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清這兩位皇帝真不容易,在饑餓中長大,甚至餓出了胃病

在大多數人印象中,皇帝應該是美味佳肴盡收腹中。然而,在一百多年前的晚清宮廷,有兩位小皇帝卻經常餓肚子,甚至落下了相伴終身的疾病。

他們是誰?又為何會在帝王家過吃不飽的苦日子?

他們就是光緒皇帝——愛新覺羅載湉和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兩人均為幼年繼位,手中毫無實權,只能聽憑太后、太監們的擺布,為陳腐落後的祖宗之法“奉獻”出自己的健康。

清朝皇帝的禦膳房分為內膳房與外膳房,飯菜一般由外膳房做好,裝盒送到內膳房,內膳房有炭箱,上面放置著鐵板,專門給外膳房送來的飯菜加熱、保溫。傳膳太監一聲令下,這些加熱、保溫多時的飯菜經過太監的層層傳遞,被送到皇帝的飯桌上。

由於飯菜加熱的時間太長、次數太多,早已談不上美味,再加上禦膳大廚們的烹調技術“古老而無變化”,所謂禦膳竟成了難以入口的擺設。

據清宮老太監的回憶:“(皇帝)膳食雖有四十八品,味皆不鹹不淡,毫無滋味,令人生膩。皇上總說不好吃,依然不改。原因是怕皇上吃太多而生病。”

更有甚者,在光緒皇帝的飯桌上,有的菜品因反覆加熱,竟已變質。據一位叫寇連材的太監記載:

“皇上每日三膳,其饌有數十品,羅列滿案,然離禦座稍遠之饌半已臭腐……近禦座之饌雖不臭腐,然大率久熟乾冷不能可口。”

光緒的遭遇也發生在末代皇帝溥儀身上。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中回憶:“放在我面前的菜,禦膳房做的都遠遠擺在一邊,不過做個樣子而已。”

不過,溥儀比較幸運,可以借著太后、太妃送來的菜肴過一把口福。太后、太妃們可以自己設置廚房,雇傭民間大廚,做一些野味或可口的飯菜,這比“華而不實,費而不惠”的禦膳好多了。

排場大、味道差的禦膳讓年幼的光緒帝和溥儀常常食不果腹。於是,他們想盡了各種辦法找食物。據記載,光緒帝十歲左右的時候,餓得跑到太監住所翻食物,翻到一塊饅頭撒腿就跑,太監在後邊追上,跪地哀求,他手中的饅頭已經吃了一大半。

不過,在慈禧太后的嚴厲管教下,光緒帝並不能經常吃到太監的饅頭,吃的最多的仍舊是難以下咽的禦膳,以致於翁同龢在日記中多次記載光緒帝腹痛、嘔吐。

宮廷在育兒方面迷信大夫們“節食”之類的囑咐,加上祖製禮法、規矩體統的束縛,她們寧可讓小皇帝餓肚子,也不讓其多食,生怕消化不良。

溥儀曾回憶:“六歲時,有一次栗子吃多了,撐著了,有一個多月的時間,隆裕太后隻許我吃糊米粥,儘管我天天嚷肚子餓,也沒有人管......有一次我一連吃了六個春餅,被一個領班太監知道了。他怕我被春餅撐著,竟異想天開地發明了一個消食的辦法,叫兩個太監左右提起我的雙臂,像砸夯似的在磚地上蹾了我一陣”。

結果,他從小就患上了胃病。

作為宮廷制度的組成部分——禦膳制度,賦予了禦廚與傳膳太監們約束皇帝飲食的權力,祖宗之法將皇帝的“胃”與禦膳房的飯連接起來。這大概就是封建制度的雙面性——既給予了帝王之家的無上尊榮,也給予了層層的約束。

自古“皇室子弟,多疾病而壽短”,也不難在這種禦膳制度中找到原因。

參考資料:信修明《老太監的回憶》,溥儀《我的前半生》,孫孝恩、丁琪《光緒傳》

(“小歷史”作者顧芳)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