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水的地方就有樹,“水鄉”荊州布局全域生態林網

滔滔長江水,蒼蒼雲夢澤。

荊州,地處長江中遊江漢平原腹地、洞庭湖北岸和千湖之省的古雲夢澤衝積平原, 全境483公里長江岸線,佔全省長江過境裡程近半,所轄8個縣市區全部臨江。富水之地亦是水患之地。境內襟江帶湖,河網交錯,湖泊密布,版圖面積的1/4為水域面積。多少年來,人與水爭地、水與人為殃,人們曾長期遭受洪水肆虐。

在這裡,守護長江,也是守護城市,守護人民。

近年來,湖北林業系統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大力推進生態工程建設。荊州市發揮平原湖區優勢,巧做林水結合文章,建設點、線、片、環相互支撐結合的生態林網,實現城市功能與生態改善雙贏、城區和鄉村協調發展,譜寫出一曲平原湖區的綠色壯歌。

荊州布局全域生態林網

興林護碧水

江水在綠蔭中流淌

9月13日,監利縣柘木鄉八姓洲。一片直連長江的洲灘上,湖北日報全媒記者看到,一棵棵今春新栽的中山杉、池杉整齊排列,長勢喜人。幾十米開外,就是水流湍急的長江荊州段。這裡素有“萬裡長江,險在荊江”之稱,直線距離不過200公里的江面,曲折出337公里的河道。九曲回腸的荊江大堤,一邊是富庶美麗的江漢平原,一邊是呼嘯而來的江水,仿佛一匹不安分的烈馬。

馴服這匹烈馬,是世代荊楚兒女的夢想。為改善長江生態、守護江堤安全,自2012年起,省林業廳指導各地實施長江防護林工程,有效保護農田,減少牲畜上岸堤對植被的破壞,在汛期減緩洪水波浪對堤坡的衝刷損害,為長江築起強有力的生態安全屏障。

荊州市委市政府以創建省級和國家級森林城市為抓手,大力推進綠滿荊州行動,全力推進國土綠化工作,重點實施長江防護林建設工程。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160萬畝長防林建設任務,工程區森林資源持續增長,生態環境有效改善;長江流域洪澇災害得以根治,防護功能明顯增強。

多管道拓綠

“水窩子”披上“綠被子”

地處平原,水系發達,荊州市森林資源總量不大,森林覆蓋率較低,造林綠化一直是當地生態建設的短板。在市林業局局長楊少華看來,林業部門不能僅僅只是栽樹,更要為黨委政府分憂,扛起社會責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打造複合、完整的林業生態系統。

濕地保護與修複是長江大保護的重要內容之一。荊州市濕地資源豐富,著力將造林綠化範圍向湖岸、洲灘、河渠等區域拓展。在省林業廳濕地中心的指導下,沙市區在長湖濕地沿30公里湖岸線,種植中山杉6萬餘株、楊樹2萬餘株和其他綠化植物5萬餘株。石首市在山底湖、三菱湖、陳家湖等重要濕地打造環湖防護林體系,完成環湖林帶3000畝。警察縣在淤泥湖和牛浪湖分別建設10公里環湖林帶。一條條風景線、生態線在湖邊、河邊、灘地崛起。

據了解,自“綠滿荊楚”行動啟動以來,荊州市突破林地資源瓶頸,找縫插綠、見縫插綠,多管道拓展綠色太空,全市森林面積已達483.47萬畝,森林覆蓋率增至28%以上。

借綠來生金

探索生態立體種養

今年,全省啟動了長江兩岸造林綠化工作,荊州市將長江防護林、水系林網建設、城市綠化、通道綠化等一系列生態建設項目,重新高標準謀劃,力爭實現綠色提檔更新。顯著變化之一,正是主推樹種的改變。

據了解,此前,荊州市結合長防林建設,采取林糧間作模式栽植楊樹,收效較好。近幾年,楊樹資源在市場過剩,且純林易產生病蟲害,急需尋找新的替代樹種。“林業工作要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變化,要加快實現經濟導向向生態導向轉變。”荊州市林業局副局長宋文傑介紹,經慎重對比、實驗,他們已選定更為耐濕、長壽的中山杉為新主推樹種,並結合農業生產實際,積極探索建立林業生態立體種養模式,希望打造“中山杉-蝦-稻”“中山杉-蓮-蛙”樣板,實現農林互補、種養共贏、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兼收。

一望無際的洲灘造林,寬廣筆直的通道綠化,壯觀的環湖林帶,秀美的城郊小公園,從江南到江北,從城市到鄉村,如今,古城荊州處處綠色蔥蘢。(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