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龍泉窯青瓷的釉之美,蘊含著中國的獨特審美

宋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高超的燒製技術使龍泉青瓷的釉色超凡脫俗,不僅具有特殊的審美特徵,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文化色彩。

龍泉青瓷分兩類:一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的黑胎開片瓷器;另一類釉面無紋片,胎白質細,底足及露胎處呈朱紅色,稱“朱砂底”,釉色青翠滋潤,宛如翡翠。無論是黑胎開片瓷器還是白胎厚釉瓷器都具有“青色”釉特徵。

宋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龍泉窯在初創階段經過了二百年左右的徘徊,進展緩慢,直到南宋中期,因宋人對清幽雋永的文人氣息的提倡,以及青釉瓷器燒造技術的提高,使它出現了質的飛躍。

要提高龍泉青瓷的水準,關鍵在於突出一個“青”字。此時龍泉窯調動一切技術力量解決“青”的呈色問題,經過改革,由原來的厚胎薄釉改為薄胎厚釉。

南宋龍泉青瓷精品都上三四層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燒,最終燒製出粉青、梅子青兩種代表性的精品,它們以不同凡響的青色釉而獨樹一幟。

從工藝學角度來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鹼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其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從而使龍泉青瓷達到最高的審美境界。

宋龍泉窯青釉盤口瓶

重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大特點。中國傳統瓷器集實用與功能於一體,它雖不屬於純藝術,但作為文化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瓷器的外在形式為“器”,而內在便“道”,即是意識和精神。

這種“道器並重”的中和思想,發源於中國人歷來提倡的“以德感人”的禮教宗旨。然而,瓷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這種“道器並重”的思想是需要通過瓷器色彩、紋飾、材質、造型完美統一而形成的藝術風韻得以表現出來的。

而龍泉青瓷正是通過獨特的釉色表達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內涵。

元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人們為何會對“青色”那般如癡如醉?這與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及文化有密切關係。

首先,我們憑借現代科技來分析:從審美的角度看,古人最初對瓷器釉色選擇的傾向性是受視覺器官生理特性支配的。人們對“青色”的尚好,實際上反映了視覺器官的生理本質需求,也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

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和審美追求並不是隻停留在對自然的感性再現階段,而是極力追求一種移入感情的有意識的、上升為哲理的、具有生命力的、物我交融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道”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核心,超脫空靈、物我交融的意境便成了中國文化的特徵。因此,人們懂得真正永恆的美是大自然的美。

元龍泉窯青釉執壺

其次,西晉時期正值中國傳統文化繼春秋戰國以後又一次的文藝思想大變革時期,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藝術等,都經歷了明顯的轉折,人們的審美情趣轉向自然,由經學轉向藝術,道家思想盛行,產生了對“無為”之美的追求。

所謂“無為”之美,即是清虛、樸素、恬淡之美。這種思想反映在瓷器上,則追求清靜幽玄的格調,因而出現了清冷、幽遠,崇尚青色的青釉瓷器。此時,施釉技術有較大的提高,其青中微泛綠的釉色成為主流。

龍泉青瓷釉色深沉、幽靜、含蓄的美感正投合歷代、隱居不仕的文人雅士情趣。古人崇尚青瓷,對白瓷卻不很重視,因為白瓷太刺眼,鋒芒畢露,而青瓷溫柔敦厚,委婉含蓄,能變換許多不同感覺的青綠釉色,既體現閑散淡遠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教思想。

明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青瓷的釉色是綠的,最美的綠色不過於翠玉之色,龍泉瓷器有著似玉般的釉色,中國傳統文化也賦予它獨特的含義。玉作為珍貴的自然物質,受到古人特別的喜愛,並把它作為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徵。

歷代瓷匠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許多名窯生產的青色瓷都曾經獲得文人雅士的稱譽,但真正稱得上似玉的惟有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

儒教思想以玉比喻了人的許多美德。

青色類玉,“以玉比德”思想,反映了玄學所宏揚的“清淡高逸的”審美風尚。青釉一方面符合中國傳統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內蘊、含而不露,也符合中國人一貫內向的民族心理特徵。

明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龍泉青瓷歷盡滄桑,最終以其累累碩果步入新的世紀。

植根於民族傳統的當代龍泉青瓷藝術,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意識融合交織中,以精湛絕妙的工藝、釉色厚如凝脂、青似美玉的美感而名震寰宇,極大地豐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藝術寶庫,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文分享自東家青瓷匠人:吳致行

宋龍泉窯青釉弦紋三足爐

高超的燒製技術使龍泉青瓷的釉色超凡脫俗,不僅具有特殊的審美特徵,而且富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濃鬱的文化色彩。

龍泉青瓷分兩類:一類是“胎薄如紙、釉厚如玉,釉面布滿紋片,紫口鐵足,胎色灰黑”的黑胎開片瓷器;另一類釉面無紋片,胎白質細,底足及露胎處呈朱紅色,稱“朱砂底”,釉色青翠滋潤,宛如翡翠。無論是黑胎開片瓷器還是白胎厚釉瓷器都具有“青色”釉特徵。

宋龍泉窯青釉貫耳弦紋瓶

龍泉窯在初創階段經過了二百年左右的徘徊,進展緩慢,直到南宋中期,因宋人對清幽雋永的文人氣息的提倡,以及青釉瓷器燒造技術的提高,使它出現了質的飛躍。

要提高龍泉青瓷的水準,關鍵在於突出一個“青”字。此時龍泉窯調動一切技術力量解決“青”的呈色問題,經過改革,由原來的厚胎薄釉改為薄胎厚釉。

南宋龍泉青瓷精品都上三四層厚釉,多次上釉,多次素燒,最終燒製出粉青、梅子青兩種代表性的精品,它們以不同凡響的青色釉而獨樹一幟。

從工藝學角度來分析,粉青和梅子青釉是一種"石灰鹼釉"。這種釉在高溫中黏度較大,流動性較小,適宜掛厚釉。這種厚釉層中含有大量小氣泡和未完全熔化的石英顆粒,當光線射入釉層時,釉面會使其發生強烈散射,呈現出一種柔和淡雅如冰似玉的美感,從而使龍泉青瓷達到最高的審美境界。

宋龍泉窯青釉盤口瓶

重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的最大特點。中國傳統瓷器集實用與功能於一體,它雖不屬於純藝術,但作為文化還是萬變不離其宗。瓷器的外在形式為“器”,而內在便“道”,即是意識和精神。

這種“道器並重”的中和思想,發源於中國人歷來提倡的“以德感人”的禮教宗旨。然而,瓷器作為一種藝術形式,這種“道器並重”的思想是需要通過瓷器色彩、紋飾、材質、造型完美統一而形成的藝術風韻得以表現出來的。

而龍泉青瓷正是通過獨特的釉色表達了中國文化特有的內涵。

元龍泉窯青釉劃花執壺

人們為何會對“青色”那般如癡如醉?這與中國人特有的審美觀及文化有密切關係。

首先,我們憑借現代科技來分析:從審美的角度看,古人最初對瓷器釉色選擇的傾向性是受視覺器官生理特性支配的。人們對“青色”的尚好,實際上反映了視覺器官的生理本質需求,也體現了人類對大自然的眷戀之情。

中國人的文化心態和審美追求並不是隻停留在對自然的感性再現階段,而是極力追求一種移入感情的有意識的、上升為哲理的、具有生命力的、物我交融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而“道”便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核心,超脫空靈、物我交融的意境便成了中國文化的特徵。因此,人們懂得真正永恆的美是大自然的美。

元龍泉窯青釉執壺

其次,西晉時期正值中國傳統文化繼春秋戰國以後又一次的文藝思想大變革時期,整個社會的意識形態,包括哲學、宗教、藝術等,都經歷了明顯的轉折,人們的審美情趣轉向自然,由經學轉向藝術,道家思想盛行,產生了對“無為”之美的追求。

所謂“無為”之美,即是清虛、樸素、恬淡之美。這種思想反映在瓷器上,則追求清靜幽玄的格調,因而出現了清冷、幽遠,崇尚青色的青釉瓷器。此時,施釉技術有較大的提高,其青中微泛綠的釉色成為主流。

龍泉青瓷釉色深沉、幽靜、含蓄的美感正投合歷代、隱居不仕的文人雅士情趣。古人崇尚青瓷,對白瓷卻不很重視,因為白瓷太刺眼,鋒芒畢露,而青瓷溫柔敦厚,委婉含蓄,能變換許多不同感覺的青綠釉色,既體現閑散淡遠的自然美,又符合中庸、中和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儒教思想。

明龍泉窯青釉凸花纏枝蓮紋尊

青瓷的釉色是綠的,最美的綠色不過於翠玉之色,龍泉瓷器有著似玉般的釉色,中國傳統文化也賦予它獨特的含義。玉作為珍貴的自然物質,受到古人特別的喜愛,並把它作為吉祥、美好、幸福的象徵。

歷代瓷匠都竭力追求玉的美感,許多名窯生產的青色瓷都曾經獲得文人雅士的稱譽,但真正稱得上似玉的惟有南宋龍泉窯的粉青、梅子青。

儒教思想以玉比喻了人的許多美德。

青色類玉,“以玉比德”思想,反映了玄學所宏揚的“清淡高逸的”審美風尚。青釉一方面符合中國傳統崇尚人格品德的思想,另一方面玉色內蘊、含而不露,也符合中國人一貫內向的民族心理特徵。

明龍泉窯青釉刻花石榴式尊

龍泉青瓷歷盡滄桑,最終以其累累碩果步入新的世紀。

植根於民族傳統的當代龍泉青瓷藝術,在古老的傳統文化與現代思想意識融合交織中,以精湛絕妙的工藝、釉色厚如凝脂、青似美玉的美感而名震寰宇,極大地豐富了民族文化和世界藝術寶庫,推動著人類文明的進程。

本文分享自東家青瓷匠人:吳致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