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校園.福鼎白茶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校園.福鼎白茶

開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我國的「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為中國大陸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體現了黨和國家對保護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和戰略遠見。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化,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築、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不可移動的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以及在建築式樣、分布均勻或與環境景色結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價值的歷史文化名城(街區、村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包括口頭傳統、傳統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等以及以上述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太空。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活動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口號是「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活力再現」「非遺讓生活更美好」「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

周三的午後,是福建藝術職業學院自修的固定時間,然孩子們早沉浸在毫香蜜韻的世界裡。教室裡屏聲靜氣,聽著高級製茶師陳寶振先生繪聲繪色的講述福鼎白茶的緣起;審評室更是熱鬧忙碌一番,廈門大學生態學博士、茶葉點評網創始人周萍老師正在跟大家講解不同品類、不同地域、不同年份白茶的沖泡品飲心得。這邊是銀針、白牡丹、壽眉,那邊是政和、福鼎與建陽小白茶,還要區分個三年、七年、十年。尤喜周老師的90年代老白茶沖泡技巧,泡出來的茶湯甜醇潤厚,沒到現場的茶友就默默識字聞香吧。

白茶,屬微發酵茶,中國六大茶類之一。是一種採摘後,不經殺青或揉撚,隻經過「複式萎凋」、文火乾燥後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品質特點,是中國茶類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主要產區在福建福鼎、政和、建陽等地。基本工藝包括萎凋、烘焙(或陰乾)、揀剔、復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

福鼎白茶是福鼎茶農創製的傳統名茶,早年前少有人知,但歷史悠久。唐代茶聖陸羽《茶經》中有記載到:「《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裡面有白茶山」。我國高等茶學教育事業創始人,著名茶學家、茶業教育家、製茶專家陳椽先生在《茶業通史》指出:「永嘉東三百裡面是海,是南三百裡之誤。南三百裡是福建的福鼎(唐代為長溪縣轄區)第白茶原產地」。清代名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載「白毫銀針,產太姥山鴻雪洞,其性寒,功同犀角,是治麻疹聖葯。」

2011年「福鼎白茶」作為第八類傳統技藝—白茶製作技藝唯一代表,正式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福鼎白茶製作技藝是創製福鼎白茶的中心工序,擁有高超的製作方法,獨具科學藝術魅力。它的傳承與白茶史息息相關。清嘉慶初年,以福鼎菜茶的壯芽為原料,製成銀針。約在鹹豐六年(1856),培育茶樹良種大白茶,光緒十二年(1886)開始以大白茶芽製銀針,稱白毫銀針,翻開白茶製造的新歷史。

傳承與創新:活動現場,陳寶振司機不僅給大家介紹了自己以前在白琳茶廠生產白茶的經歷,還向大家展示其自主研發一套獨特的仿自然氣候條件生產福鼎白茶工藝設備(旋轉式紅外萎凋室),已獲國家專利。機械製茶創新性傳承古法工藝核心理念,得到茶業界專家認可,該設備有效地保證了福鼎白茶在加工的製作過程中形成的優良品質,加工製作的茶品投放市場其穩定的口感品質深受愛茶人的好評。

陳寶振:畢業於閩東技術茶葉精製班,曾任福鼎茶廠白琳分廠、湖林分廠生產加工副廠長。

老茶沖泡小貼士:燙杯,搖茶,用85度涼開水沿蓋碗注水,靜置15秒出湯,頭湯用於洗茶與潤茶;第二湯還是85度開水注入,倒出公道杯,再用這個茶水倒回蓋碗靜置15秒,這樣出來的茶湯清甜潤滑。第三、四、五湯反覆如此。第六湯方可用滾開水沖泡。此時湯色已深,滋味漸濃,直至第十湯再用冷礦泉水浸置10分鐘後出湯,如此收縮茶葉毛孔,你將會喝到不一樣的清冽感。之後可移到陶壺煮茶,煮茶水必須是開水或溫水,還是茶葉毛孔在起作用呢。這時棗香糯香棕葉香撲鼻而來,入口的茶湯還有著葯香與木質味的重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