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教培機構“一窩蜂”轉型素質教育培訓?非最優解需防“新內卷”

學科類培訓基本沒有營利空間了,轉到非學科類培訓去!

在《關於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下文簡稱“雙減”意見)發布後,校外教育培訓機構,都在謀劃轉型。布局非學科類培訓,是各教培機構幾乎一致的選擇。

事實上,據媒體報導,早在“雙減”意見發布前,新東方、好未來在蘇州市設立的多家公司集體變更了經營範圍,其中新增了藝術、體育、科技類培訓、中小學生校外託管服務等合規項目。堪稱線下校外培訓機構業務轉型的風向標。

由於“雙減”意見明確,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統一注冊為非營利性機構,不能進行資本化運作,不能利用節假日、雙休日以及寒暑假期開展學科類培訓,學科類培訓業務已經不好做了,即便各地執行“雙減”有不同的節奏,但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含外語),甚至高中階段的學科類培訓,都將被從嚴監管是大勢所趨。離開資本化運作,只有在平時學期的周一到周五開課(學前教育階段不準進行小學化學科知識教育),怎麽維持生存?

因此,想繼續進行培訓的教培機構,就不得不轉型。最近,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進一步明確義務教育階段校外培訓學科類和非學科類範圍的通知》指出:根據國家義務教育階段課程設置的規定,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地理、數學、外語(英語、日語、俄語)、物理、化學、生物按照學科類進行管理。對涉及以上學科國家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習內容進行的校外培訓,均列入學科類進行管理。在開展校外培訓時,體育(或體育與健康)、藝術(或音樂、美術)學科,以及綜合實踐活動(含信息技術教育、勞動與技術教育)等按照非學科類進行管理。這為培訓機構制定下一步發展戰略,提供了指南。

總體看來,校外培訓機構當前的經營策略有六:逐漸退出義務教育階段、學前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在政策允許的情況下)做大面向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轉型投身非學科類培訓,包括體育、藝術、科技培訓;為學校提供託管服務(包括課後服務與假期託管服務);向0-3歲托育發展;向成人與職教領域發展。

這些轉型中,向成人和職教領域轉,是政策風險最小的,但也是最難的,因為這一塊業務的社會需求並不旺,而且已經擠滿相應的機構,不管培訓機構花什麽招數來刺激需求,要讓成人掏錢,或者讓技能培訓變熱,都沒有那麽容易。這類培訓也基本圍繞招考、考證展開。

此前,一些機構還謀劃強化高中教育業務,但“雙減”意見提到,對面向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機構的管理,參照本意見有關規定執行。這就給培訓機構發展面向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業務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各地監管部門隨時都可以對面向普通高中的學科類培訓采取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培訓一樣的管理辦法。

轉型進行0-3歲托育,貌似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當前的托育供給難以滿足家庭的需求,然而,為配套開放三孩政策,國家對托育服務的定位是“普惠”,因此,培訓機構想做大托育產業的希望必定落空。要提高生育意願,就要降低生育、養育、教育成本,治理學科類培訓的目的正在此,國家怎麽可能治理了學科類培訓,卻縱容托育產業化呢?

學校開展課後服務、假期託管服務,會購買第三方服務,但是,由於託管服務本身定位是公益的,機構介入,也必須基於公益,要從中獲利很難。

校外培訓機構一窩蜂轉向非學科培訓,會是機構轉型的主流。但是,對於這一轉型,校外培訓機構也需要謹慎。一方面,這一領域原來的培訓機構已經基本飽和,新的機構加入必定會帶來更激烈的競爭,另一方面,如果機構按之前“做大”學科類培訓的套路,擴大非學科類培訓市場,刺激家長的焦慮,那麽,國家很可能調整對非學科類培訓的監管措施。

尤其是體育、藝術培訓,由於體育和藝術(美育)已經納入中考,與之對應的培訓需求會增加,但當培訓帶來嚴重內卷時,相關培訓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某專業谘詢機構發布的《2021-2027年中國兒童體育培訓行業市場研究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兒童體育培訓市場規模為599.8億元,同比增長46.5%。從資本角度,這是一個正在快速增長的培訓市場,但從監管角度,這是在增加家庭的培訓支出負擔,製造“內卷”。

所以,校外培訓機構在轉型時,一定要搞清楚一個基本事實,做大教育生意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如果還想通過搞教育培訓做大機構、上市,可能怎麽轉型都會碰壁。繼續做教育培訓,必須堅持做教育,那麽,站在做教育為受教育者提供差異化教育選擇角度,還是可以有所作為。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