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座博物館的誕生

作為一家還未正式誕生的博物館,吳中博物館的館舍建設正在進行中,昨日,吳中博物館也正式開通了官方微信公眾號。文末有二維碼,歡迎大家關注,一起來見證一家新博物館的誕生與發展。

作為一家半年後要開館的博物館的館長,即便目前還是忙於內裝和布展工程,研究博物館的行業動態和發展趨勢才是重中之重。國內外有很多觀察和學習對象,一直很關注“大英”,毫無疑問,它是博物館的標杆。

“大英博物館”2020年的展覽計劃裡最吸引我的不是“特洛伊”和“尼祿”,而是“北冰洋:文化和氣候”,大英自己的介紹裡特地還加上了“沉浸式”(immersive)這樣的字眼,這樣的題材和展覽方式十年前只會在南肯辛頓的“自然歷史博物館”遇到。作為“古典”的博物館的高峰,“大英”顯然意識到“古典博物館”的時代正在甚或已然終結。

很長時間以來,博物館專注於物的闡釋和傳播(當然這個並不容易),兩耳不聞館外事,一門心思辦展覽。然而,讓博物館“上熱搜”的原因都不是展覽,館長很焦慮,大家都挺焦慮的。

前幾個月,“國際博協”甚至想到用投票的方式去修改博物館的定義,“定義”是對“期待”的一種回應,“期待”又恰恰是所有焦慮的根源。當然,最後“民主”的努力也失敗了。“定義”不是也不應該是我們認識世界的出發點,“定義”本身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

世界恆變,期待恆變,如何能“應萬變”,我只知道這“靈藥”反正不是“不變”,“不變”是舊套路了。起碼在從前,“不變”符合公眾對博物館的預期和定位。

很多企業家都喜歡說自己的企業只有半年、一年、一年半的生命,其實現在博物館也差不多,博物館固然沒“倒閉”一說,但是博物館會“門可羅雀”,會“乏善可陳”,對於公共機構而言,“邊緣化”就是“倒閉”。做好的展覽、策劃組織受歡迎的活動、public engagement加強同大眾的溝通和交流,文化多元和本土意識、無障礙和accessibility……這些都很要緊,這些都要努力。

以前,“博物館”和“文物”常被直接關聯在一起,現在也未必,比如“九州國立博物館”,文物少絲毫不影響其“國立”的地位。“物”本身是自帶光環的,“館”的光環不能全來自於“物”,現在一所“館”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在於“物”之後和“物”之外的文章。

“大英博物館”對“北冰洋展”很自信,主題契合現下的熱點關注,形式上有噱頭和賣點,另外也沒有放棄文物這個強項,所以大大方方開出16英鎊的門票。除了“特洛伊”,今年這個展覽最貴了,歐美博物館“窮”,展覽門票是很實打實的收入。大英其實很有“企業思維”,18個月就是一個周期了。

建設好的博物館,最要緊的恐怕還是明確宗旨和定位。宗旨和定位是由兩個要素決定的:一是我們有怎樣的資源;二就是前面提到的“期待”,以及能否抓牢、理解和落實這些“期待”。

左右滑動 瀏覽更多

吳中區博物館外景(建設中...)

先說我們有什麽。

收藏,我們有過去“吳縣”、現在“吳中”地域範圍內主要的考古發現的成果。歷年出土文物因為歷史原因當然也有不少精華在“南京博物院”和“蘇州博物館”,但其中最重要還是在吳中的文管會庫房,過去的工作做得異乎尋常的好,這也是吳中區新建博物館的基礎。

吳縣的範圍很大,變遷的過程也很複雜,但“吳縣”這個名字不能忘記,從“吳縣”到“吳中”,折現的是兩千年中國社會和政治發展的一個剖面,最豐富也是最吸引人的一個剖面。這些文物很重要,對於認識環太湖區域文明起源的進程和模式、認識吳文化的發生和發展、認識蘇州歷史和江南文化、認識蘇作工藝和工匠精神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當然,文物上我們也有弱項。吳中人文鼎盛,人文薈萃,我們偏偏缺書畫和古籍,大名頭的“吳門畫派”幾乎沒有收藏。吳中的山水風景是很好的展覽主題,木瀆、天平、穹窿、東山、西山、洞庭、太湖均在此間,如果要做一個“吳中勝概”的特展,卻還要求助、依賴故宮、上博、南博的館藏,不能不說也是一種遺憾。

場館,大概20000平米的空間。一樓兩個臨展廳大概1500平米,恆溫恆濕、氣體滅火,硬體條件滿足目前各種類型展覽的要求。常規展覽分“考古探吳中“和“風雅頌吳中”兩大部分,佔據整個博物館的二層。

另外還有一個“教育中心”,包含可分變換大小的活動空間、教室和階梯教室。兩個報告廳可以舉辦各種公眾和學術活動。最要緊的,我們有著面積不小的咖啡、文創、演繹和傳習的開放空間,還有面向京杭運河、澹台湖和寶帶橋的無敵風景。

再說“期待”。博物館應該是一座文化的“綜合體”,一個承納過去、現在和將來的平台,一個傳承文脈和激發創意的地方,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都能夠在這個場域中感受到智慧和溫暖。博物館裡可以休閑,可以學習,可以娛目娛心,當然也可以漫無目的斯文地隨便發呆。

我們還沒有開始決定用哪句話去總結我們的定位,我們還需要更多的一些時間去醞釀和思考,然後一以貫之。目前,盤旋在我腦袋裡的是這八個字:“服務人民”、“斯文在茲”,博物館是文脈傳承的地方,這是使命所在,“人”和“文”高於一切。

最後說說我們的這個微平台,在這個“吳中博物館”的公號裡,我們會宣傳和推廣我們自己的館藏和活動,我們將來的預約和導覽作為功能模塊也會整合在微信的平台裡。

我們會介紹現在的吳中、蘇州,過往的吳縣、長洲、乃至於姑蘇和吳地的文物、風物、古跡。我們會有很多的實地的考訪、拍攝記錄和研究,會以專題的形式呈現於我們的關注者。我們希望不僅僅是有形的古建築、古遺址古民居、古村落為人所知,為人所關注,我們還希望鉤沉過往,留住記憶,將非物質的那些技藝、風俗賦予時代的精神。

最後我們會關注吳文化和江南文化,環太湖是江南的核心,物候、風土、景觀、文化連繼起了江南的意象和文脈,吳文化是屬於江南的文化,現在吳語區的精細精致其實是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的,是從澄湖和草鞋山的石器、陶器開始的。太湖和吳中相連,太湖在茲,江南在茲。

新的博物館,不能再“自娛”,也不能僅滿足於“娛人”。如果把“有特色”和“高水準”作為目標,我們需要的是更靈活和開放的姿態,更為專業和盡責的態度。我們需要不斷提醒自己初心所在,更要及時、竭盡所能地回應各種期待。

如何才能把“物”、“人”和“時代”用最為智慧的方式聯繫在一起?今年夏天,在我們向社會開放的時候除了合作引進的臨展(原諒先保密是什麽展覽,總之會有驚喜)和常規陳列之外,我特別看重的是我們面積最小的“吳頌”展廳裡的六個平櫃和一個大通櫃所組成的一個很特殊的展區,我們希望在這裡能夠兩周為周期不斷推出微型的展覽,第一個展覽,就想做“一座新博物館的誕生”,除了建築、展覽的方方面面,博物館台前幕後的方方面面,當然還有人,每一個為這個博物館的誕生出過力的人。

當然最要緊的,我們究竟要做一家怎樣的博物館,那時候可以有“一句話”可以拿出來示人了,或者即便不說也能讓人體會到,那就最好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吳中博物館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多棱鏡遊學:長按識別左圖二維碼關注,收獲最全面的文化遊學信息與最有趣的歷史、文化知識

來都來了,點個在看再走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