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是中國上古劃時代的高科技,仿佛今天的衛星定位

長達四百萬字的《中國上古史》,為你講述從黃帝到西周滅亡的兩千年歷史

————————————————————

5、柱居時代

再回到伏羲發明的建木上,伏羲是不是通過樹立一根木頭就解決了這些問題呢?

那當然是不可能的。

不過,相傳他通過立建木的經驗,以木星[1]為主觀測星,觀察到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因此定木星為歲星,又叫太歲。

《山海經》上說“紀之以太歲”。這就是相傳伏羲氏所發明的歲星紀年之法。

它的具體算法是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每年在黃道十二宮中走一格,稱為一歲,也就是一年。

使用歲星紀年,由於誤差大,到了漢代就廢止了紀年法。

只是木星紀年做為中國人天文歷法的一大傳統,影響很頑固。

宋代司馬光是個複古狂人,他主編修撰《資治通鑒》一書的時候,悍然採用了木星紀年,起首便是“著雍提攝格”、“盡玄黓困敦”。

不但是現代人看到立馬就暈了,就是宋代人看到,估計也要暈了一半。

其實起“著雍提攝格”,即開始於戊寅年,“盡玄黓困敦”即終於壬子年。[2]

觀測星空,當然以深夜為宜,而為了保守秘密,部落的首領(同時也是大巫師)登上高山,來到建木之前,總是獨自一人。

因此呢?部落中就開始傳說,大巫師能夠借助建木自由的往返天上人間,和天帝愉快的交流。[3]

到了後來,隨著伏羲王朝的興盛,和老天爺溝通交流已經日常化了。逢年過節,就煩老天爺一次,喜喪吊慶,也要煩上一次。並美其名曰“與天地通”。

演變到後來,建木雖然一直安在高山上。但是在自家門口也立一根模型。

部族每一次遷徙呢,都先在選好的定居點的中心,立上建木的模型。

這個建木的模型叫什麽呢?

柱。

柱這個字,一邊是木頭,不消說了,另一邊“主”呢,就有講究了。

“主”的寫法最上面是一個點 ,象徵太陽。

其次是一個向上的半圓∪,象徵蒼穹。

再其次是一個十字,象徵樹立的建木,最下面的一橫,當然就是大地了。

於是,上古的中國人就此進入了依柱而居的柱居時代。

在柱子下面生活的人呢,叫做住。

在柱子下面被餵養的畜牲,叫做駐。

蓋房子呢,也先立一根大木柱為中心,圍繞其旁,再樹立等高小木柱,上覆茅草。

中間的大木柱伸出棚頂,也就是用來與天地通的“天梯”了[4]

當然柱子樹立起來,也就不可能老是搬來搬去。

部落的首領為了隨時隨地表明自己的天意的化身呢。

於是柱子就迷你化了,變成了握在手上的玉版玉圭。

在柱居時代,大家在一起氏族長老的議事廳開會的時候,把會議上重要的決定記錄下來。

最初是結繩記事,打出各種各樣的結,來表達會議內容,然後將這些繩結掛在柱下,所以後來西周有柱下史一職,負責記錄國家發生的大事,也就是最初的史官了。

然而,這裡還得提前告訴一下大家,在遙遠的伏羲王朝,很可能被認定神山並不是昆侖山而是不周山。

當是黃帝王朝建立之後,以本族之神山昆侖山取而代之,而將不周山降為昆侖山之附庸。這一事情,後文會為大家推演。

最早負責伏羲王朝管理神山不周山的共工氏很可能便是柱史。

當然,柱的字義也會不斷延展,戰國時楚國設置上柱國這個官位,為統率武裝部隊之官,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其義自然是指國防部長對於國家之存在,如室之有柱[5]

不過,我們這裡就不討論的那麽遠了。

我們談到了中國最早的史官們,最早的史官最操心的第一件事並不是怎麽寫,而是在什麽材料上寫。

隨著需要記錄的事情日益繁複,包羅萬象,繩子已經不敷使用,於是中國人開始將重大的事情刻寫竹簡、龜甲、牛羊骨、石頭等之上。

就材料而言,竹簡是最經濟的,因此呢,就有了“冊”。

“冊”表示一條條竹簡通過繩子聯繫起來。

將“冊”放置於幾案之上,作為氏族成員一律遵循的法則教訓。因此就有了“典”。

商代甲骨文中之“典”便是從冊從丌。

於是伏羲王朝就將記錄大巫師和天帝溝通交流的內容,由共工氏轉移到有典氏手上。

有典氏再分為大典氏和少典氏,少典氏就是黃帝一族的由來。

當然,這個說法,也可能是黃帝一族不滿共工氏獨佔對祭天天帝所傳達之信息的權利,而捏造出來。

黃帝王朝之興起,當時大家都知道黃帝一族的內褲是什麽顏色的,最初就是靠放羊起家,進而靠武力掠奪統一天下,純粹是野蠻人嘛。

只是大夥兒既然打不過黃帝一族,大家只好任由他自個瞎白活,懶得較真。

黃帝王朝一看這樣不行,太孤立了。

於是呢?咬咬牙,一口氣大拍賣的三根大柱子。

一是建木。位於昆侖山,天下之中心。由黃帝一族掌管。

二是榑木[6],作為東邊之極,設立在空桑,由少昊氏掌管。

空桑有了上通天界的天柱,那麽凡人自然也可以經由天柱上天,與天神相會了。

所以戰國的大詩人屈原才會在這麽歌唱——

敞開天宮的大門,

駕起大片烏雲,

命令飄風為前驅開路,

命令凍雨降下,讓一路塵埃不起。

司命神君盤旋而下,

我越過空桑而前往跟隨。[7]

三是若木,作為西邊之極,位於大荒之中。[8],誰來管呢,沒人。自從一起從高山上跑下來,西邊大家都幾萬年沒回去過。

但那裡肯定有人,再說湊數成三,也好聽,又像是真有這麽一回事。

只是黃帝王朝上下千年,內爭頻繁,建木不就是一根大樹。

你有,難道我就沒有了。

等到了帝堯時代爆發大洪水,天下分裂為了九州,每個州都想和老天爺直接打交道,於是建木更是開始大批發了。

每個州的高地被稱之為丘,分別是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

每個丘都設立了觀測天道的建木了,只有如此,巫師們才能安撫大洪水中的災民們,告訴他們,老天爺並沒有拋棄我們,我們依舊可以和老天爺聯繫。

至少根據《山海經》上的記載,在大洪水時代,天下之建木就有九株之多[9]。

不管怎麽說,歷經三朝(伏羲王朝、神農王朝、黃帝王朝),中國人已經建立起了成體系的天道觀測機構。

這一機構由幾個比較大的氏族貴族瓜分,形成了歷史悠久的巫覡集團(女為巫,男為覡),

他們脫離生產,從事天文觀測、歷算,掌握天人交通之專有權。

為了壟斷這一權利,他們之間世相通婚,使得職業世代相襲,成為一個極為封閉的圈子。

如果外部環境不發生巨大並且是快速撼動的情形,他們幾乎永遠處於金字塔的最頂端而不被挑戰。

6、璿璣玉衡

黃帝一族用建木證明了他們和老天爺的關係很鐵,勉強及格,但要證明老天爺只聽黃帝一族瞎掰活,不聽別人的,說不過去,也不可能做到。

總之在這點上,各氏族是平等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可以說各有各的絕活,各有各的招。

那麽,減低一下難度,黃帝一族要證明老天爺和本族最貼心,是一有消息就來通知的第一個對象,同樣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以東夷集團的少昊之國而論,他們跟老天爺溝通起來可是一點也不難。

他們對於黃帝一族自吹自擂的這一套並不買账,因為他們才不需要像黃帝一族那樣,需要爬的那麽高柱子,才能找到老天爺。

樹立柱子才能接收老天爺的信息,在東夷集團各氏族看來明顯是智商太低,技術太原始了。

因為少昊氏早就發明一個全宇宙gps定位系統,老天爺不論在天上那個地方散步,都會被他們找出來。

這就是上古時期少昊氏在在天文觀測上,最厲害的高科技發明“璿璣玉衡。”[10]

璿,是圓形可以轉動的玉盤。

璣,是圓形的玉珠。

玉衡,是玉製的衡器。

這是一套配合在一起使用的儀器,通過在玉盤上打出一個個小缺口,對應天上之星辰。從而掌握天上星辰的運行規律,進而制定出歷法,確定季節。

在伏羲王朝時期,少昊氏的歷法很受太昊氏的影響,所以呢,也學習立柱以明四時季節。不過卻不像黃帝一族一樣認定天帝就住在人間的天地之中的昆侖山上。

少昊氏認為既然是老天爺貴為天帝,那肯定是呆在天上。

那麽以天上之星辰繁多而燦爛,那一顆是天帝的居所呢?

北極星。

日月並行,恆星戰役運轉,北極星雖然明亮,按亮度它只是一顆普通的二等星,屬於“小字輩”,為什麽會被少昊氏認定是天帝的居所呢?

這是因為日月光芒雖然耀眼,但是都在不斷快速移動自己的位置。

觀察天道的少昊氏族大巫師們心想,我們這些在人間做老大,勞心不勞力,從來就懶得動上一動。

天帝既然是天上的老大,怎麽可能整天跑個不停。

換言之,天天晚上換位置的肯定不是老大。

少昊氏發展的是以赤道坐標為中心的天文體系。

北極星正是因為它所處的位置重要,才大名鼎鼎。

它處於天球正北,差不多正對著地軸。

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轉動的,而北極星正處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所以夜晚看天空北極星是不動的。

而地軸是傾斜的,因此我們看到的北極星是在偏向於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頭頂正中。

又由於在一年四季裡地軸傾斜的方向不變,所以一年時間裡我們看到在天空的北極星都是不動的,它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地軸一直指向於北極星。

這一特性無疑使它具有獨特的地位。

因此,在進入工業時代之前的千萬年裡頭,地球上的人們靠它的星光來導航。

當然,由於歲差,北極星並不是永遠不變的某一顆星。

北極星由於地球自轉軸存在周期性的緩慢擺動。因此,地球自轉軸北極指向的天空位置也在發生變化。

據天文學家的演算,大概每兩萬多年,極星要循環一次。現在是小熊座α星,到公元14,000年將是織女星。

就中國歷史而論,三千年前周王朝以帝星[11]為北極星,隋唐宋元明則以天樞為北極星。

可以這麽說,一切事物都是在運動的,靜止只是暫時的,是相對的,運動變化才是永恆的。

此外,北極星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在人類觀測的視野中,它為恆星戰役所拱衛。

古人總是以天道比擬人事,到了春秋時代,孔子就聲稱:

“君主治理政事力量來自於內心從不動搖的道德法則,就像北極星那樣,呆在自己居所,而恆星戰役都會環繞在它的周圍。”[12]

那麽璿璣玉衡是如何做到在夜晚隨時隨地找到北極星呢?

著名的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為我們展示了這個無比神奇的方法:

將璿璣邊緣上缺刻對準主要拱極星座,則真北極必定居於窺管制中央,而且列宿的位置也很容易找到。

這點,在《周髀算經》上也可以找到旁證——

真正的天極是在璿璣的中心。

……應該守候和觀察北極區中部的大星。

……夏至的子夜,這顆星南遊到它的最遠點。

……冬至的子夜,它北遊到最遠點。

……冬至日酉時(下午5-7點),它西遊到最遠點。

同日卯時(上午5-7點),它東遊到最遠點。

這就是璿璣看到的北極星的四遊。[13]

東夷集團的少昊氏在天文學上是如此的牛逼,至少在神農王朝時代,就已經確立了自身不可撼動的權威性。

是以,黃帝王朝創始之時,蚩尤居於“當時”之高位也就不難理解了。

其後,即便蚩尤兵敗身死,黃帝王朝天文歷法的主管再怎麽調整,也只能由東夷集團出人來頂上職位。

佔日的羲和和佔月的常羲,便都是出自少昊氏。[14]

請看下文

[1]木星(Jupiter)古稱歲星,是離太陽遠近的第五顆行星,而且是八大行星中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木星(a.k.a. Jove)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眾神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2]古代史書用的紀年是十天乾和十二地支。

天乾 地支

甲-閼逢 子-困敦

乙-旃蒙 醜-赤奮若

丙-柔兆 寅-攝提格

丁-強圉 卯-單閼

戊-箸雍 辰-執徐

已-屠維 巳-大荒落

庚-上章 午-敦戕

辛-重光 未-協洽

壬-玄黓 申-涒灘

癸-昭陽 酉-作噩

戌-閹茂 亥-大淵獻

相傳十二地支,便是伏羲觀察木星所得,由臣子勾芒所整理出來的。

因此從戰國時期,伏羲就被尊為木神,到了漢代,五德論興起,更被尊伏羲為木德王。雖然屬於牽強附會,也頗能自圓其說。

其帝太皞(伏羲),其神句茫。——《呂氏春秋·孟春》

高誘注:太皞,伏羲氏,以木德王天下之號,死祀於東方,為木德之帝。句芒,少白皋氏之裔子曰重,佐木德之帝,死為木官之神。

[3] 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 爰過,黃帝 所為。——《山海經·海內經》

[4] 根據考古發現,仰韶文化半坡,臨潼薑寨民居都是這樣的建築樣式。

[5]此官位秦、兩漢時代一度被廢置。到了南北朝時代,又復活了,像北魏、西魏時設“柱國大將”,北周時增置“上柱國大將軍”。隋代有“上柱國”、“柱國”,以封勳臣。

唐以後正式確立隋朝的六部制度,兵權歸中央機構,“上柱國”才逐漸成為功勳的榮譽稱號。

[6] 榑木即扶桑,神話傳說中的神木,葉似桑樹葉,長數千丈,大二十圍,兩兩同根生,更相依倚,而太陽就是從這裡升起的。

[7] 廣開兮天門,紛吾乘兮玄雲;令飄風兮先驅,使涷雨兮灑塵;君回翔兮以下,逾空桑兮從女;——《楚辭·九歌·大司命》

[8]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陰山、泂[灰]野之山,上有赤樹,青葉赤華。——《山海經》

[9] 有九丘,以水繞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之丘,武夫之丘,神即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太皞爰過,黃帝所為。——《山海經·海內經》

[10]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均有。也就是說,中國至少在6、7千年前,已經進入天文觀測技術之成熟期。

[11]古星名。也叫“天帝”。屬紫微垣,即小熊座β星。

中宮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史記·天官書》

西漢時期,它是當時北極附近唯一的明亮的二等星,當時,太一被認為是最尊貴的天神,所以把帝星比擬為太一的居處。

[12]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論語·為政》。

北極星在紫微宮中,一曰北辰,天之最尊星也。其紐星天之樞也。天運無窮,三光迭耀,而極星不移。故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觀象玩佔》

[13]欲知北極樞,旋周四極。

常以夏至夜半時北極南遊所極;冬至夜半時北遊所極,冬至日加酉之時西遊所極,日加卯之時東遊所極,此北樞璿璣四遊。

正北極樞璿璣之中,正北天之中。正極之所遊,冬至日加酉之時,立八尺表,以繩系表顛,希望北極中大星,引繩致地而識之。

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時,複引繩希望之首,及繩致地而識,其兩端相去二尺三寸,故東西極二萬三千里。其兩端相去,正東西。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周髀算經》

[14] 黃帝使羲和佔日,常儀佔月……容成綜此六術而著《調歷》。——《史記·五帝本紀》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