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8小時吸引28957人打卡,姬十三親任館長的博物館有啥意思

從圖文到音影片再到沉浸式體驗,科學傳播進入3.0時代。

刺蝟公社 | 楊雨晨

擺放著巨型《物種日歷》的文創館,30家品牌、1000多種文創產品,還有扭蛋機、膠帶萬事屋;

各類bling bling礦石,新奇貝殼、化石,以及軟萌可愛的綠植,都聚集在大自然造物館;

還有“喂飽”身體和心靈的吃貨研究所、科學藝術畫展、AVR體驗館、科學開運飯館······

以及橫貫兩天,資訊量密集的六場博物館式演講:菜市場常見的油菜其實叫青菜?記憶大師原來是刻意練習出來的?原來我們都有病?

市集、展覽、潮館、演講分享,這些都是此次果殼主辦的“有意思博物館”的組成部分。2天時間,這家快閃博物館吸引了近3萬人前來,除了果殼的核心閱聽人——硬核科學青年外,更多的是泛科技愛好者。

成立之初,這個多元的泛科技興趣社區便做過多種線下活動:“小姬看片會”、“未來光錐”、“果殼時間”、“萬有青年燴”······

但前兩年,如此熱衷線下的果殼突然沒了什麽動靜。“這其實是我們對於線下活動價值思考的重新啟動,也是對科學傳播在不同階段發生作用的一些思考。”果殼CEO姬十三說。

果殼CEO姬十三

他將科學傳播分為三個階段:

1.0階段:

2008年果殼剛剛成立之時,通過PC端的傳統網站,以圖文形式跟閱聽人講科普。

2.0階段: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的快速崛起,果殼迅速反應,生產大量的碎片化內容,通過音影片的形式,利用各種新型社交管道,對閱聽人進行全方位的科學知識傳播。

同時,各類線下活動也相繼啟動,比如“萬有青年燴”讓每個人用7分鐘講述自己的故事,現場互動感極強。

線上線下交織進行的這幾年,果殼團隊陷入了“線下活動價值在哪”的思考。畢竟一場線下活動只能面對三四百人,但線上一次能影響10萬,甚至20萬人。

思考沒有結果,部分線下活動也被暫時擱置了。直到最近一年,他們發現科學傳播好像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3.0階段:

這一階段的主要特徵是,大家已經不滿足於簡單地學一個知識,而是通過沉浸式的現場互動體驗,即在吃喝玩樂逛買當中獲取知識。

姬十三以果殼為例,用戶除了能在果殼網上看知識、討論知識外,還能去吃貨研究所購買東西,在消費的過程中學習、了解知識。除了消費,用戶還可以觀看果殼影片的節目,參加線下活動進行更深入的互動等等。

“未來大家還有可能看到果殼的綜藝節目,我們會呈現出一套線下的高科技互動展覽,這些都是基於科學傳播1.0、2.0時代所帶來的更加沉浸式的互動體驗。”他說。

至於為什麽選擇今年籌辦“有意思博物館”,以及這場活動的初衷和未來走向如何,刺蝟公社(ID:ciweigongshe)和果殼的市場總監馮穎聊了聊。

Q:何時萌生了要做“有意思博物館”的想法?

A:從剛成立開始,果殼就在不停地做線下活動。最早果殼的用戶和粉絲還沒有今天那麽多,那時候還是一些更硬核的科學青年,你想去凝聚這部分人,必須要有線下活動作為線上的補充。有一個歷史最悠久的叫萬有青年大燴和萬有青年燴系列,它相當於國內最早的中國版ted,我們差不多做了4到5年。但像今天人流量、規模那麽大的,這是第一次,它算是以往線下活動的更新版。

Q:為什麽選擇今年做這件事?

A:更多是業務內容驅動的。以前我們以內容為主體,可能核心訴求就是每年請KOL來講一下,然後粉絲過來聆聽,它就是比較單一的內容傳播導向。但到了今天,各個板塊都有了自己的粉絲,而且各自的粉絲和果殼網的粉絲不是百分之百重合。(這次活動)相當於我們總市場部去搭建一個平台,各個業務部門都以這個平台為依托,和自己的粉絲有一次深層次的互動。

Q:“有意思博物館”的具體策劃如何確定?

A:對我們來講,果殼的活動一定要有知識、有乾貨、有科學的元素在裡面。“有意思博物館”這個IP是怎麽提出來的,果殼的slogan叫“科技有意思”,我們不太想取“科技”這個詞,因為“科技”給別人的第一印象會嚴肅,有一種被灌輸感。我們還是希望只要你年輕、好玩、有好奇心,都可以來。然後在體驗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受到科學,或者這種價值觀知識的魅力。

博物館呢,是因為自然博物是果殼耕耘了挺久的一個重要標簽,一開始大家也腦暴了很多東西,要不要叫嘉年華或者什麽節,但覺得這些第一不夠有果殼的特色,第二都無法呈現出包羅萬象的感覺,最後還是覺得“有意思博物館”最合適。

Q:果殼在嘗試通過各種易於接受的科學傳播方式?

A:果殼的一個觀點是,我們已經沒有必要非常生硬地,像布道一樣地跟人家說科學怎麽樣怎麽樣,更多的是先讓他們感興趣,再體驗過程中逐步領略科學的有意思。

今天我們在內容傳播上也是一樣,為什麽每次謠言一出來,我們就“啪”一個科普帖先發出來,或者每當社會熱點出來以後,我們都會以最快速度的去跟,因為這個陣地如果果殼沒有在第一時間佔領,可能謠言或一些不正確的說法就會佔領。我們的線下活動同樣如此,如果過於強調這個活動隻適合科學青年,或者把它弄得過於硬核讓所有人都望而卻步,反而是和科學傳播背道而馳了。

Q:所以,每個人都離科技很近?

A:對,並不只有公式或高深的理論才算科學,科技現在無時無刻都在改變大家的生活。比如今天你在場館裡還能很自由暢通地使用微信,是因為我們已經在這邊加了很多通訊點位,如果提前不在會場做這樣的安排,今天所有人的手機都是卡頓的。

Q:此次“有意思博物館”的目標閱聽人是?

A:可以畫一個同心圓來表示,最中間肯定還是硬核的科學青年,我們也叫果殼的死忠粉。當然這中間還有一個更小的群體——我們的科普KOL,比如岡瓦納老師,還有來演講的speaker,以及雖然沒有演講任務,但是來現場潛伏著的KOL,這是更中心的圓點。

外圍的這個圈層我覺得是有好奇心,或者單純喜歡玩的都市青年。他可能不會天天來看果殼網的微信,也可能不是我們網站、APP的注冊用戶,但是他偶爾會看到我們的一兩篇文章,或者關注了某個子公眾號,看到這樣一個好玩的活動,就來了。這部分人的畫像就是在都市中隨處可見的接受過良好高等教育,很愛玩的年輕人。最外圍可能就是被輻射到的一部分人群,我不知道這個活動,但我朋友知道,他就把我拉來了。

Q:今年“有意思博物館”會有硬性盈虧指標嗎?

A:對於我們來講,它的首要目的是兩個:第一,我們希望更多的人通過參與這個活動知道果殼,盡可能把果殼的名頭傳播開來;第二,希望給子品牌帶來流量,我覺得這個目的已經達到了,現場的每個互動攤位都有很多人。從這個角度來講,它的轉化率遠遠高於線上拉新的轉化率,而成本又是遠遠低於線上拉新的。

我們並不指望從這次活動中盈利、收費,如果我們要做一個收費的活動,有其他方式去做,我們也有收費的活動。但“有意思博物館”更多還是為了品牌的傳播和給子品牌引流。

Q:相較於其他的線下市集、潮館,果殼的不同之處是?

A:你看到的所有漂亮的裝置或是特別有意思的互動,只要有足夠多的預算,任何一個公司都可以做到。我們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的內容,我們是一個有內容的線下活動,比如說你在市集買到的貝殼,裡面會有一個小標簽、附錄去講解相關知識,你在小劇場聽了一場演講,最後是帶著六個演講人的頭腦輸入離開的。

我們一直認為果殼是在用各種各樣的形式生產內容,包括我們的線下活動,也是要用線下活動的形式生產內容。比如今明兩天一共六場演講,每場是6~7位講者,每位講者會產出內容,相應地我們還有很多小的講座和互動,這些也會產生內容。內容產生以後,會在我們矩陣化的管道進行第二波傳播,這是文字的,再往後還有第三波的影片傳播。

而且每一次活動,我們都會把它看成一個內容發生器——內容在這裡發生。我們會把現場製造出來的內容、素材,以及我們通過各個板塊挖掘的作者加以培養,為果殼接下來一年提供更多的傳播素材。

Q:未來“有意思博物館”還有哪些可能?

A:接下來如果要把它打造成一個IP,我們的想法是它可大可小,形式多種多樣。因為博物館本身就不是一個單一形態,有的特別龐大,有的可能就是由民宅改造的,我們大概也會按這個思路去打造。“有意思博物館”的IP樹立起來以後,果殼會針對不同領域和不同人群定製,可能有些活動特別小規模,但有些又規模特別大,而且它不一定拘泥於北京,未來可以在全國各個地方。

Q:你希望參觀者從“有意思博物館”帶什麽走?

A:第一我希望大家都能開心,這點是最重要的。第二,他能帶走一些小的物料,絲帶也好,購買的小什物也好,留一個東西可以去回憶它。第三大家能夠從中了解到一些東西,就足夠了。

楊雨晨

關注綜藝、音樂、影視領域

添加時煩請注明姓名、機構、職務

刺蝟公社是聚焦內容產業的垂直資訊平台,關注領域包括紙媒和數字出版、互聯網資訊和社交平台、影片音頻平台、影視娛樂、內容創業和自媒體、二次元,以及VR/AR和人工智能等未來內容發展方向。

「關鍵詞」解鎖

活動推薦

內容產業報導第一媒體

微博 @刺蝟公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