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樓宇烈:中國傳統哲學的三大思維底蘊

哲學是一種形而上的學問。很多人把哲學看得很高,其實中國哲學一直在生活實踐中,不離人倫日用,這是需要我們重新來認識的。道和藝是兩個層次,但又分不開。離開了日常生活,藝不可能上升到道,可是又不能把道降低到日常生活的層面。既不能把哲學說得很玄妙、神秘,也不能把哲學庸俗化。以中道的觀點,恰如其分地說,哲學是一門無用之用的學問,它不能對你產生任何實際功效,但是它會引領你去做正確的決定。我們之所以要普及哲學,是要讓人明白為什麽要這麽做,能夠讓人從不自覺變成自覺,而且還能從做一件事中明白道理,並運用到生活的各個實踐層面中去。

在哲學中,除了價值觀念,最核心的就是思維方式問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面對怎樣去解釋、認識等問題。中西哲學的差別,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差別,而是類型上的差別。要把握數千年的中國傳統文化,就要懂得中國傳統哲學的特點,這樣才不至於霧裡看花、隔靴搔癢。

樓宇烈先生

整體關聯

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非常注重整體關聯。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聯在一起的。事物的任何一個部分,都不能孤立到整體之外去,更不能用它來說明整體的問題。只有把部分放到整體中去,才能正確認識它。部分在整體裡的任何變化,都會直接影響到整體,整體的變化也同樣會影響到各部分。這就像太極圖一樣,圖中有陰,也有陽,陽長陰消,陰長陽消,而陰陽又是互根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離不開陽,陽離不開陰。正因為如此,中國的思維方式不是簡單的非此即彼,而是強調此離不開彼、彼離不開此,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此會轉變為彼、彼會轉變為此。總之,彼此是一個整體。

在古人心目中,不論事物、現象有多麽複雜,都可以用“道”來貫通。可以說,中國文化就是“道”的文化,孔子講“士志於道”(《論語·裡仁》)。我們要求道、悟道、證道、傳道,用“道”來貫通一切。漢代河上公注的《老子》很有意思,他認為《老子》中的很多道理既可以用在修身上,也可以用到治國上。“論病以及國,原診以知政”(《漢書·藝文誌》),這句話是說我們可以把對人體的認識運用到政治團體上,人體是“體”,集體不也是“體”嗎?

賀麟先生就說過:“儒學是合詩教、禮教、理學三者為一體的學養,也即藝術、宗教、哲學三者的諧和體。”(《文化與人生》之《儒家思想的新展開》)不僅古代中國文化如此,從全世界來看都一樣,從源頭上來講學科不可能分得那麽細。像柏拉圖、亞裡士多德等古代的學者都不只是某一學科的專家,他們都是通才。

動態平衡

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中庸之道,為什麽要講“中”呢?因為“中”就是保持事物的平衡。如果失去了平衡,就會產生偏差。“中”即適度,既不過,也沒有不及。事物的平衡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而是變動的、相對而言的。在這個時間、地點取得了平衡,到了下一個時間、地點又不平衡了,又得再調整,達到新的平衡,這就是動態平衡。比如,中醫就認為,一切疾病都來自於身體陰陽的失衡,也就是偏離了中道。一個人的身體,由於內傷和外感,陰陽也就不斷地處於不平衡的狀態。有些外感是無法避免的,所以我們要注意調整自己的生活,以適應外界的各種變化,從而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這樣才能保持自己身體的健康。

近代著名哲學家、國學宗師章太炎講到,西方哲學關注的是物質世界,物質世界相對來講是靜止的,因此可以對它進行細致的、精確的、靜態的分析;中國哲學關注人,人世間的事情是變動不居、瞬息萬變的,不可能用靜止的方法,而只能用動態的方法來整體把握。近一百年來,我們都在用實證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人文,而現在情況有逆轉的傾向,自然科學開始引進人文方法來開展研究,也關心整體關聯、動態平衡,並注重個體差異。

自然合理

中國文化主張自然合理。只有符合事物的本來狀態,才是最合理的,這就是自然合理。這裡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是萬事萬物的本然狀態。自然合理就是中國的科學思想,它強調一切都要合乎事物的本性。從大禹治水到李冰治理都江堰,其指導思想就是順其自然、自然合理。大禹看到水總是要往下流,就疏通河流,讓水能夠順暢地流下去,所以水就治好了。李冰看到水位是波動的,就不用死的、硬的壩欄,而是把竹簍子裝上石頭,放在水裡,隨著水波流動,它也會起伏。順其自然的思想,適用於一切方面,既適用於個人、社會,也適用於整個大自然。不順其自然,個人、社會、大自然都會得病。同時,大自然本身也在不斷調整,我們要順應它本身的發展趨勢,幫助它取得平衡,而不是去破壞平衡。

大禹治水特種郵票

現實中的人和人是有差別的。荀子曾引用《尚書》中的“惟齊非齊”來談他對平等觀念的理解。孟子說過“物之不齊,物之情也”(《孟子·滕文公上》),如果都按照同一個標準去對待萬物的話,那當然就“不齊”了。究竟是“齊”,還是“不齊”,不能只看表面現象。“惟齊非齊”四個字背後蘊涵著自然合理的思維方式。先秦儒家講“惟齊非齊”;宋明理學家講“理一分殊”,其根本精神是一致的。“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這是對“理一分殊”哲學思想的形象化表達。

自然合理就是要順應事物的發展規律,並尊重事物的個性。自然合理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個性化,這跟現代科學的普遍適用於萬物的標準化不一樣,它注重的不是一般性,而是主張要符合事物的特殊性,不是用一個統一的、量化的標準去規定,而是針對事物的特點靈活、多角度地處理問題。西方近代的思維方式是科學合理,把普適性放在第一位。但事實上科學上的真理也是在一定的範圍內才適用,離開這個範圍就不適用了,比如說,牛頓的經典力學就隻適用於宏觀物體低速運動的情形。

客觀世界是很複雜的,是整體關聯、動態平衡的,要達到自然合理才能相對符合事物的特性。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也發現越符合事物的本然個性,就越合理。

(本文節選自《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中華書局2020年7月版)

《體悟力:樓宇烈的北大哲學課》

樓宇烈 著

簡體橫排

32開 平裝

978-7-101-14603-5

30.00元

本書是樓宇烈教授六十餘年思想精華,來自北京大學火爆的中國哲學大課堂。哲學給人的印象是艱深難懂的,但是經過樓宇烈教授深入淺出、幽默風趣的講解,中國哲學的核心理念變得親切靈動。樓先生醍醐灌頂式的深入分析,有助於培養大眾的哲學思維方式,構築中國哲學的寬廣知識體系。本書是大眾學習中國哲學的必讀佳作。

(統籌:陸藜;編輯:思岐)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