以洛奇自己的生活為原型,此時的洛奇少了幾分青壯時期的辛辣和犀利,多了幾分步入老年的寬容與平和。不過,洛奇式的幽默和遊戲依然隨處可見。

對於譯者來說,這既增加了翻譯的難度,也提升了翻譯的樂趣,並讓我們近距離地仰望到了一位娛樂的、賣弄的、高明的、睿智的洛奇。

洛奇是娛樂的

《失聰宣判》中,主人公貝茨教授因為耳聾日益嚴重不得不提前退休,回家當起了家庭婦男,而比他年輕八歲的妻子卻綻放出遲來的青春,事業也蒸蒸日上。

主人公面臨著退休生活的單調及由此產生的心理落差耳聾引發的諸多不便與妻子之間的差距導致的婚姻危機,描述起來是一幅陰鬱、悲涼的風景,但在洛奇筆下,卻變得輕鬆、娛樂起來。

“可我已經老了,爸爸。我已經退休,靠養老金過日子。我有老年人鐵路卡和公交卡。晚上我總是得起來至少一次。而且我聾了。”

作為語言學家,貝茨教授隨手就能拈來一大堆諧音、雙關、暗指、諷喻等語言現象,在話語中將各種晦暗和凝重化為雲淡風輕。

貝茨教授的耳聾帶來了誤聽和誤讀:由於聽不清輔音,non-stick saucepan(不粘平底鍋)就變成了long-stick saucepan(長棒平底鍋),wax-free polish(無蠟上光劑)就變成了laxative porridge(通便粥)。作家對於失聰的“喜劇性”的渲染常常讓讀者忍俊不禁、拍手叫絕。

洛奇是賣弄的

小說中,貝茨教授不僅可以駕輕就熟地引用或改寫菲利普·拉金、托馬斯·哈代、約翰·彌爾頓等人的詩篇,還對話語分析、言語行為、語料庫語言學等大發巨集論如數家珍。和作家一樣,他左手文論、右手創作,十分瀟灑。

這種精英式的學術跨界不乏沾沾自喜的成分。實際上,對前文提到的獻詞,我們絲毫不懷疑作家的誠意,但也能品咂出幾分得意和炫弄。洛奇的作品在世界上的確已經被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這部小說也的確“從英文書名開始就為譯者製造了特殊的難題”

“Deaf Sentence”

作家似乎唯恐譯者和讀者忽略他的用心,還特意從《新簡明牛津英語詞典》摘錄了“sentence”詞條,對不同的詞源和詞義進行解釋。sentence一詞除了常見的“句子”“宣判”等意義之外,還有觀點、格言、感悟等含義。縱觀整部作品,貝茨教授對失聰、死亡等也的確發表過很多有趣的觀點和感悟,說過不少格言式的話語。

由此看來,無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多麽盡心,對作家仍然是難免虧欠的。

洛奇是高明的

這部小說的情節相對簡單,而且主要由日記體寫成,只是偶爾在第一與第三人稱之間轉換。主人公的生活情狀也可用“簡單”兩字概括:

因為聽力缺陷和避免“單邊對話”的尷尬而不得已為之的簡單。

因為退休而社交圈急劇變小後既成事實的簡單。

不過,洛奇卻憑借高明的技藝將簡單的情節串聯成了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特別是展示出他擅長拚貼的拿手好戲,將身邊的廣告、文摘、歌詞、塗鴉等順勢剪貼,為單調的情節和主人公的生活平添幾分趣味和色彩。日記體的形式則無疑十分契合主人公的身份和心理:

當聽說交流變得越來越困難時,遊刃有余地駕馭書面話語的能力就顯得越來越有吸引力。

於是,看這部小說就像真的是在看一個聽覺鈍化、深居簡出的聾人的自言自語、自我欣賞、自得其樂。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架構,全書由二十章組成,開篇是朗巴德效應影響下美術館大廳的無效交流,經由主人公對失聰與失明、失聰與衰老、失聰與治療、失聰與學術等問題的冥思,至第十六章達到“失聰”的高潮,再在一連串的漸降之後結尾。這種架構賦予文本一種不可思議的“隱聲”或“隔音”效果,仿佛敘述者的“失聰”傳染到了文本本身。

洛奇是睿智的

這種睿智不僅基於他的娛樂精神、在專業知識及創作手法上的炫技表達,還在於他讓貝茨教授從塔頂下到地面,成為一位淡定、從容的智者和哲人。

像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貝茨教授雖然自認風雅,卻也常常不能免俗,甚至偶爾還會玩點小曖昧。他體察了漸入老境的不甘、落寞和無奈,親見了象牙塔裡的學術泡沫和不端,以及潛規則與被潛規則。洛奇雖然鼓勵他的主人公在學術疆界上自由穿越,卻始終在暗地裡把握著學術的良知和道德的底線,使貝茨教授有驚無險地度過各種危機,特別是讓他通過對生與死的追問,終於謙卑地彎下身去,重新接受人生的啟蒙。

最後,貝茨教授退出了大學校園,進入了小學一般的唇讀班,在學歷上是降級,在智略上卻是升華。這是貝茨教授對生命的參悟,也是洛奇先生與生活的和解。

簡介:這是學院派小說代表作家戴維·洛奇的第14本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德斯蒙德·貝茨是一位學者——某大學語言學教授。然而不同的是,這位教授不幸患上"高頻性耳聾",不得不提前退休,賦閑在家。與此同時,他的妻子卻因為整形和事業上的成功而面貌一新。失明是悲劇,失聰卻是喜劇。失聰的貝茨教授及其家人,研究"自殺遺書"的美國女研究生,以及貝茨教授每月探視一次的性格孤僻頑固的老父親,一起出演了這出生活輕喜劇。實際上,失聰只是故事的切入點,對衰老與死亡的感悟,才是這本小說的主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