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飛豹之子?撲朔迷離的“殲轟-XX”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晨楓】

在2018年的《中國軍事力量》報告中,美國國防情報局(簡稱DIA)指出中國正在平行研發兩種隱身轟炸機。一種是傳說已久的轟-20,將擔任戰略核轟炸任務,與潛射和陸基機動發射的洲際飛彈一起,構成中國的核三位一體打擊力量。另一種就是首次見諸報導的殲轟-XX,用於中程打擊。DIA認為,這將取代殲轟-7的作用。

DIA報告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但中國確有殲轟-XX的需求,也具備現實的技術條件。殲轟-XX還將提供前所未有的能力和機會。如果中國確實在推動殲轟-XX的研發,這一點也不奇怪。

有B-2轟炸機在前,中國空軍的未來戰略轟炸機對標的目標是有的,儘管具體的布局設計上未必照搬其無尾飛翼設計

美國海軍當年的A-12艦載攻擊機方案曾讓很多人質疑,這樣布局的飛機能否在艦上起降

殲轟-7也稱“飛豹”,這是中國第一種完全自主設計、製造的作戰飛機。相比之下,強-5是米格-19的大改,殲-8也是參照米格-21設計的,都不是完全獨立自主的設計。殲轟-7命運多舛,如果不是海軍的堅持,幾乎沒有獲得準生證。殲轟-7具有優良的海上打擊和陸上縱深遮斷攻擊能力,還有自衛空戰能力。但殲轟-7計劃在1977年啟動時,是基於西方60年代的基本設計理念的。在1988年首飛時,代表的是不超過70年代的技術水準,到最終大批裝備的時候,已經比國際主流落後了幾乎20年。以後幾經改造更新,依然是未老先衰了。

但殲轟-XX代表的不僅是殲轟-7的現代化,而是全新的作戰理念。

殲轟-7代表的還是防禦作戰理念,海上打擊用於在外線攔截入侵艦隊,陸上縱深遮斷攻擊用於打擊入侵之敵的第二梯隊,降低前方線壓力。超音速和低空飛行有利於提高突防成功率,自衛防空則是在缺乏製空權和有效空中掩護時的必須。在攻防兼備、首戰用我的今天,現代化更新之後的殲轟-7依然是大有可為的。但也不可否認,老當益壯的殲轟-7面對強敵要成功突防而且全身而退是越來越難了。

隱身化只是第一步,還需要資訊化。高度隱身的殲轟-XX不僅擅長海上打擊和遮斷攻擊,還具有強大的資訊、監視、偵察能力,成為察打兼優的體系作戰關鍵節點。也就是說,殲轟-XX不僅可以直接出手,發動打擊,也可以隱蔽前出,偵察、監視各種目標,引導其他打擊手段(如從非隱身轟炸機、水面艦艇、潛艇、陸基機動發射系統發射的彈道飛彈和巡航飛彈,甚至遠火),同時保存自己的彈藥,以便對最敏感和轉瞬即逝的關鍵目標發動致命一擊。現代戰場上目標多,種類繁雜,任何作戰平台都有彈艙容量問題,充分發揮體系的打擊能力而保存自己的彈藥對提高體系作戰效能至關重要。

殲轟-7飛機儘管裝備部隊時間不長,但已經顯得較為過時

殲-16和俄羅斯的蘇-34不同,不是戰鬥轟炸機,而是重型多用途戰鬥機

另一方面,遠程打擊手段與抵近轟炸不是互相排斥的。遠程打擊武器射程遠、威力大,便於突發集中打擊,也避免了發射平台的突防能力問題。但遠程打擊武器的部門成本高,庫存有限,持續打擊能力較差。如果使用水面艦艇或者潛艇發射,還有發射完畢後必須回基地裝填的問題。

抵近轟炸不一定是臨空轟炸,可以用滑翔炸彈,或者只有小型發動機的動力助推炸彈,重量和成本大大降低,威力靈活。如果轟炸機就在目標附近的話,對突發目標的反應時間也短,還能對高敏感目標抵近確認和實時評價打擊成果、及時補射。

美國蘭德公司曾經做過計算,轟炸機代表可重複使用路線,巡航飛彈代表一次性使用路線,計入研發和平台成本與彈藥成本,兩者的成本等價線是一條雙曲線。在這條等價線上任一點,衝突時間更長,或者日平均打擊次數(每一枚飛彈或者炸彈記為一次)更多,則可重複使用路線更為經濟;衝突時間很短,或者日平均只需要零星打擊,則一次性使用路線更為經濟。

蘭德以B-2轟炸機和以波音747貨機改裝平台發射巡航飛彈為參照,得出結論:在每天打擊次數至少1000次的情況下,任何時間上長於8-10天的衝突都以B-2轟炸機更為經濟,改變巡航飛彈成本或者轟炸機成本的影響有限。

戰爭物資的經濟性在戰時關係到戰爭行為的可持續性,在平時則影響軍事開支對國民經濟建設的擠佔。因此蘭德的結論是:轟炸機的作用不可取代。

另一個問題是電磁攻擊。傳統轟炸機是專職丟炸彈的,在飛彈時代擴展到發射飛彈。但現代戰場不僅有硬殺傷,還有軟殺傷。電磁攻擊對於壓製對方的雷達、通信和資訊體系越來越重要。傳統上,這是專業電子戰飛機的任務。但隨著戰場資訊化程度的提高和目標的增多,打擊飛機也需要具有電磁攻擊能力。

除了反異塵餘生飛彈和電磁攻擊飛彈外,電磁攻擊吊艙是有用的手段,但主動電掃雷達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主動電掃雷達功率大,波束方向性和敏捷性好,信號體制靈活性好,是天然的電磁攻擊利器。事實上,由於天線大、功率大,如果有效整合的話,主動電掃雷達的電磁攻擊能力甚至超過傳統的翼下吊艙。專業電子戰飛機或許永遠比兼職的打擊飛機更有效,但在需要的時間、在需要的地方具有馬上可以發動的攻擊能力,永遠比更有效但遠在天邊的專業電子戰飛機更有用。

這也是美國正在研製的B-21的思路:從傳統轟炸機演變為察打兼優並擅長電磁攻擊的打擊轟炸機,與遠程打擊手段相互補充。

對於美國經驗,中國不必也不會盲目照抄,更不會盲目拒絕 。但殲轟-XX不僅是小型化的“打擊轟炸機”,殲轟中的“殲”的部分還可以發揮獨特的作用。

其實讓轟炸機具備空戰能力這個想法,還是美國先提出來的,當初計劃中的B-1R就是換裝4台F119發動機,攜帶一大堆AIM-120D遠程空空飛彈為戰鬥機提供火力支援

殲轟-7的空戰能力只夠自衛。現代戰鬥機基本上都有雙用途能力,可以無需改裝就在製空和對地攻擊任務之間靈活轉換,所以“專職”戰鬥轟炸機已成過去。事實上,殲-16對地攻擊的能力或許已超過了殲轟-7,空戰能力則根本不可比。殲轟-7也是中國迄今唯一使用“殲轟”型號代號的作戰飛機。

但不管殲轟-XX最終是否使用“殲轟”型號代號,殲轟-XX的空戰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思路,可能提供前所未有的可能性。

在DIA報告中,殲轟-XX具有主動電掃雷達和中遠程空空飛彈。DIA報告未必完全可信,但殲轟-XX配備主動電掃雷達應該沒有疑問。主動電掃雷達不僅有多波束同時掃描的能力,適合約時監控地面目標和空中威脅,並控制飛機在貼地飛行中回避地面障礙物,還能充當電子偵察天線、電磁攻擊天線、高速數據鏈天線等。在現代航電高度軟體化的情況下,兼有空空飛彈的火控能力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就彈艙容量而言,殲轟-XX攜帶大中小型空空飛彈也無問題。

但殲轟-XX具有發射空中飛彈能力不是為了去空戰格鬥,而是為了空中遊獵和伏擊。現代攻勢製空作戰已經不再局限於主動前出、在對方戰鬥機能危害自己空中和地面目標之前消滅之,而是更在於打掉對方空中作戰體系的關鍵節點,如預警機、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等。即使對於戰鬥機,能潛伏到對方基地附近,在起飛和著陸的薄弱時刻冷不防敲掉幾架,可以製造極大的混亂,迫使對方大力加強基地防空。每一架被迫收回用作基地防空的戰鬥機都意味著又一架戰鬥機不能威脅我方的空中和地面目標。把敵機消滅在地面當然是理想的,把對方困在基地防空則是退而求其次,也在事實上達到壓製對方空中力量的目的。

殲轟-XX畢竟不是戰鬥機,與敵機的近距纏鬥應該避免。好在現代空空飛彈的性能極大提高,在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戰術運用下,用飛彈與敵機纏鬥而不是赤膊上陣,這是做得到的。這也是遊獵與強攻死守相對應的製空防空的差別。

圖-128“提琴手”發來賀電……

在現有技術條件下,隱身、超巡和航程差不多是“不可能的三邊形”,只能在三項指標中優選兩項,而不大可能三項同時兼優。

在未來的空中戰場上,隱身不是萬能的,但不隱身是萬萬不能的。DIA報告也指出殲轟-XX是隱身的。對於以突防和生存為主要挑戰的殲轟-XX來說,必須達到高度隱身,而且是全向隱身。有意思的是,美國在隱身問題上的調門變了,專家們現在急於指出:“外形不是決定隱身的唯一因素,還有很多別的因素,包括塗料。”隱身從來就需要把木桶的所有木板都做好,不留短板,但外形是最大也是最難的那塊板。無尾飛翼是最有利於隱身的氣動外形,但氣動、飛控等老大難問題在很長時間裡只有美國能解決。現在很多其他國家都解決了,尤其是中國,幾乎把無尾飛翼白菜化了,要繼續維持“美國隱身不可超越”,就只有找點別的理由了,但這是題外話。

應該指出,殲轟-XX的隱身與電磁攻擊的要求不矛盾。大功率、全頻譜的阻塞式電磁壓製簡單粗暴,但已經不很管用了,因為這把電磁攻擊的能量平均地分布在頻譜裡和所有方向上,實際對目標起作用的只有很小一部分。要徹底淹沒現代反對抗能力,需要足夠的能量,天女散花的阻塞式干擾的功率要求是不現實的。反之,電磁攻擊的波束在信號特徵上具有高度針對性,在空間方向上具有高度方向性,精力旺盛大集中、高效。與傳統的無差別壓製相比,這好比精確製導炸彈與地毯式轟炸的差別。後者貌似一網打盡,但對於加固的點目標實際上效果很有限。

高度針對性、方向性很強的電磁攻擊也降低了在視線外其他方向被截獲的可能性。這好比電燈泡和雷射束的差別。電燈泡一亮,四下的人們都看見了;但雷射束很細,在黑夜中也不易被發現,但被照射的目標則可能處在徹底的眩目中,也無法有效確定來襲方向。

在實戰中,電磁攻擊只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任務完成後,關閉電磁攻擊,轉入電磁靜默,這就是利用隱身悄悄撤離的時候了。而對方的探測手段可能在眩目和黑暗之間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重建正常,而錯失及時捕獲目標的視窗。

就傳統打擊任務而言,隱身有助於突防和逃逸,超巡的作用類似,而且所需要的低阻外形容易與前向隱身相結合,問題是容易與其他方向上的隱身要求有衝突。換句話說,全向隱身的超巡還很難做到。

最重要的是,超巡很難做到長航程,但長航程對殲轟-XX是僅次於隱身的第二重要的要求。應該指出的是,作戰半徑只是到達,在較大的作戰半徑上保持足夠的留空時間才具有真正的戰術意義。

據報導,殲轟-7的作戰半徑為900公里(無空中加油)到1750公里(一次空中加油),這足以覆蓋日本全部和菲律賓大部,但在這個半徑上,沒有多少留空時間了。1750公里的無空中加油作戰半徑應該是殲轟-XX的最低要求,最好在這個半徑上還有不低於4-5小時的留空時間。有空中加油的話,航程和留空時間更大。不過對於出動率要求較高的有人戰術打擊飛機而言,每次出擊不宜超過12小時,否則容易超過飛行員的生理極限。戰略轟炸機有一次出擊連續飛行30+小時的,但一般是特種任務,除非換班,否則這樣的飛行時間是談不上高出動率的。

據報導,中國DF-21D反艦彈道飛彈的射程達到1500公里。在這樣的距離上,殲轟-XX與DF-21D互相配合,將構成非常強大而且靈活的打擊體系,不僅對敵對國家航母這樣的大型目標是巨大威脅,對較小的驅逐艦或者海空戰鬥力較低的兩棲艦艇也是致命的,更不用說缺少防護的補給艦了。

高亞音速則容易做到長航程。對於打擊任務來說,高亞音速夠用了。對於空中遊獵和掠襲,除了F-22和殲-20,世界上絕大多數戰鬥機只有短時間的超音速衝刺能力,巡航速度並不超過高亞音速,大多數轟炸機和所有運輸機更是不具備超音速能力,實際上也夠用了。高亞音速在氣動上也容易與全向隱身相容,尤其是無尾飛翼。

中國已經有殲-20,但戰鬥機的全向隱身要求較低,超巡和超機動則是必要的,與殲轟-XX的要求不盡相容。以殲-20為基礎的最大問題是不容易達到長航程,基本氣動布局也決定了機內容量不適合大量載彈,因此未必是合適的起點。

DIA報告沒有提及殲轟-XX的氣動外形,但如果殲轟-XX不要求超音速的話,很可能採用無尾飛翼布局。中國並無有人駕駛的無尾飛翼研發經驗,但雨後春筍一樣湧現的各種無人機裡不乏各種無尾飛翼,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看作有人無尾飛翼的預研。

X-4B無人機已經驗證了無尾飛翼上艦的實際可行性

作為殲轟-7的替代和深度發展新,殲轟-XX的最大起飛重量可能需要達到35-40噸級,需要兩台非加力渦扇-10級的發動機推動,這是完全在中國航空科技的能力範圍之內的。

更重要的是,這還可以發展成艦載打擊飛機。中國海軍現在沒有專用的艦載打擊飛機,殲-15兼任艦隊防空和反艦對地打擊任務。從長遠來說,專用的高度隱身、長航程打擊飛機是必要的。這也使得下一代艦載戰鬥機的設計要求不必過度向打擊要求傾斜。

隨著中國海軍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實用化,很多觀點認為,中國航母只要專心艦隊防空就夠了,打擊任務可以交給艦射和潛射飛彈。這是偏頗的。將航母作為移動的艦隊防空保護傘,這是對航母最大的誤用。

航母當然是用於艦隊防空的,航母也需要首先確保自身的生存,才談得上戰鬥力。但航母本身也是巨大的目標,無疑吸引對方的優先打擊。如果專注於艦隊防空,最終艦載空中力量會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中消耗掉,而對艦隊戰鬥力和戰術靈活性沒有實質性貢獻。這和防空為主的空軍是一個道理。“進攻是最好的防禦”對所有作戰力量都是一樣的。美國海軍對於以艦隊防空為核心的航母有一個說法:這是“自舔的冰淇淋”,看著好看,想起來好吃,但想吃的人吃不到。

在更具體的層面上,如前所述,作戰飛機投放近程精確打擊武器的打擊可持續性大大高於單純依賴遠程打擊武器。對於特別強悍的對手,由遠程打擊武器拔牙,然後由作戰飛機抵近放血割肉,這是最有效的方法。對於不那麽強悍的對手,作戰飛機的戰術靈活性和執行高度敏感任務的能力也是遠程打擊武器不能替代的。

簡言之,中國航母必須攻防兼備,而不只是“飛行的防空飛彈發射架”的搭載平台。殲轟-XX這樣的作戰飛機是中國航母成為準戰略打擊力量的必備利器。

A3D表示後繼有機很欣慰……

在更遠的層面上,中國的空中加油力量都可能得益於殲轟-XX的研發。控制第一島鏈以內的海洋只是中國東南沿海安全的必要條件,爭奪第二島鏈只有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攜手才可能實現,但地理環境決定了中國空中力量要穿越第一島鏈才能進入第二島鏈。傳統的以民航客機或者運輸機為基礎的加油機很可能無法突破攔截。這個問題對美國也存在,只是美國的問題反過來,加油機無法在第一島鏈內生存。

美國空軍終於開始接收KC-46加油機,現計劃的179架將取代最老的KC-135和KC-10,但到2025年計劃完成時,依然有300架KC-135需要替換。DARPA、美國空軍、洛克希德等都開始研究全新的加油機理念,重點是在高度對抗性環境下的生存力,很可能從現有民航客機為基礎轉向中型、高度隱身的全新平台,而且很可能是無人的。美國海軍的MQ-25向這個方向前進了一步,但並沒有到位。美國空軍也沒有現成甚至相近的平台。但對中國來說,殲轟-XX可能是理想的起點。作為加油機,自主飛控的技術門檻較低,有人-無人雙用化已經沒有不可克服的技術困難,而無人化可以不受留空時間限制,更加有利。隱身加油機現在還不是中國的重點,但在不遠的將來就有這樣的需求,在殲轟-XX研發中不妨預作考慮。

殲-20代表了中國航空科技邁入世界第一梯隊,轟-20代表了中國空軍邁入戰略空軍階段,殲轟-XX代表的則是全新的空中戰爭理念。殲轟-XX的存在與研發進展還有待更多報導證實,但這對中國不僅可能,而且必要。殲轟-XX對中國的意義可能與戰役彈道飛彈、高超音速飛彈一樣,具有突破性的作用。“飛豹”代表了中國航空科技的艱難起飛,“飛豹之子”則代表了中國航空科技漸入自由王國,非常值得期待。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