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晚清“丁戊奇荒”:上億人受災,死亡一千多萬人

山西以及京師附近的地界向來是少雨多旱。但是從1867年開始,這裡的氣象就顯得很不尋常——多是籠罩在陰雨氣象之中。而那條流經現山西、內蒙古、河北以及北京等地的永定河更是從1867年開始就連年決口,到1875年為止,九年間連續決口十一次。

這種極端反常的現象正是——厄爾尼諾。而這一切的一切,都仿佛預示著接下來的年份一定很不尋常。

果然,就在1875年的時候,在廣大的中原地區爆發了一場特大乾旱。由此拉開了持續四年之久波及整個北方的災難序幕。因為1877年為丁醜年,1878年為戊寅年,所以被稱為“丁戊奇荒”。

1、災難之下的慘狀

旱災最先出現在1875年京畿地區的仲春時節“夏四月,京師大旱”、“畿甫旱,日赤色”。然後這場災難便像在廣大的清王朝的腹地扔下了一顆炸彈,剛一落地就被轟然引爆。

這場災難波及直隸、河南、山西、陝西、甘肅、皖北等地,類似於“直隸、山東久旱”、“河南旱勢甚於直隸”、“晉省亢旱”、“陝、甘亦複苦旱”等等記載見於諸多的歷史記載之中。

這場旱災北至遼東,南至蘇皖地區,東至大海,西到甘肅,涉及範圍之廣,在中國歷朝歷代都實屬罕見。

這仿佛就是上天給清朝開的一個玩笑。在這場災難之前,清朝剛剛平定延續十餘年的太平天國與撚軍的內亂,洋務運動也已經開展了十餘年,一切都仿佛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那時誰也沒有想到這竟是清王朝的“回光返照”。這場災難的來臨仿佛就是在預示著清朝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最終會化為泡影。

但是災難卻將全國上下所有的力量都團結到了一起,在空前團結的中華民族的共同努力下,終於渡過了這場災難。

這場災難過了兩年,在1877年的時候達到頂峰,其中又以山西和河南受災最為嚴重。有人曾這麽描寫過當時的慘狀:天禍晉豫……貧者饑,賤者饑,富者饑,貴者饑,老者饑,壯者饑,婦女饑,兒童饑,六畜饑……食草根,食樹皮,食牛皮,食石粉,食泥,食紙,食死人肉……食人者死,忍饑致死,疫病死,自盡死,……餓殍載途,白骨盈野。

在這場災難持續的年間,僅山東、山西、直隸受災的州縣就達到了955個,其中山東222個,山西402個,直隸331個。

而受災的地區又是當時人口稠密的地區,受影響的百姓據後來估計在1.6億到2億之間,佔到了當時全國人口的一半左右;死於饑荒和後續瘟疫的人數大約在一千萬人以上。

其中山西又是人口受影響最嚴重的地區,最起碼有一半的人口都受到了影響。時任陝西巡撫的曾國荃曾經在奏章中寫道:赤地千有余裡,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古所未見。

在受災之前,山西共有人口一千六百多萬,但是等到災難過去之後,僅僅是餓死的人數就達到了五百多萬,還有幾百萬人背井離鄉,逃到外地。

曾經有人在這個時候路過山西災區,寫道:車行歷碌中時,覺雙輪所過,脆折有聲,異於沙石,諦視之乃人骨也……孰知風塵飛動,蓬松亂卷……婦女之髻,長者男子發辮也。

車輪隨便一碾過便是白骨,從死人身上脫落的毛髮隨風飛舞,漫天都是。其慘烈之狀可見一斑。

集火地獄也不過如此吧。

2、空前的救濟與災民自救

在這場災難中,清政府為了平息天災之下動蕩的局面。

一方面按照正常的就在模式開始救濟,另一方面火速遣派在當時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曾國荃到受災最嚴重的山西任職巡撫。

曾國荃用自己的影響力向各省借貸銀錢,組織募捐,又從朝廷要了兩千張可賣官鬻爵的空白“支票”,可以說是用一己之力撐起了“官賑”。

而得益於清政府的“洋務運動”,這個時候以東南沿海地區的商品經濟已經逐漸發展起來,湧現出無數的民族企業與資本家。在得知“丁戊奇荒”爆發之後,這些憂國憂民的資本家便打起“我等同處宇內,有分地無分民”的口號,紛紛慷慨解囊,積極投身到救濟災民的活動中。出現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義賑”。

無錫富商李金鏞與江浙富商胡雪岩率先倡導發起義賑活動,在山東設立江廣助賑局,發放的賑災款達到了五六十萬金。

在他們的號召下,更多的愛國商人投入到了救災活動中。上海仁元錢莊董事經元善與李麟策、屠雲峰等人也在上海創立上海公濟同人會,之後又創立上海協賑公所,專門救助受災嚴重的山西、河南等地。

經元善為了經營好公所,甚至毅然將自己的仁元錢莊關門歇業。在這場持續三年的救濟活動中,他們一共募集到“百十萬之銀”,拯救了“百十萬之命”。

不光有“官賑”和“義賑”,當時各個受災地區民眾、富商也心懷百姓。在受災最嚴重的山西,如掌管日升昌的李家前前後後捐銀五萬多兩;榆次常家向受災民眾打開了自家的糧倉;還有祁縣的喬家、太谷的曹家等等。

除了捐錢開倉,商人們還自發組織買糧的隊伍,在曾國荃等人的建議下,朝廷甚至還派兵護送,一路開綠燈“廣招來而濟民食”。

而在基層的鄉村一級,也紛紛展開自救。有的還以村為部門建立了快速應急組織,募集糧食、以工代賑,以血緣為紐帶,將村民牢牢的團結在了一起。為了應對突發狀況,還建立了嚴格的巡查制度。太谷縣的谷戀村就是因為這一整套措施,在災害持續的四年間創下了無一人因災害而死亡的記錄!

時間到了1879年七月,這場噩夢般的災難隨著受災地區普降甘霖而終於快要過去。

隨著這場災難的過去,它在人們心頭停留的印記也漸漸消失,以至於到現在對這場災難有所了解的人寥寥無幾。

或許是太過慘烈而使人不願意重新回想吧。

在災難來臨的時候,總是有無數的“英雄”在替受災群眾“負重前行”。中國從來都是一個英雄的國度,無論什麽樣的災難都沒有將我們打倒,從前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依然會是這樣。

文:路迷侯

參考文獻:

[1] 夏明方 《清季“丁戊奇荒”的賑濟及善後問題初探》 1993年《近代史研究》

[2] 王乃德、翟相衛《“丁戊奇荒”與晉商捐賑》 2017年5月《史志學刊》

[3] 范維令、郭繼榮《祁縣谷戀村“丁戊奇荒”義賑奇跡考》2012年10月《晉中學院學報》

[4] 郝平 《丁戊奇荒》

[5] 劉仰東、夏明方《百年災荒史話》

[6] 趙爾巽《清史稿》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