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十幾萬貼紙:將東方藝術和西方文化連接起來

西藏當代藝術始於1980年代,貢嘎嘉措是領軍人物之一,他參與開創的“甜茶館畫派”開風氣之先。2011年,貢嘎嘉措成為首位參加威尼斯雙年展主題展、作品被大都會博物館收藏的藏族藝術家,西藏當代藝術由此進入西方主流藝術視野。

“當時的想法是通過自己的眼睛重新審視西藏和它的文化,重新給出一種解釋。”貢嘎嘉措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西藏最初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畫家。在藏文中,唐卡畫師被稱為“天神的製造者”。法國藏學家石泰安在20世紀中葉調查發現,這些畫師將自己視為“匠人”而非創作者,因此幾乎從不在繪畫和雕刻上署名。

貢嘎嘉措之前的兩三輩西藏藝術家都在內地受過專業訓練,畫裡總是一派田園牧歌景象——藍天白雲、桃花、綠油油的田地;農民耕種,牧民放牧。

貢嘎嘉措去過西藏的一些鄉村。除了林芝,西藏在他的眼裡是乾巴巴的,只有夏天長一點草,一年大部分的時間,空氣稀薄、氣候寒冷,但日光灼熱——貢嘎嘉措發現,自己在中央民族大學學到的國畫技法並不適用於西藏。他當時的風景畫裡幾乎看不到綠色。

1984年,西藏文聯的畫家余友心、韓書力帶領一批年輕人深入西藏73個行政縣,開始了長達近十年的民間美術采風。貢嘎嘉措在西藏大學教書之餘,重新開始寫生。

1985年起,貢嘎嘉措等一批西藏年輕藝術家開始在拉薩的甜茶館舉辦畫展,自稱“甜茶館畫派”。這是西藏第一個藝術家自發組織的藝術團體。展覽辦到第三年難以為繼,藝術家們也各奔東西。

貢嘎嘉措回歸傳統,學習繪製唐卡,並赴印度學習佛法,在印度,貢嘎嘉措感受到第一次衝擊。他曾嘗試打破佛像造型的既有法則,卻發現蘊藏在其中的比例是上千年來無數工匠與藝術家實踐的總結。“我們甚至可以把它與西方的黃金分割率比較,可能是關於永恆的美的指示。”貢嘎嘉措曾說。

1996年,貢嘎嘉措獲得去英國深造的機會。在倫敦,他驚訝地發現當時英國藝術界的面貌早已超出他對西方藝術的理解範疇。在更為強烈的衝擊下,這位來自藏地的藝術家恍然感到,什麽都可以是藝術。

連接東西方的貼紙

貢嘎嘉措去英國時,西方人對西藏的了解非常有限。每次自我介紹時,總會有人問他是不是畫唐卡的。貢嘎嘉措回答:不,我是搞當代(藝術)的。對方往往一臉驚訝:西藏也有當代藝術?

儘管貢嘎嘉措希望與西方文化碰撞出火花,但他仍無法跳出傳統思維。“哪怕佛的形象做得再現代,用繪畫的方式,人家一看就會認為那是佛,是東方的東西,要是對佛教沒興趣、而且沒有相關知識,他就會走開。”

他因此得以重新認識佛教文化在西方如何傳達其中所蘊含的價值觀——“西方人如何用自己創造的方法去關聯佛祖以及所有東方文化”。

三四年時間裡,貢嘎嘉措都在自己位於東倫敦的工作室,閉門創作熟悉的西藏題材,但是畫得很辛苦。

2004年,他偶然在女兒的作業本上發現了貼紙,這些圖案多是小女孩喜歡的花草和仙女的貼紙一下子把他迷住了。“這個東西太好了,顏色又漂亮,形象又滑稽,當時一下子把我吸引了。”貢嘎嘉措甚至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貼紙救了我的命。”

後來,他在好萊塢電影《貓鼠遊戲》中看到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飾演的高中生弗蘭克憑借拚貼的方式偽造支票,騙取巨額現金。令他印象深刻的是,弗蘭克為了獲取航空公司的LOGO貼紙,買了一堆飛機模型,密密麻麻地鋪在浴缸水裡,以便使貼紙脫落。

貢嘎嘉措用貼紙創作的佛像作品很快獲得成功,這些帶著流行符號的貼紙布滿佛像輪廓之中,它們極易被辨識和理解。“不管看什麽,觀眾總是希望能找到和作品連接的東西,比如自己以前玩過的貼紙。”貢嘎嘉措說,“對我來說,貼紙把東方藝術和西方文化連接起來。”

拚貼在西方已有數百年歷史,早期出現在貴族家庭和宗教場所,用來製作家族記錄和宣教作品,後來流傳到民間。20世紀初,布拉克和畢加索在作品中使用拚貼手法,拚貼開始成為藝術表現形式。

每到一個城市,貢嘎嘉措會先去自由市場,購買當地特色的貼紙。回到國內,他還會去學生常去的文具店買貼紙。

在他成都的工作室裡,貼紙散落一地,圖案包括神獸、小黃臉、熊貓頭,還有功夫熊貓和大白。貢嘎展示了一套兵器貼紙,是在一個小學門口的商店買到的,他摩挲著貼紙上的坦克導彈感歎:“小男孩一定很喜歡。”

在西方辦展時,貢嘎嘉措發現,許多六七十歲的老人能從中辨認出一些兒時玩過的貼紙。在西方,通過貼紙宣傳國家的政治理念、旅遊資源已成為現象。

2004年至今,貢嘎嘉措收集了十幾萬種貼紙,它們被分類放在鞋盒大小的收納盒裡,倉柯瑞堆了滿滿一面牆的收納盒。貢嘎嘉措認為自己的貼紙藏量無人能及。

貢嘎嘉措作品中的佛像被認為並非關乎宗教信仰,而是藝術家對自身文化認同的表達。2009年,貢嘎嘉措作為首位藏族藝術家受邀參加第53屆威尼斯雙年展。2014年,他的作品《Dissected Buddha》入選紐約大都會“佛像的傳統與轉變”展覽。

像唐卡一樣填得滿滿的

近年來,西藏藝術家被外界認為開始從純粹的繪畫技藝——唐卡和卷軸畫中所包含的肖像象徵、宗教起源剝離出來。

貢嘎嘉措無疑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從流行文化和傳媒環境中源源不斷地捕捉材料,審視自己身處的變幻莫測的時代與世界。

貢嘎嘉措將自己形容成報社編輯,每天都在取捨各種信息,並將它們安排到合適的位置。在倫敦,貢嘎嘉措會從地鐵站派發的免費報紙和雜誌撕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保存。在成都,他收集各種傳單——空氣淨化器廣告、藏文的防艾宣傳單、消防知識等等。在他看來,這些都將成為後人理解這個時代的文獻。

他的工作台上放著從報刊廣告上剪下來的各種文字和圖案:銀聯、宜家、川菜館、天翼e、民辦醫院、防偽、高原之寶、蘋果LOGO、警察分局、星巴克、熊貓、西藏航空、樂高……地上的透明文件袋上則寫著類別:英語、藏語、家居、小文字、旗、小圖、時尚、動物。

作為一個深度的流行文化愛好者,貢嘎嘉措每天都會看一部電影,工作室裡時常放著廣播,他的微信頭像來自美國動畫片《辛普森一家》。

有人形容看貢嘎嘉措的作品像進入一家商場,裡面的商品琳琅滿目。貢嘎嘉措認為,這就是當下的寫照。“我是有意識那麽做的,提供很多很多信息。”他說,“我想表達各種各樣的信息對人的侵襲。”

“嘉措深感需要保護並傳揚自身的西藏文化傳統。他將西藏和佛教文化符號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藝術門畫廊創始人林明珠曾表示,“哪裡才是我們的家?而我們又在扮演怎樣一個角色?以及我們自此將走向哪裡,這些都是既迷人又發人深思的話題。”

一位僧侶在貢嘎嘉措的作品中看到了宗教性,這讓他很意外:“我一直在弱化宗教性和民族性,不想把作品變成藏人或者宗教的符號。”

後來,他逐漸意識到,流行的貼紙看似與宗教毫無關係,他的拚貼風格卻悄然受到唐卡影響——藏人繪製唐卡時,十分重視細節,會把整幅唐卡填得滿滿的。

貢嘎嘉措認為,1985年以後,西藏的確出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但在那之後,並沒有超越前者的新人出現。“我們這批藝術家都在使用佛教符號,但我們最大的缺憾恰好是對佛教理解太少。”他曾這樣說。

那位僧侶還告訴貢嘎嘉措,他的作品令人想到生活在當下的每時每刻。“這也是藏人的世界觀。”貢嘎嘉措說,“作為一個藝術家,哪怕你不在作品中有意識地表現你的文化特性,它也會自然而然露出來。”

南方周末記者 劉悠翔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