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這位皇帝一生積極進取,最終卻一事無成

1085年4月1日,宋神宗趙頊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7歲,是北宋第六位皇帝。關於宋神宗,歷史上的評價雖然沒有他爺爺宋仁宗高,但是他也絕對不是一位昏庸之主。不然他也不會同意王安石進行變法,甚至在王安石被罷免之後,親自出來領導變法。

如此勵精圖治的宋神宗,為何會在正值壯年憂鬱而終呢?

還是得從他的身世說起。神宗並不是宋仁宗的親孫子,神宗的父親宋英宗,是趙光義的曾孫,因為仁宗沒有兒子,所以英宗早年被仁宗收為養子,仁宗死後,英宗就即位,可惜英宗命短,在位4年就駕崩了,於是神宗即位。

雖然神宗不是仁宗的親孫子,但他畢竟生在慶歷年間,當年的慶歷新政對他的個人成長影響很大。直至他19歲即位,立志要針砭時弊,效仿甚至是超過爺爺宋仁宗,改革北宋社會的弊端,開辟清平盛世。

既然神宗有如此抱負,那為何最後改革會失敗呢?

1、宋神宗改革過於急躁。

相比爺爺宋仁宗,神宗絕對是一個更加上進的皇帝。剛一即位,神宗就啟用了一直力主變法改革的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又詔為翰林學士,開始研究商討變法之事。其實當年王安石就根據變法之事給仁宗上過萬言書,但是仁宗一直沒有重用王安石。如今神宗即位,改革決心更加堅定,二人在一起如同乾柴遇到烈火,神宗很快便任命王安石為參知政事,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變法。

然而,在變法的態度上,神宗跟他爺爺仁宗卻不太一樣。當年仁宗重用范仲淹進行慶歷新政,仁宗的態度是叫范仲淹放手去搞,搞不好就拉倒。但神宗絕不學爺爺仁宗的態度,他任王安石為相,在全國上下進行大刀闊斧地改革,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諸多方面。同時他還先後罷免了很多否定變法的官員,如當時的禦史中丞呂公著,所以,相比之下,神宗朝的王安石變法無論是在改革內容上,還是在變法態度上,都要比當年的慶歷新政更猛、更劇烈。

2、守舊派的強烈反對。

如此剛猛的改革力度,雖然使變法在初期獲得了些許成效,但同時也讓守舊派的人數越來越多,結果這種新舊兩黨之間的鬥爭,無休止地內耗下去,使政局陷入了“零和博弈”。最後連當年跟范仲淹一起主持慶歷新政的韓琦都站到了反對變法的陣營,很快,改革派分裂,守舊派又得勢。王安石不堪重負,身體被掏空,辭去官職。

立志改革的神宗當然不肯就這麽認輸,他對改革的態度一直是竭盡全力去搞,搞不好,我自己來。現在王安石不幹了,神宗要親自上陣。王安石罷相後第二年,神宗改年號為“元豐”,從幕後走到台前,開始親自主持變法,繼續推進新法,史稱“元豐改製"。

然而宋神宗還是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守舊派,不僅新法的推進收效甚微,而且守舊派的呼聲越來越高,朝局之上的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如此下去朝局勢必大亂,後果嚴重,於是宋神宗開始思考解決辦法。

3、西夏戰爭的失敗,促使他英年早逝。

元豐四年(1081年),機會來了。

西夏的梁太后囚禁幼帝,引發了西夏內亂,宋神宗認為這是絕佳的機會,當年爺爺仁宗也這麽乾過。不僅可以趁機收復失地,還可以通過對西夏的戰爭轉移注意力,緩和朝廷之上由變法引發的矛盾。但是,在對西夏的戰爭態度上,神宗和爺爺仁宗也不太一樣。當年仁宗的態度是放手去打,打不贏,就議和。然而神宗卻不這麽想,他下旨召集五路大軍,準備一舉滅掉西夏。

事實證明宋神宗再一次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敵人。五路大軍全軍覆沒,20多萬軍民敗亡。當全軍覆沒的戰報傳回汴京時,宋神宗當場慟哭,從此一病不起,於元豐八年(1085年)在福寧殿憂鬱而逝,享年37歲。

縱觀宋神宗一生,積極上進,事事躬親,卻似乎哪件事也沒做好。再看他爺爺宋仁宗似乎做每件事都不上心,卻還都做得不錯,成了"仁宗盛治”。如此看來,當皇帝還真沒那麽簡單,光有決心不行,還得有能力。光有力氣也不夠,還得有運氣。神宗能力不足,運氣又差,而且還沒學會爺爺仁宗的無為而為,空有一腔抱負,積極上進,事必躬親,最後還是落得憂鬱而終。當然,話說回來,神宗的失敗原因也不全在他。

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當時北宋政局之上,兩派勢力已然站隊分明,派系鬥爭已經無法調和,這種局面是在慶歷新政時確定下來的,所以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變法,等於給北宋朝廷下了一劑猛藥。最後連王安石都明白了,他在辭官之前向神宗感慨道:“天下事像煮湯,下一把火,接著又潑一杓水,哪還有燒開的時候呢?”

"這大概就是《道德經》裡說的"治大國如烹小鮮"的道理吧,可惜宋神宗到死都沒有領會,他不懂得該收手時就收手,既是帝王之術,也是歷史發展的規律。至於王安石,在變法上嘔心瀝血,卻沒得到好的結局。也基本符合古代變法者的規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